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的文化扶貧:價值、機制與路徑選擇*

2017-11-21 06:31:37李忠斌單鐵成
廣西民族研究 2017年5期
關鍵詞:特色文化

李忠斌 單鐵成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的文化扶貧:價值、機制與路徑選擇*

李忠斌 單鐵成

貧困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障礙,而民族地區更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近年來,我國在解決民族地區貧困問題方面成績顯著,但依然存在著“數字脫貧”“精神貧困”“脫貧人口返貧”等諸多問題,在攻堅克難時期探索更具針對性的長效扶貧模式迫在眉睫。本文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資源豐富、貧困問題集中突出、致貧原因復雜的實際出發,構建特色村寨文化扶貧模式,從民族文化傳承與民族文化傳播角度探討文化保護策略,提出加強民族文化教育,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及文化事業,建設以村寨為平臺的文化產業園等政策路徑,以提高和培育特色村寨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與動力,實現持續性脫貧。

特色村寨;民族文化;精準扶貧

一、引 言

貧困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發展的大問題。為進一步做好民族工作,落實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政策,保護傳承民族文化,2009年,國家民委啟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下文簡稱特色村寨)建設項目。特色村寨建設項目的核心在于“保護和發展”,囿于以文化保護為唯一目的顯然是對特色村寨建設本質的偏離。我們一方面要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及民族文化,另外一方面要實現村寨及民族文化要素化,大力發展經濟和其他社會事業,提高村民尤其是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辦詳細規制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落地。近幾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程成效卓著,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工作報告中指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創新扶貧協作機制,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切實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最嚴格的評估考核,嚴肅查處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確保脫貧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這一講話為我們探索構建依托民族文化的長效扶貧機制提供了政策依據和思路。

當前學術界關于文化扶貧的研究頗多。李忠斌指出,以特色村寨建設為突破口,探索符合民族地區實際的脫貧模式是民族地區實現精準脫貧的一條重要路徑,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讓貧困人口廣泛參與其中,獲得產業發展的收益。[1]王建民指出,多樣性的少數民族文化是文化保護的重中之重,也是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的重要依托,認為除了基礎設施薄弱、經濟要素水平低、資源缺乏等常規約束條件外,以自卑感、個體的無價值感、惰性等為主的精神因素也是致貧的重要原因,從而提出增強文化價值認同、培育提高自我發展動力和能力是擺脫貧困的關鍵。[2]侯曉麗、吳昊結合陜南實際,提出以文化產業推動陜南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轉變觀念,將文化產業扶貧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健全文化產業扶貧的政策法規;實施品牌戰略;實施文化產業創新。[3]肖勉之指出充分利用貴州省豐富的民族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從扶貧開發與文化資源保護機制、文化資源有償使用機制、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良性循環互動機制等視角出發,構建文化產業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機制,從而保障“民族地區,民族人口”共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4]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我們發現,當前關于文化扶貧的研究多側重于貧困成因、現狀描述和政策建議方面,對于貧困問題的特殊性分析略顯不足;且文化扶貧的研究多局限于文化教育視角及文化產業(主要是民族文化旅游)領域,縮小了文化扶貧的內容;其中以特色村寨為載體的文化扶貧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但分布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地區的特色村寨承載著絕大部分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將貧困問題集中且突出的特色村寨納入扶貧脫貧范圍中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次特色村寨民族文化豐富、歷史底蘊深厚,為村寨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提供了文化資本;再者“新常態”背景下,構建持續性脫貧模式是我們破解“貧困人口返貧”等難題的重要切入口。

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扶貧的意義

(一)特色村寨文化扶貧符合當前國內扶貧脫貧形勢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也是貧困人口減少最快的歷史時期。為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我國適時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不斷加大扶貧力度,貧困狀況得到有效緩解,其中僅2015年就有1500多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走上正常發展道路,2016年全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超過了1000億元。但反觀現實,我們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面臨著扶貧難度越來越大、扶貧過程中的問題越來越復雜突出、減貧進度明顯趨緩等瓶頸。究其原因,一是當前我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域偏遠、基礎設施較差、生態環境惡化的西南西北等邊疆地區,無疑增加了根治貧困問題的成本與難度;二是貧困戶識別不精準、貧困戶認定評議機制不完善、“被脫貧”“數字脫貧”現象廣泛存在、產業扶貧功能尚未充分發揮。[5]在推進和落實精準扶貧工作中,我們既要遵循宏觀層面“六個精準”的指導理念,同時在微觀操作中要盡可能瞄準貧困人口和貧困問題,引導貧困人口參與,堅持以人為本;我們既要強化發揮傳統扶貧方式的功能,也要不斷探尋符合當前形勢和需求的扶貧方式,將其與提高貧困人口收入結合起來。鑒于此,筆者提出以點帶面的“村寨文化扶貧”模式。承載著大部分農村人口的特色村寨主要分布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邊疆地區,將貧困問題集中且突出的特色村寨納入扶貧脫貧范圍中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是解決我國民族地區乃至全國貧困問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聚焦特色村寨貧困人口,依托村寨文化資源,實施更具體更具針對性的扶貧脫貧措施,助推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總目標的實現。

(二)文化扶貧是對特色村寨建設內容與功能的拓展

特色村寨在產業結構、民居式樣、村寨風貌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都集中體現了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文化特色, 集中反映了少數民族聚落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類型中形成和演變的歷史過程,相對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數民族文化的歷史結晶,體現了中華文明多樣性,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資源。[6]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的直接目的在于保護民族特色聚落和民居,進而實現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但是僅局限于對村寨建筑及附著于村寨的文化元素的保護和整理,而忽視村寨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向互動,顯然是對特色村寨建設的狹隘理解。我們一方面要保護特色村寨建筑及附著于其上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要通過特色村寨建設項目的實踐,帶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村寨文化資源與貧困人口脫貧結合起來,讓貧困人口真正享受村寨建設帶來的利益,這才是我們在精準扶貧脫貧背景下建設特色村寨的題中之義。總而言之,特色村寨建設不是簡單地修復保護特色民居,或是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而是要將村寨及民族文化當作要素使用,發展經濟,帶動村民尤其是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三)文化扶貧是保護和傳承村寨民族文化的重要舉措

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資源在城鄉間分配不平等,城鄉間發展差距越來越大,致使越來越多的村民遠離村寨外出務工,“空心村”日益增多,村寨文化隨著村民生產生活的空間轉移不斷弱化甚至流失。但是站在村民的角度,當村寨與民族文化不能為村民帶來應有的福利,他們的堅守一定是理性的嗎?[7]村寨群眾創造了文化,同時也在消費文化,反之,消費文化的過程亦是對村寨文化內容的豐富和再創造。在特色村寨這個場域中,從事生產活動的人就是文化的展示者、傳播者,也是一道獨有的風景,如果沒有了人的活動,民族文化如何得以保護和傳承?因此,留住或者吸引外出村民返鄉是關鍵,滿足村民在村寨文化開發中的經濟利益訴求是基礎。特色村寨文化扶貧的落腳點在于實現文化要素化,消除村寨貧困問題,村民作為最直接的受益者,可以激發他們參與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將村民從利益無關者變為利益相關者,才能實現“要我保護”到“我要保護”“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變,形成良好的文化保護與發展氛圍。如貴州都勻市格多苗寨充分利用特色建筑吊腳樓和優美的生態環境,舉辦“六月六”風情節及“祭天神”活動,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前往觀光、采風、度假,村民通過提供餐飲住宿、表演民族文化節目、展銷民族特色產品等形式,獲得了經濟收入。反過來,村民為確保持續受益,主動深入地挖掘和豐富民族文化內容,保護村寨生態環境。總之,保障村寨貧困人口受益及培育其內生發展動力是開發文化資源的目的,亦是脫貧工作取得實效的關鍵,更是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四)文化扶貧有助于村寨貧困人口持續脫貧和村寨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反貧困成績顯著,但脫貧人口返貧現象一直存在,成為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障礙,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時間節點下,尋求持續性的脫貧模式迫在眉睫。脫貧的核心是如何持續地增加群眾收入,故建立長效的增收機制是脫貧的關鍵,而這個長效增收機制的著力點就是要讓貧困群眾能廣泛參與和分享脫貧成果。筆者認為構建特色村寨—文化—脫貧三位一體的可持續脫貧模式是我們實現貧困人口持續脫貧和貧困地區持續發展的重要出路。無論是以改變傳統思想觀念和提高村寨群眾自我發展意識為目的的文化教育,還是政府主導的文化事業,或是依托村寨文化資源的文化產業,都有助于吸納作為文化資源主體的村民進入到扶貧脫貧工作中來,激發村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在合理的開發范圍內采用合適的手段來開發文化資源,不僅不會耗損文化“元氣”,反而會創新文化內容和表現形式,實現“文化增值”,從而走出“貧困—脫貧—返貧”的惡性循環。

三、特色村寨建設、民族文化脫貧機理分析

“特色村寨文化扶貧”這一提法涉及三個層面:一是特色村寨;二是民族文化;三是扶貧脫貧。當我們將三者置于村寨扶貧這一工程中會發現,三者之間聯系緊密,缺一不可。其中特色村寨為文化扶貧提供了場域空間,脫離特色村寨談文化扶貧,顯然忽略了前文提及的關于貧困問題特殊性的分析,更違背了“扶貧對象要精準”的指導理念;其次,村寨民族文化是扶貧脫貧的資本,村寨民族文化除了具備學術研究價值、欣賞懷舊價值外,更具經濟價值,如何將村寨及民族文化轉化為經濟發展要素是關鍵;另外,聚焦特色村寨、開發民族文化的最終目的是解決貧困問題、消除貧困人口、保障貧困人口權益、改善群眾生活。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既是我們開展扶貧脫貧工作的要求,亦是我們開展這一工作的追求。只有明晰和處理好三者間關系,才能形成特色村寨建設—民族文化保護—貧困人口脫貧解困—特色村寨建設—民族文化保護的良性循環。

(一)特色村寨是文化扶貧的空間載體

我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許多建筑獨特、民俗濃厚的特色村寨群。特色村寨群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各民族生存智慧、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等共同作用的結果。村寨集聚首先是人的社會屬性及群居性使然;其次生產生活資源的匱乏促使村民選擇群居,以分享公共產品帶來的便利及節約生產生活成本;同時崇尚宗法文化的氏族對生存空間的競爭催生了血緣家族與地理空間的重疊,其最直接的影響便是村民聚居、村寨集聚。可以說特色村寨是聯系過往和現代生活的橋梁,是文化沉淀的載體。[8]特色村寨建設對于脫貧解困起著基礎性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特色村寨為村民生產生活等提供場域空間,附著于特色村寨的土地植被、歷史文化等是村民創造財富維持生活的基本要素。如湖北巴東縣特色村寨牛洞坪村憑借其特色民居、鄉村意境、紅色文化、油菜花節等元素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吸引了大批畫家、攝影家、學者前往采風調研,帶動了當地脫貧致富,正如某村民感慨:孤獨地美了幾千年,牛洞坪村終于露臉了,老百姓終于“翻梢”(富裕)了。第二,特色村寨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村級公路),既吸納了村寨大量剩余勞動力,又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提高了村民收入。如咸豐縣黃金洞鄉麻柳溪村僅兩年多時間,共計投入公路建設、河堤治理、產業示范園建設、民居“一池三改”、通訊光纜安裝、特色居民改造等十多個項目資金達 3370萬元以上,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建設,獲得勞動報酬,一部分群眾的收入有了改善。第三,為保護特色村寨村容村貌,政府對民居改造維護進行補貼,一方面改善了群眾的居住條件,另一方面既可以獲得直接的補貼收入,又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1]

(二)民族文化是文化扶貧的資本

特色村寨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挖掘整理民族文化不是簡單盲目的搜集奇風異俗,而是構造文化資源與經濟發展間的最優關系。民族文化與經濟扶貧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民族文化為經濟扶貧提供文化資本,反過來經濟發展又是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物質基礎和動力。但是反觀現實,許多民族地區不僅沒有依托民族文化發展起來,反而陷入了“資源詛咒”陷阱,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基礎設施條件薄弱、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文化藝術專業人才缺乏、文化藝術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強、文化機構不健全等。[9]211文化扶貧的最終作用對象是貧困人口,且強調文化與經濟的結合互動,如何將村寨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化是實現開發式扶貧的突破口,如何讓貧困人口享受本民族文化開發帶來的利益是關鍵。鶴峰縣中營鎮三家臺蒙古族村作為湖北省唯一一個蒙古族村,充分利用其民族文化優勢,修建蒙古包,提供蒙古族特色飲食,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推動了該村交通及用水用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拓寬了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真正實現了以文化促發展的目標。①作者調研所得。

(三)脫貧解困是文化扶貧的落腳點

習近平曾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0]在特色村寨文化扶貧這一實踐中,村民既是文化扶貧的主體,又是文化扶貧的客體,在特色村寨建設及民族文化開發過程中,需要村民的積極廣泛參與,同時也要切實破解影響村民生活質量的難題,只有以聚焦貧困人口和貧困問題為基礎,扶貧脫貧工作才能取得實效,脫貧成果才能得以鞏固。創造民族文化的村民本身就是“活化”的文化資源,當然有權獲得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帶來的經濟利益,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尤其要處理好不同地段村民的利益分配,處于村寨邊緣的村民由于資源匱乏、交通不便的限制貧困程度更深。與此同時,由于較少受現代文明及商業經濟的沖擊,邊緣區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我們應更加關注這些貧困人口,在利益分配上給予合理傾斜。在特色村寨文化扶貧過程中,要突出村民民族文化資源主體地位,保證貧困人口享受民族文化開發的成果,規避“扶商不扶農”“扶農不扶貧”“人情扶貧”等現象,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扶貧脫貧工作不僅難以取得實效,反而有可能引發政府、開發商與村民及村民內部的矛盾。

(四)文化是要素轉換的紐帶

解決貧困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發展經濟促增收的問題,就是實現各類要素高效轉化的過程,也是人的意識和行為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一是文化作用于人的思維方式,通過文化創新讓人們從傳統思維向現代意識轉型;二是文化作用于人的行為方式,文化反映在經濟活動中,既有推進的作用,也有阻滯的作用,而要實現經濟增長,就必須解決“文化阻滯”帶來的影響,使外部力量的干預達到預期的效果;三是文化作用于人的選擇方式,我們要利用文化的制度優勢引導人們的行為選擇,選擇最優的發展路徑,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只有實現了要素與人的完美結合,才有可能創造合意的經濟價值,以經濟增長促脫貧的努力才能達成。

四、文化扶貧路徑選擇

易地搬遷脫貧、生態補償脫貧、社會保障兜底脫貧等方式具有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相對而言,文化扶貧模式周期長,見效慢。文化扶貧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是扶人之本的長遠工程。在這一模式中,從民族文化保護,到民族文化要素化,再到惠及貧困人口,最終到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實現持續性脫貧,這是一個梯度上升的過程,最終指向貧困人口及自我發展能力,這是實施村寨文化扶貧的旨趣所在。其作用路徑如下:

(一)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特色村寨民族文化是文化扶貧實踐的資本,是一切扶貧脫貧工作的起點,脫離民族文化談文化扶貧是“無米之炊”之舉。筆者認為保護傳統民族文化可以從民族文化傳承與民族文化傳播這兩個層面著手。民族文化傳承強調的是文化在代際間的縱向延伸,而民族文化傳播則強調與經濟目標、獵奇心理交織的民族文化在橫向上的相互交流。立足于文化傳承與文化傳播的民族文化保護應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做好民族文化傳承工作,處理好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首先就要著眼于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繼承人的搶救和保護 。一是政府要加大對民族文化傳承人的補償力度,保障其基本生活,解決其后顧之憂,只有這樣傳承人才有更多的動力和精力從事民族文化的傳承;二是要提高作為“民族文化精英”的傳承人在民族文化開發中的話語權、決策權,世代守護民族文化的傳承人比一般人更了解本民族文化特質,從而矯正開發實踐的走向;三是鼓勵支持傳承人建立民族文化工作室,進行民族文化保護、整理和修復。在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隨著人的知識結構、市場需求等的不斷演化,必伴隨著民族文化內涵與表達方式的創新。從民族文化保護的角度講,民族文化內涵應保持其原真性,但是民族文化傳承的方式可以有所創新,比如通過影像、錄音等方式保存民族文化。

第二,做好民族文化傳播工作,處理好民族文化傳播與異文化間的融合關系。民族文化傳播形式包括民族傳統歌舞展示、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工藝品的展銷等,這些形式在宣傳本民族文化和提高民族群眾收入方面發揮巨大作用,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民族文化傳播所衍生的民族文化過度商品化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一種傷害,如開發商在挖掘瀘沽湖的文化資源時,極力宣傳粗俗的,帶有誤導性的口號——摩梭女子大膽而多情,有膽量的男子是否愿意試試,給游客以“獵艷天堂”的錯覺,這是對摩梭人“走婚制”的一種歪曲和抹黑,不利于民族文化的正向傳播。因此,我們在傳播民族文化時,一是要尊重民族文化,堅持民族文化原真性,不要過分夸大,更不可肆意虛構,確保宣傳內容與受眾的感知體驗一致;二是隨著人的活動空間的轉移,本土文化與異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妥善處理二者間的關系至關重要,我們既要防止弱勢文化被強勢文化掩蓋,也要防止因文化的差異而生矛盾甚至起沖突;三是開發商要用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開發,杜絕竭澤而漁的開發行為;四是要加強對各利益主體的宣傳教育,提高其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播的自覺性;五是要加大對歪曲抹黑民族文化行為的懲治力度。

(二)強化民族文化知識價值的轉化

文化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對狹隘的知識教育所做的重大突破。知識教育關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而文化教育不僅關注如何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還關注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等形而上層面,而且更注重如何最大限度地學會創新。[11]在特色村寨文化扶貧實踐中,加強村民的文化教育是文化扶貧的一個重要方面,加強民族文化教育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村寨文化博物館,用以展覽記憶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生產生活工具,修復村寨歷史遺跡,組織村民參觀學習,培育民族文化認同感。位于利川市柏楊鎮的大水井村通過展廳展覽土家族生產生活工具及修復“李氏宗祠”和“李氏莊園”,一方面增強了村民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另一方面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參觀,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留守村民的就業和收入問題,尤其是改變了少數基本沒有勞動技能和能力的貧困人口的生計方式;①作者調研所得。二是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保存傳統文化,如西江苗寨利用現代技術,打造展現苗族文化的精彩歌舞,將抽象的民族文化具象化,諸多村民參與其中,其關于民族文化、民族歷史的記憶得到不斷強化,同時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三是有條件的特色村寨設置民族文化班,由文化傳承人教授本民族歷史文化和特色產品制造技藝,鼓勵村民尤其是沒有生產技能和機會的貧困人口參與其中,拓寬其增收渠道。

(三)多樣化實現民族文化產業化

正在全面融入社會生活的文化產業,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12]文化產業是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分布于民族地區的特色村寨民族文化底蘊濃厚,自然景觀優美,民俗鄉情古樸,基于此可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著力打造“文化+民宿”的村寨休閑旅游模式。一是統一改造村寨建筑,力求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保留體現村寨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二是挖掘村寨特色飲食,堅持本土、綠色、健康原則;三是開辟“花園”“菜園”,營造鄉村意境,吸引城市居民前往租種;四是結合游客需求和現代科學技術,適當創新,搭建村寨舞臺,展現民族歌舞,增添民族文化旅游內容。

(四)以文化事業助力文化脫貧

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內容。文化事業與具有市場性、經營性的文化產業不同,文化事業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導的具有公益性、社會性、公共性的文化建設活動。隨著特色村寨建設項目的實施以及精準扶貧政策的不斷推進,特色村寨文化建設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文化事業投入不足、有形無形文化遺產流失、文化隊伍建設落后等諸多問題。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既是特色村寨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又是文化資源開發的監管者,同時又是文化保護傳承的受益者,在文化事業發展過程中,務必不斷完善政府職能,全面繁榮特色村寨文化事業,積極探索以文化事業助力村民脫貧的新路子。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對特色村寨建設轉移支付力度,主要用于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傳承人補償、文化傳承器具購買等方面,具體如搭建村寨文藝展演舞臺、建設特色村寨文化博物館、建設民族工藝品信息化平臺等;二是積極引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力度,包括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及文藝演出,盡量吸收具有文化基礎和表演特長的村寨貧困人口參與其中;三是建立以村委會領導、“村寨精英”為骨干、村民廣泛參與的村寨文化保護協會,將村寨全員納入村寨文化建設事業中來,充分發揮村寨文化保護協會在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民族特色文化展演、民族文化保護傳承、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監管等方面的作用。

(五)建設以村寨為平臺的文化產業園

產業園區建設能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但是以往人們忽視了以文化為內核的產業園區建設,而這恰恰是民族文化比較優勢與經濟要素、自然稟賦很好結合的產業發展模式,其經濟增長與減貧效應將得以更好地發揮。特色村寨民族文化產業園包括生產型(文化產品的生產、創意)、消費型(演藝、傳統工藝、飲食)和文博型(家庭、專業博物館)文化產業園。通過產業園聚集要素,拓展業態,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參與機會,增加脫貧渠道,加快貧困人口脫貧。

[1]李忠斌.民族地區精準脫貧的“村寨模式”研究——基于10個特色村寨的調研[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1).

[2]王建民.扶貧開發與少數民族文化——以少數民族主體性討論為核心[J].民族研究,2012(3).

[3]侯曉麗,吳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進陜南精準扶貧[J].新西部(理論版),2016(23).

[4]肖勉之.構建貴州省文化產業扶貧機制的思考[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9(4).

[5]劉文龍.當前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3).

[6]國家民委.關于印發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2-12)[2017-04-11].http://www.seac.gov.cn/art/2012/12/10/art_149_172616.html.

[7]李忠斌.我們到底要一個什么樣的傳統村落?[N].中國民族報,2016-12-30.

[8]李忠斌,李軍,文曉國.固本擴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理論探討[J].民族研究,2016(1).

[9]李俊杰.民族經濟政策與民族地區發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10]曾偉,劉雅萱.習近平的“扶貧觀”:因地制宜“真扶貧,扶真貧”[N/OL].(2014-10-17)[2017-04-1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1001-25854660.html.

[11]孟建偉.教育與文化——關于文化教育的哲學思考[J].教育研究,2013(3).

[12]范富.文化產業:內涵、特質與定位[J].理論探索,2005(5).

〔責任編輯:黃仲盈〕

THE VALUE、MECHANISM AND PATH CHOICE OF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VILLAGES

Li Zhongbin,Shan Tiecheng

The problem of poverty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obstacle to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our country,and the ethnic areas are the main battlefields in China to win 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In recent years,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olving the poverty problem in ethnic area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digital poverty alleviation”,“spiritual poverty”and“repoverty phenomenon”.It is urgent to explore a long-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in the period of poverty alleviation.There are richful cultural resources in ethnic villages,at the same time,the poverty is serious and the causes is complicated in ethnic villages,based on these,we put forward the long-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career,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Park.It is useful to improve the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of the poor population.

Ethnic characteristic village;National culture;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作 者】李忠斌,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單鐵成,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武漢,430074

D633.0【文獻識別碼】A

1004-454X(2017) 05-0025-007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特色村寨建設的理論探討、效果評價和政策創新研究”(15AMZ009)。

猜你喜歡
特色文化
中醫的特色
英語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9:28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特色種植促增收
今日農業(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醫的特色
誰遠誰近?
完美的特色黨建
特色小鎮黨建怎么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伊人中文网|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欧美伦理一区|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欧美激情福利|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欧美色综合网站|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成人一区| 在线看国产精品|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 97se亚洲综合在线| 在线观看无码a∨| 福利片91|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中文字幕第4页|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91福利在线看|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97|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欧美成人国产| 一区二区午夜| 午夜精品区| 丁香六月综合网|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四区|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2022国产无码在线|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欧美69视频在线| 亚洲成年人网|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91精品专区|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欧美午夜| 综合色婷婷| 91视频日本|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蜜桃网|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99这里精品| jizz在线免费播放| 婷婷亚洲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香蕉|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