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評論員 鮑鋒
“雙修”嵌入“雙創”城市更有品味
文|本刊特約評論員 鮑鋒
海口市將“雙創”作為近二三年事關全局、影響重大、帶動發展的歷史性工程,以有志必成自勵,效愚公移山之舉,致力于打造和諧、宜居、有溫度的城市。經過一年半時間的艱苦努力,海口“雙創”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大刀闊斧地清除城市市容市貌積弊的時間窗已經過去,挖掘提高文明城市內涵的工作迫在眉睫。如同一個優秀的工匠打造一件藝術品,毛坯活已告一段落,現在需要精心雕刻和細細打磨,才能提高它的附加值。
海口“雙創”進入常態化后,適時開展“雙修”非常必要。城市“雙修”,是指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包括海岸線、河岸線和山體的修復;城市修補包括廣告牌匾的管理、城市綠化的改造、違法建筑的拆除、城市色彩的協調、城市亮化的規劃、城市天際線和街道立面的改造等。
三亞在國家住建部的指導下,“雙修”先行一步。從2015年開始,三亞在全國率先開展“雙修”試點工作,著力整治城市發展亂象,對久治不愈的“城市病”實施“根除術”,城市管理能力在轉型中實現提升,百姓共享優質生態民生的獲得感不斷增強。入冬以來,全國發往三亞的航班、列車開始爆滿,游客們欣喜地發現,以椰風海韻聞名的三亞,風景更加迷人,環境更加宜人。過去幾乎每年春節都有的三亞“負面新聞”刷屏現象,今年戛然而止。相反,今年游客、媒體都對三亞報以掌聲。三亞城市治理方面的經驗,值得海口借鑒。
一座新興城市應該走怎樣的發展路徑,沒有既定的發展模式。海口、三亞都曾有過“野蠻生長”的經歷,都患過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交通堵塞、城市形態風貌失控等“城市病”,現在到了提升品質的重要關頭。建設國際旅游島,必須放棄單純追求量的擴張,轉而注重內在品質的提升,從“面子”光鮮到“里子”強健,實現了城市建設和治理方式的轉變,從而打造出適合時代需求的“精品城市”。
“雙修”嵌入“雙創”,就是更加注重城市“內涵式發展”。進行城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城市作為整體的公共服務產品來精心設計打造,堅持“生態思維重于景觀思維,民生取向重于形象取向”。“雙修”就是更著眼于城市的長遠發展,為百姓子孫后代謀慮;更關注城市發展的細節,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雙修”通過將生態作為城市的靈魂引入城市治理和規劃建設,重構城市的生態空間,重構山、水、林、田、湖、海、濕地等為一體的城市生態大格局,系統性地解決山體破壞、水系不暢、海岸侵占、城市綠化不足等問題。同時,通過城市道路、夜景燈光的精心打扮,街心城市公園的打造,地下管網與海綿城市的建設,免費停車位的增加,公共場所wifi的全覆蓋,當然也包括拆違打違工作等,使城市更加靚麗,更加溫馨,更有品味,更宜居。
海口將“雙修”融入“雙創”,體現的是一種改革創新精神。行百里者半九十。城市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改革必將繼續,關注民生也將是永恒的主題。
海口“雙創”取得階段性勝利,目前已進入鞏固提升階段。海口“雙創”旨在建海南首善之城,如何將“雙修”融入“雙創”?如何提高城市品味?如何將海口打造成一個和諧、宜居、有溫度的生態文明城市?本期邀請您就這一話題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