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評論員 鮑鋒
海口抑制菜價“組合拳”出手不凡
文|本刊特約評論員 鮑鋒
不論是看得見還是看不見的手,把菜價實實在在地降了,老百姓的獲得感才能增加。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菜、價格合適的菜,這是“有民本溫度的城市”的起點。
海南被稱為中國反季節瓜菜“菜籃子”,但物價部門數據顯示,前幾年海南蔬菜價格在全國持續處于高位。尤其每到春節期間,海口平時三五元一斤的蔬菜,最高飆升到50元一斤,老百姓直呼“吃不起!”菜價畸高一度成為海南“老大難”的民生問題,也直接影響了政府形象。
今年春節,海口菜品豐富,菜價平穩,不少菜價降了近一半,實現5年來春節菜價首次下降。春節“談菜色變”的氛圍一掃而空,老百姓普遍感到滿意,度過了一個輕松愉快的春節。有評論說,這是看不見的手發揮了配置資源決定性的作用。也有評論說,政府能把菜籃子抓好,也一定能把其他民生事業做好。沒有什么城市治理問題是攻克不了的,就在于是否愿意去想、是否愿意去做!不論是看得見還是看不見的手,把菜價實實在在地降了,老百姓的獲得感才能增加。海口去年落實執行“菜十六條”工作的思路和做法,可圈可點。
一是以問題為導向,注重頂層設計。海口過去菜價虛高一直被市民詬病。去年1月,海口持續低溫多雨,且遭受41年來罕見寒潮侵襲,本地葉菜生產受到重創,菜價暴漲,引起省市領導高度重視,紛紛到市場調研。為抑制菜價,去年2月4日,省里出臺了穩定菜價十項措施。兩天后,海口市出臺了穩定菜價十六條措施,重點從產、供、銷三方面入手。接著又強化了“菜籃子”市、區長負責制,菜價下不來,則約談、問責領導人。
二是進行供給側改革。蔬菜價格高,本質上還是供不應求。尤其到了冬季,大量人群扎堆來到海南旅游、過冬,供需矛盾必然加劇。海口市抓緊擴大蔬菜基地種植面積,將游客及“候鳥”納入人口需求通盤考慮。去年海口扶持建成蔬菜大棚2082.5畝,全市蔬菜大棚面積達4558.42畝。預計今年全市常年蔬菜產量將達30萬噸,自給率達72.8%。同時,建立蔬菜島內外供應調節機制,增加省內外蔬菜調入數量。在重大節假日及異常天氣前夕,加大島外輸入蔬菜的調運儲備力度。
三是增強直銷力度。海口市委、市政府提出,減少流通環節,讓蔬菜直接從田頭到餐桌,實現市區21個街道、建成區300戶以上小區、164個社區直銷“三個全覆蓋”的目標要求。據媒體報道,為了滿足海口市民的購菜需求,海口市菜籃子集團與山東壽光、云南昆明、廣東江南等蔬菜生產基地和批發商簽訂3000噸蔬菜保供協議。今年1月23日至2月1日,海口正常營業的菜籃子銷售網點已有206個,每日投放量為150噸至300噸。從去年11月起,全市安排搶種葉菜。春節前葉菜產量約18748噸,日均上市量468.72噸,同比增加75.8%,切實擔負起“保應急、保淡季、保安全、穩價格”的公益職能,成為穩定菜價的平臺和抓手。連《人民日報》都評價,海口市民春節吃上了“一元菜”,市民春節根本不用囤菜。
四是加強市場監管。徹底查處了海口南北蔬菜批發市場的問題,不再以罰款了事。一家蔬菜批發公司,多年來一家獨大,壟斷市場,通過缺斤短兩、哄抬物價、限制競爭、違規收費等違法手段,牟取暴利,欺行霸市,助漲菜價。嚴厲查處“菜霸”后,海口成蔬菜批發市場形成了良性競爭態勢。市政府還對市場菜價開展監測預警,重點監測每天主要生活必需品價格,公開發布。一旦發生哄抬物價行為,將嚴格按照規定,取消檔口銷售資格。
海口抑制菜價一系列“組合拳”針對性強、見效快,可謂出手不凡。民生無小事,穩定菜價工作必須再接再厲,建立長效機制。海口“雙創”提出了“持續改善民生,著力打造有民本溫度的城市”的口號,這是鏗鏘有力的承諾。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菜”、價格合適的菜,這是“有民本溫度的城市”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