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城市轉型革命緣何從三亞發力?
文|本刊評論員
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三亞“雙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吸引眾多城市紛紛前來取經。擺脫沉疴的三亞再次站在改革的最前沿,肩負著探索我國現代城市建設管理治理模式的重任,成為“轉型中的典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快速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也面臨環境惡化、生態退化、城市無序擴張等諸多“城市病”的困擾,三亞也不例外。試點“雙修”,對于研究探索中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新型城鎮化發展方式具有示范意義。全國292個地級市,為何“雙修”的綜合試點城市最終會鎖定三亞?
一方面,從自然因素看,三亞坐擁北緯18度全世界公認最美的海灣,發源于北部山脈的河水貫穿城市南北,山、海、河、城巧妙分布、渾然一體,如此得天獨厚的城市不可多得。毋庸置疑,生態資源是三亞的核心資源,是三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然而,讓三亞人引以為傲的生態環境,卻在急速拉伸城鎮骨架的近30年“跨欄跑”中漸漸褪去了光彩——河流出現污染,海岸線退卻,山體褐黃甚至有了“不毛之地”……三亞迫切需要以一種新的思考、新的頂層設計來統籌治理之策。修復生態、再造秀美山川,無論對三亞、對海南,還是對全國而言,都迫在眉睫且意義重大。這應是“雙修”試點選擇三亞的重要內因。
另一方面,在海南發展格局中,三亞承擔著特殊的使命。自1987年從縣級市升級為地級市起,三亞便將城市發展定位于“國際熱帶濱海旅游城市”,“東方夏威夷”蜚聲國內外。作為海南乃至全國對外宣傳的一扇窗口,開放性和國際性是三亞重要的城市屬性,其一舉一動都格外引人注目。2010年,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三亞要走在全省前列,成為先行先試的排頭兵。所以,當時光流轉,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在‘建設’與‘管理’兩端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之時,三亞毫無疑議地成為了試點“雙修”之選。
作為海南乃至中國濱海度假旅游業的試驗田,打造“國際化精品城市”,是海南對于三亞的發展要求。不斷提高城市生態文明發展水平,實現人與生態和諧共生,是三亞的光榮使命。國家住建部選擇三亞試點“雙修”,正是希望通過解剖三亞樣本,探索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之路。
已經取得的成效,無疑印證了這一“試驗”的正確性——僅僅一年多時間,三亞便交出了一份極具說服力的答卷。不久前,美國《紐約時報》通過網絡票選,評選出全球最值得去的國家或城市TOP50榜單,三亞名列其中第20名,是中國唯一入選城市。榜單并不代表一切,但不難想象,如果沒有“雙修”的努力,放任“城市病”在三亞繼續蔓延、肆虐,那么,一個環境惡化、棚戶交織的城市何談國際吸引力?
剖析三亞“雙修”成績的背后,離不開國家住建部的指導和支持,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離不開省、市各級領導的科學謀劃和精心部署,更離不開廣大黨員干部、技術人員和工人的擔當實干、熱血拼搏和“5+2”“白+黑”的無私奉獻。在推進“雙修”過程中,三亞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人物、先進集體,鑄就了一座座創新進取的精神豐碑。有了如此強力支持、實干支撐,何愁鹿城不換新顏?
“雙修”標志著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范式,從這一意義出發,三亞“雙修”掀起了一場城市轉型革命,其影響不僅僅在于一座城市的“蝶變”,更為全國其他城市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城市轉型發展之路提供了“革命火種”。我們期待,三亞能繼續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決心去疴割瘤、勇往直前,續寫“美麗三亞浪漫天涯”的新篇,實現“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夙愿!
(執筆人:蔡萌)
本文責編/蔡萌 郵箱/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