李 婷
論互聯網+智能手機在新聞專業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李 婷
文本閱讀對于新聞專業學生非常重要,但是部分學生對閱讀不重視,課前課后依賴互聯網,因此,要因勢利導把互聯網引入閱讀教學,借助智能手機開啟閱讀教學新模式。
互聯網;智能手機;新聞專業;閱讀教學
一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發育、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中華民族有著優良的讀書傳統,崇尚讀書、詩書繼世之風綿延數千年。然而,經濟建設取得了飛速發展,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是全民閱讀情況似乎并沒有與經濟發展同步,全社會讀書的情形不容樂觀,大學生亦是如此。一方面,物質化、商業化和世俗化勢不可當,新的“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相當一部分學生課外時間幾乎不讀書;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普遍數字化,以及因電子瀏覽器和智能終端的廣泛使用帶來的閱讀媒介多樣化,使閱讀越來越變得快餐化、淺表化和碎片化。2017年4月18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主要情況。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數字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8.2%,圖書閱讀率為58.8%,數字閱讀明顯超過傳統的紙質讀物閱讀。成年國民的上網率為73.8%,通過手機閱讀的比例明顯增長,這已是連續8年增長,手機接觸時長的增長也很顯著。[1]因此,對于大學生來說,要加強引導他們合理有效地進行深度閱讀。在正常的教學運行與管理中,特別強調加強漢語言文學等傳統文科專業的閱讀引導,但對新聞專業則關注不多。
新聞專業是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專業學科。通過新聞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采、寫、攝、編、評等基本新聞業務的實踐訓練,使學生在完成四年本科學習后,具備從事新聞工作的基本能力。但是在培養新聞專業學生的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一方面非常重視新聞基礎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加強專業實踐,這些對于人才培養來說非常重要。但是無論哪個學科都要求夯實學科基礎,采、寫、攝、編、評等基本業務實踐都需要扎實的寫作能力。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多進行寫作訓練,另一方面要加強閱讀訓練,多讀經典文本,擴大閱讀視野,從而增強學生的欣賞、鑒別與創作能力。
因此,對于新聞專業學生來說開設文學基礎課程非常必要。當前多數地方院校新聞專業開設有文學類課程,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這對于新聞專業學生夯實基礎,提升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從而為實現培養目標,推進學科與專業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在新聞專業開設文學課程,重點放在經典文本的閱讀上,通過經典作品的閱讀來提升學生的采、寫、編、評的能力。
二
現實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文學課程課時不多,在當下高校教育改革中,一方面提出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另一方面要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保證就業率,實施的結果就是專業基礎課程課時量遭遇不同程度壓縮的問題,這對于一些傳統基礎課程提出挑戰,比如在新聞專業開設的各類文學課程的課時量較少,筆者所在學校只有36個課時,很難保證教學效果。二是因為課時量少,課余時間被各種社團活動占據,學生閱讀量不夠。有學者提出:“不研讀新聞文本,就失去系統學習中外新聞發展史上代表性作品的機會,就難以讓學生在頭腦中建構起自己學習與借鑒的新聞范本”;“優秀的新聞文本總是典型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某一值得關注的問題,不研讀新聞文本,就不能通過新聞文本來深入分析新聞與社會的互動關系,難以讓學生積累起研究與觀察社會問題的具體而生動的感性經驗,提高觀察與探究社會問題的能力。”[2]三是學生閱讀興趣不濃。現在很多學生不重視夯實基礎知識,不重視閱讀提升自己的素養,課堂與課外不重視文本閱讀。隨著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普及與運用,隨時可以瀏覽各種圖文資料,實際上流于表面化,粗淺化。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筆者曾帶領學生做過問卷調查,大部分學生每周的讀書量和讀書時間不盡人意[3]。既然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普遍使用成為現實,我們何不因勢利導,借助互聯網與智能手機靈活自如地帶領學生進入閱讀領域呢?
三
實踐經驗表明,如果學生在課前對所要解讀的篇目沒有閱讀或了解,靠教師重復故事情節,解讀作品內涵的話,很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所以閱讀文本是學好文學類課程的關鍵。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合理合適的引入互聯網與智能手機,效果利大于弊。在現實教學中,為提升教學效果,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在課程開始之前,要求學生一方面盡可能借閱紙質圖書,另一方面下載閱讀軟件,比如移動圖書館,憑借圖書證就可以上網借閱電子圖書,經濟條件稍好且閱讀量大的學生推薦購買kindle。實踐證明,這些舉措在實踐教學中大有裨益。
首先,利用互聯網平臺,借助智能手機的便利,擴大學生課前收集查閱閱讀材料的范疇。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前要為學生開出閱讀書目,以供學生閱讀。圖書館藏書受到采購時間的限制,滯后于閱讀資料的出版,尤其是新聞專業資料,很多資料時效性非常強,圖書館不一定及時購進。圖書館館藏數目很難同時滿足一個班的學生閱讀需要。因此借助互聯網使得閱讀資料對于新聞專業學生來說顯得非常重要,也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第二,利用互聯網平臺,靈活運用智能手機,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現在,部分學生認為即使上課沒有聽好,課后復習也可以應付,面對這種局面,教師需精心準備,在課堂提出問題,帶動學生查閱各種資料進行問題探討,活躍課堂氣氛,提升課堂質量,豐富課堂信息,加強教學效果,讓學生學會利用手機而不是被手機控制。
第三,利用互聯網平臺,靈活運用智能手機的便利,在課后繼續相關話題的探討,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入深度閱讀。課堂時間有限,對于有意愿進行深閱讀的學生來說意猶未盡,需要時間和機會進行繼續探討,互聯網與智能手機可以及時補足這一需求。同時建立各種群進行課后交流與輔導,從而起到良性循環效果,既順應學生依賴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形勢,又帶領學生進行有效深度閱讀,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目的。
[1]范軍.數字閱讀的深與淺[N].光明日報,2017-09-12.
[2]董天策.我國新聞教育的四大缺失[J].新聞記者,2005,(9).
[3]吉春滿,林萌,李婷.大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及對策研究——以邵陽學院為例[J].文教資料,2017,(1).
李 婷(1976—),女,邵陽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與研究。(湖南邵陽 422000)
邵陽學院-邵陽日報新聞學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實踐基地資助項目(湖南省2015)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