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平川 肖奉儀
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可實現“綠色拆違”
文|何平川 肖奉儀
積極應對建筑資源大量消耗和建筑垃圾迅速增長的雙重挑戰,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緊迫任務,其根本途徑是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
建筑垃圾處置是世界難題。我國是建筑大國,隨著城鎮化加快發展,建筑材料開采量越來越大,建筑垃圾(指建筑單位、施工單位或拆遷單位新建、擴建和拆遷各類建筑物、構筑物、路網等過程中所產生的棄料及其他垃圾,包括建筑垃圾和道路工程垃圾)越來越多。2015年全國產生建筑垃圾24億噸,占城市垃圾總量40%,預計到2020年將產生建筑垃圾50億噸左右,增加一倍以上。大量的建筑垃圾無論是露天堆放還是埋入地下、沉入水底,都將占用寶貴空間,對空氣、土壤、水質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積極應對建筑資源大量消耗和建筑垃圾迅速增長的雙重挑戰,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緊迫任務,其根本途徑是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即通過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措施,將建筑垃圾轉化為各類可利用資源,既解決建筑垃圾處置、消納問題,又達到資源回收利用的目的。
當前,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主要有兩個現狀:一是我國建筑垃圾處置技術遙遙領先。我國已有將建筑垃圾轉化為新型建材的企業,完全運用自主創新技術,100%地將建筑垃圾轉化為新型建材,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二是建筑垃圾資源化應用遠遠滯后。德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率至少在7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90%,我國尚不足5%。因此,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投入和產出上,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完全有可能。
縱觀我省,建筑垃圾資源化仍處于初級階段,資源化利用水平較低,對于建筑垃圾處理的管理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法律法規不完善、分類不徹底、技術標準不健全、產業鏈各環節彼此孤立等問題,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數量大。據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報告顯示,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全省共拆除違法建筑1171萬平方米,其中海口、三亞分別拆違539萬、482萬平方米,僅2015年全省因拆違產生的建筑垃圾達1210萬噸。在海口、三亞這兩個打違拆違“主陣地”,2015年海口市拆違產生的589萬噸建筑垃圾有85%-90%采取工地回填,10%-15%集中填埋,現有的5個建筑垃圾消納、處理場已無法應對;三亞市2015年拆違產生的建筑垃圾約468萬噸,規劃建設中的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廠預計年內實現開工,2017年投入運營。隨著打違不斷深入推進,違建存量在短期內加速減少,建筑垃圾成倍增長。相關資料顯示,每拆1萬平方米的舊建筑,就產生1.3萬噸的建筑垃圾,“三年攻堅行動”完成后預估產生1800萬噸的建筑垃圾。
二是處置技術落后。目前,我省尚沒有專門處理建筑垃圾的垃圾處理廠,預計到2017年底,海口、三亞將分別按照年處理300萬噸、50萬噸建筑垃圾的標準各建成1家處理廠。目前全省有消納場5個,占地約700畝(均在海口,三亞目前沒有規劃正規的消納場),年消納建筑垃圾能力約110萬噸。我省建筑垃圾的處置方式以填埋為主。比如,從2003年起,海口市環衛局成立了渣土管理所對建筑垃圾實行了專門管理,但長期以來,對于建筑垃圾的處置工作,仍停留在憑經驗在城郊尋找自然或人為(取土場、采石場等)形成的低凹荒地進行填埋。三亞市的建筑垃圾少部分用于建設工程回填利用,大部分建筑垃圾因無法實現資源利用,未經任何處理便被運往郊外或鄉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特別是2015年以來,三亞拆除了大量的違法建筑,建筑垃圾處理難題始終無法徹底有效解決。
三是有嚴重污染隱患。露天堆放或地下填埋的處置建筑垃圾既浪費資源也產生污染。我省氣溫高、降雨多,在建筑垃圾堆放和填埋過程中,建筑垃圾會因為發酵和雨水的淋溶、沖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產生滲濾液,造成水體嚴重污染,在長期的堆放過程中,建筑垃圾中的有害物質通過垃圾滲濾液也會對土壤產生嚴重污染。此外,露天堆放的建筑垃圾在高溫、水分、日照的作用下會發生分解,產生粉塵和有害氣體,治理周期長、成本高,危害群眾身體健康。
四是利用率低。我省建筑垃圾資源利用工作推進較慢,比如,海口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主要由小微企業負責,依靠廢棄的礦坑、采石場等場地作為建筑垃圾堆放場并進行簡單的粉碎處理,生產出來的產品主要用于人行道、道路基層、附屬構配件等,其規模小、設備落后,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品銷量較小,難以承擔起當前海口建筑垃圾資源利用市場的需求和“三年攻堅行動”的處置需要。
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體現的核心理念是回收利用不可再生資源、悉心呵護城鄉環境。引進相關項目對當前正在推進全省打違攻堅的海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短期內可以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實現“綠色打違”,長遠看也有利于加強城市治理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實現永續發展。主要有以下五點建議:
一是盡快加強建筑垃圾管理。在目前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配套缺乏的現實基礎上,當務之急應加強規范管理,并逐步實現建筑垃圾的拆解、運輸、回收再利用產業鏈封閉運行。首先,要建立起建筑垃圾收集、運輸、回填、消納和利用等各個環節運行監管體系,規范監管。從管理體制上,按照責、權、利相統一原則,明確收集、運輸、回填、消納、利用等作業環節及其監管責任主體的各方責、權、利劃分,并做到無縫銜接。對建筑垃圾運行的各個環節,特別是關鍵環節、重點部位制定相應的作業標準、操作規范及考核獎懲辦法。其次,嚴格執行建筑垃圾“雙向登記卡”制度,在建筑垃圾裝車出場倒入指定地點消納兩個環節進行登記,實行閉合管理,規范車輛按照規定的時間、地點、路線運輸和傾倒。第三,加強執法考核,保證各項制定和操作規程得到有效落實,從而保證建筑垃圾各項處置活動規范運行。
二是統籌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規劃建設。加大支持力度,重點支持三亞加快推進建筑廢棄物處理廠建設,支持海口市統籌規劃建設固體廢棄物處理及綜合利用園區,指導各市縣政府選址建筑垃圾消納場。鼓勵社會資本籌建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廠,在充分考慮社會資本和當地政府意愿的基礎上建設跨行政區域的建筑垃圾處理基地。
三是建立推進項目的“綠色通道”。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涉及土地、環保、建設、市政、規劃、財政、交通等多個部門,應加強協調和指導,建立“一站式”服務“綠色通道”,暢通行政審批,包括專營權、生產許可、運輸許可及其它各類資質證照,確保項目建設和運行能夠順利推進。
四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我國現行法律法規體系中,涉及建筑垃圾處理的全國性法律法規主要有《循環經濟促進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其中《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是專門規范建筑垃圾處置的規章。我們可用好地方立法權,盡快完善配套法規,重點解決以下問題:明確建筑垃圾處置的責任主體,實現“誰污染、誰治理”“誰污染、誰買單”。明確和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率,把城市資源化率和建筑垃圾固定處置設施運營狀況、處置能力納入各地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建筑垃圾處置責任主體的違法成本,盡快出臺規范性文件《海南省建筑垃圾管理暫行規定》,逐步實現建筑垃圾從源頭到末端的封閉化、規范化的管理。
五是加強政策精準扶持。當前,國家試點的“營改增”政策主要利好建筑業,我省相關企業主體明顯偏小,引進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企業,并實現本地注冊,有助于我省更好地分享國家“營改增”紅利。在此基礎上,可研究授予相關企業特許經營權,將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納入特許經營權管理范圍內,規范特許經營權的招標、投標、評標工作,使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在區域范圍內享有更多權益。在政策配套上,研究出臺相關土地、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建筑垃圾可再生產品銷售等方面政策的支持。比如,對于建筑垃圾綜合利用處理廠建設項目,地方政府可提供(劃撥或租用)項目用地;將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企業作為環保產業項目,財政、稅收和金融等部門出臺一定的優惠扶持政策和適當的專項補貼機制;對從事建筑垃圾處理投資經營活動的企業給予貸款貼息的優惠,將符合標準的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列入綠色建材、建筑推薦目錄和政府綠色采購目錄。同時,對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個人或單位項目,住建、工信、發改、財政等部門要從項目審批、墻改專項基金的返還、綠色項目評定等方面配套相應的優惠政策,提高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逐步形成產業鏈。
(作者單位:何平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肖奉儀,省委辦公廳)
本文責編/鐘瑜 郵箱/zy200928@qq.com
延伸閱讀
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的參考案例
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是2011年經科技部批準成立、具有核心競爭力、產學研相結合的戰略聯盟,其整合了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的優勢資源和科學技術。2013年,科技部批準將其列為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產業重點培育聯盟。目前,聯盟在建筑垃圾資源化領域依托創新制定的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開發出獨有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與利用一體化項目,并由聯盟核心成員——北京聯綠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建成了處置建筑垃圾150萬噸的一體化北京示范項目,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建筑廢棄物處置工廠化、集約化、體制標準化、產品系列化,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建筑垃圾資源化100%、處置過程環保達標 100%、再生產品市場化100%。
(一)產業項目特點
技術標準國際領先。聯盟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整合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鏈,集成產業鏈多個創新點,融合多領域、多行業的技術優勢,有效解決了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關鍵和共性技術的開發應用,并實現了關鍵產業裝備的突破,完成了技術和標準的全產業覆蓋,具備向“互聯網+”運營模式轉型升級的各項條件,可通過數字化設計、數字化施工、數字化制造、網絡化融合、智能化生產與管理,將材料技術、能源技術、生物技術、3D打印技術高度融合。
產品附加值高、綠色環保。聯盟主要中間產品為高附加值活性微粉(可替代部分水泥及作為3D打印建筑材料)、高附加值精品砂石、冷態技術回收瀝青混凝土中的高附加值砂石和瀝青及微粉、輕質物轉換的清潔可燃氣;主要終端產品為綠色高性能混凝土、優質砂漿、再生高品質瀝青混凝土、建筑與工業用陶粒、綠色藝術混凝土、綠色裝飾制品等。
實行市場化運作。聯盟推廣的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產品附加值高、需求大,項目自身可實現盈利,能滿足市場化運作機制的要求。以聯盟推廣的技術、標準體系及管理運營模式建設一座年處理垃圾150萬噸的資源化項目為例,總投資約5.6億元人民幣(不含土地),用地約200畝。根據建筑垃圾取得的成本差異,按照謹慎原則,在不考慮政府財政補貼及溫室氣體減排降碳交易收入的條件下,預計運營投資回報率8%—10%。
環境效益顯著、公益性強。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有效地節約土地資源,避免產生二次污染。建筑垃圾資源化既是消納垃圾、美化環境的公益性項目,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商業性項目,能夠實現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商業價值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二)運營模式參考PPP模式。政府鼓勵私營企業參與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建設,由政府部門引入社會資本,共同設計開發,共同承擔風險,全過程合作,期滿后再移交給政府。主要特點是,政府對項目中后期建設管理運營過程參與更深,企業對項目前期科研、立項等階段參與更深;政府和企業都是全程參與,雙方合作的時間更長,信息也更對稱。PPP下的BOT模式。由項目所在地的政府部門就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與企業簽訂特許權協議,授予簽約企業承擔該項目的投資、融資、建設和維護,在協議規定的特許期限內,許可其融資建設和經營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回收投資并賺取利潤。特許期滿,簽約企業將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無償或有償移交給政府部門。PPP下的BOO模式。企業根據政府賦予的特許權,建設并經營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但并不將此項目移交給政府。在這一模式下,政府部門節省了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企業也可以從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承建、運營中得到長期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