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虛假陳述案件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證券民事訴訟制度實施效果的實證研究
——以虛假陳述案件為例

2017-11-21 02:16:42
證券市場導報 2017年4期

(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院,北京 100088)

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是我國證券市場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注冊制改革將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弱化證監會的實質審查權,轉而依靠交易所和證券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市場中介機構,以分權的方式對擬上市公司的質量進行評價。證監會工作的重心將回歸監管市場,專注于依據證券法制定監管規則,保證信息充分披露和法律良好執行,不再進行“商業判斷”,為擬上市公司的質量背書。1與股票發行核準制相比,注冊制改革降低了監管者在事前(Ex Ante)保護投資者的投入。2因而,提高作為事后(Ex Post)保護投資者核心的證券民事訴訟制度的效率,有助于注冊制改革的成功。3現有文獻多從理論上探討改革證券民事訴訟制度的方案。本文系統地收集了近三年來人民法院關于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的公開判決,試圖從微觀層面補充分析阻礙我國中小投資者利用證券民事訴訟制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主要因素。

證券民事訴訟制度

法律執行機制主要分為公共執行(Public Enforcement)和私人執行(Private Enforcement)。所謂公共執行,是指依靠公共機構實施法律,發現和處罰違法者。它的優勢在于規模效應和處罰方式多樣化,可以施加民事、行政和刑事處罰。公共執行也存在顯著的劣勢,公共機構擁有的資源有限,公職人員缺乏適當的激勵(Incentive),都可能導致執法不足和選擇性執法等問題。所謂私人執行,主要是指依靠私人主體實施法律,通過提起民事訴訟落實證券法關于民事責任的規定。4民事訴訟的結果關系到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他們因此有充足的激勵。但是私人執行同樣具有內在缺陷,即中小投資者參與訴訟的成本和收益不匹配,容易陷入集體行動困境。他們需要承擔主動獲取信息和參與公司治理的全部成本。但由于僅持有公司的部分股份,其行動產生的收益需要和其他投資者分享,私人收益一般小于私人成本。故中小投資者偏好采取“被動的”投資策略“用腳投票”。5

證券民事訴訟制度是企業重要的外部治理機制。上市公司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離,即股東作為資本的提供者不再親自經營企業,而是授權職業經理人管理。6授權經營產生了顯著的代理成本:在股權集中的企業中,作為代理人的大股東可能侵害作為委托人的小股東的利益;在股權分散的企業中,作為代理人的職業經理人可能侵害作為委托人的投資者的利益。7在此背景下,證券民事訴訟扮演了賠償投資者損失(Compensation)和威懾潛在犯罪(Deterrence)的雙重角色。8在侵權行為發生后,民事訴訟為投資者提供了挽回損失的機會;9而民事責任可以在事前對違法犯罪行為產生威懾力。10

我國證券法采用“集中執法”的模式,以證監會主導的公共執行為主,證券民事訴訟主要負責賠償受侵害的投資者。最高人民法院在2003年頒布了《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虛假陳述若干規定》),建立了現行的證券民事訴訟制度。投資者提起證券民事訴訟主要面臨以下三方面的制度性約束。首先,《虛假陳述若干規定》設置了行政前置程序,即民事訴訟必須以監管機構的行政處罰或法院的刑事判決為前提。11行政前置程序是最具爭議的制度安排,它將私人執行機制置于公權力的控制之下,不利于受侵害投資者提起有益訴訟(Meritorious Suit)。12第二,受到侵害的投資者只能提起單獨或者共同訴訟,而不能提起集團訴訟。13證券民事訴訟制度忽略了訴訟程序對當事人激勵的影響,中小投資者需要“聲明加入”(Opt-in)訴訟程序,承擔主動加入訴訟的成本,將減少主動參與投資者的數量。14最后,被告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對證券民事訴訟擁有管轄權15,而上市公司一般是國有企業或者對當地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的私營企業,與所在地政府有著緊密的聯系,可能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將進一步減少投資者可以獲得的預期損害賠償。

圖12005~2011年間中國和美國證券民事訴訟的數量對比

與我國“集中執法”模式不同,美國證券法采用“多頭執法”模式,讓公共執行和私人執行機制并行發揮作用。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司法部、證券交易所、州檢察長(State Attorneys General)以及“企業家式的律師”(Entrepreneur Lawyers)都可以獨立執行證券法。16“多頭執法”模式的特點是執法產出較高,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的科菲教授將其視為美國證券市場繁榮的主要原因。17圖1比較了2005~2011年間中國和美國證券民事訴訟的數量。為了保證數據的可比性,筆者用中美兩國當年上市公司總數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即以證券民事訴訟的數量除以當年上市公司的數量。美國證券民事訴訟發生的頻率遠高于中國,每百家上市公司年均遭受訴訟的數量在2.34~4.51次之間,而我國每百家上市公司年均遭受訴訟的數量在0.33~0.63次之間?,F有研究缺乏對投資者為什么“用腳投票”的實證研究,而大樣本的判決文本為回答該問題提供了充足的微觀數據。

證券民事訴訟的需求不足

基于企業層面的討論有助于展現約束證券民事訴訟制度的宏觀因素,但無法揭示限制投資者請求損害賠償的微觀因素。為了彌補微觀數據的缺失,筆者從“中國裁判網”和“OpenLaw”收集了人民法院在2013年11月1日~2016年9月30日之間,作出的2309份關于證券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民事判決書和民事裁定書。18在剔除關于管轄權爭議的民事裁定書后,本文研究樣本變為1241份判決書和裁定書,共涉及33位被告19和2240名投資者,有33家律師事務所20提供了法律服務。21其中,2016年(截至9月30日)共388份、2015年506份、2014年279份、2013年68份。這些案件主要由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和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表1從被告的身份(20名)和原告的代理律師事務所(15家)兩個維度展示了2240位原告的分布。22判決數據顯示僅有20名被告面臨超過10名原告起訴,僅11名被告面臨超過50名原告起訴。如果考慮到上市公司股東基數的差異,根據表1倒數第二列的數據,提起訴訟的投資者平均僅占上市公司股東總數的0.25%。面臨股東起訴比例最高的被告是南京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有1.21%的股東提起了訴訟。其次,在佛山照明案和云南云投案中,也有近0.7%的股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剩下的被告面臨股東起訴的比例都遠低于0.5%。

上述數據說明,總體來說投資者對于證券民事訴訟服務的需求有限,表現為兩個層次。第一,投資者實際提起訴訟的案件僅占滿足行政前置程序的案件(即可訴案件)的一部分。23第二,對于那些被起訴的違法行為人,潛在的受侵害投資者參與訴訟的比例較低。判決文本所代表的案件,一方面已經滿足行政前置程序,另一方面主要是由司法系統效率較高省市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因此,前置程序和低效率的司法體系都不應該是限制投資者對民事訴訟需求的主要因素。

中小投資者未能獲得有效賠償的主要因素在于,證券民事訴訟采取的“聲明加入”模式無法實現規模經濟,每個投資者都需要反復承擔參與成本。因證券市場欺詐行為而引起的侵權案件,其最大的特點是受侵害投資者的數量大,而單個中小投資者實際受到的損害小。如果讓每個投資者都反復承擔參與訴訟的成本,那么對單個投資者來說,“消費”民事訴訟這個“產品”的成本將大于收益。這體現在民事訴訟市場上即是需求有限,投資者陷入集體行動困境。因此,在不解決集體行動困境這一問題之前,取消行政前置程序并允許投資者選擇有效率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等改革措施,只能增加違法行為人被訴的頻率,但無法達到有效賠償中小投資者的目標。僅那些出現較大投資損失的股東愿意承擔主動起訴的成本,因而違法行為人面臨的原告數量將是極為有限的。大部分中小投資者仍然會采取“被動的”策略,并不會參與訴訟。

表12013年11月~2016年9月間證券民事訴訟市場的供給與需求

證券民事訴訟的預期收益有限

決定民事訴訟原告預期收益的兩個主要因素是勝訴概率和損害賠償。本節研究的樣本包括962份判決書,其中807份為民事一審判決,88份為民事二審判決,67份為民事再審判決。24圖2展示了判決結果的分布。李本和米爾哈特在此前的研究中主張,當滿足行政前置程序后,原告獲得損害賠償是“輕而易舉的”(Straightforward)。25判決數據并未支持他們的預測,投資者的訴訟請求獲得支持的概率并不高。在民事一審判決中,僅有約30%(242/807)的原告獲得了一定數額的損害賠償。約59.1%(477/807)的原告撤回起訴,原告撤訴的主要原因在于法院減半收取案件受理費,可以節約一定的成本。約10.9%(88/807)的原告被判決敗訴。

二審案件中,投資者勝訴的比例更低,僅有約3.41%(3/88)的原告上訴成功。二審法院判決原告勝訴的原因有二:其一,原審法院對于損害賠償的計算有誤;其二,原審法院審理時事實不清。約26.14%(23/88)的原告因未按時預交案件受理費而被裁定撤訴。約70.45%(62/88)的原告被判決敗訴。在所有民事再審案件中,人民法院皆判決駁回原告全部訴訟請求。

圖2 案件判決結果的分布

投資者敗訴的主要原因在于:雖然存在行政前置程序,卻未能滿足證明存在因果關系的標準?!短摷訇愂鋈舾梢幎ā返谑藯l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當且僅當投資者“在虛假陳述實施日及以后,至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買入該證券”,在“虛假陳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及以后,因賣出該證券發生虧損,或者因持續持有該證券而產生虧損”,才符合認定虛假陳述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標準。因此,如果投資者在實施日之前或者在揭露日之后買入相關證券,法院不能認定虛假陳述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本文收集的樣本即存在上述情況。例如,在云南云投證券虛假陳述的案件中,部分起訴的投資者是在虛假陳述揭露日之后買入證券。而在寶安鴻基證券虛假陳述的案件中,部分起訴的投資者是在虛假陳述的實施日之前買入證券。這兩類交易都不符合《虛假陳述若干規定》第十八條對侵權行為因果關系的認定標準,因而法院駁回了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

除了投資者勝訴率較低之外,法院判決的損害賠償也并不高,每個被告支付的損害賠償總額顯示在表1最后一列。20名被告總共支付了73,141,480.72元損害賠償。其中,最成功的維權案例是涉及佛山電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件,979位受侵害投資者一共獲得63,676,892.16元的損害賠償,平均每位投資者獲賠約6.5萬元。除佛山電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之外,大部分被告所支付的損害賠償都遠低于兩百萬元。其他19名被告共支付9,464,588.56元損害賠償,這些案件涉及的990位投資者26平均每人獲得0.96萬元損害賠償。而根據美國證券市場最新的數據,2015年投資者通過集團訴訟和解(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Settlements)共獲得30.34億美元的損害賠償,平均每名被告支付了0.38億美元的和解金。27

影響損害賠償數額大小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法院是否采納被告所援引的系統風險抗辯,以及采用何種方法測算系統風險對股價變化的影響。一部分案件判決的損害賠償并未涉及系統風險的調整。比如在涉及湖北三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件中,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即否認存在系統風險的影響,并未使用市場指數調整判決的損害賠償。而在另一部分案件中,審理法院使用系統風險調整損害賠償數額,但所選用的指數存在差異。如在涉及濰坊亞星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件中,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就利用化學制品板塊行業指數調整計算損失數額。而在涉及佛山電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件中,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就利用深成指數調整計算損失數額。通過指數調整后的損害賠償數額一般都小于未調整前。

證券律師與原告之間存在顯著的代理成本

表1數據顯示參與供給訴訟服務的律師事務所數量同樣有限。近三年僅有15家律師事務所代理超過10名投資者,它們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根據《虛假陳述若干規定》第八條,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由被告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這三地也是上市公司最集中、區域金融市場最發達的省市,在這三地注冊的上市公司約占上市公司總數的29.47%。28在提供法律服務時,證券律師和投資者之間的利益存在不一致,可能給投資者帶來額外損失,也即是存在代理成本。

一般來說,投資者希望最大化其獲得的凈賠償,而證券律師則希望最大化其獲得的代理費收入。當二者的利益不一致時,證券律師即可能利用其信息優勢侵害投資者的利益。美國集團訴訟程序中“企業家式的律師”和投資者之間同樣存在顯著的代理成本。證券律師可以通過操縱集團訴訟程序提起濫訴,或以較低的賠償額與被告達成和解等方式,侵害投資者利益。我國的民事訴訟以行政前置程序為基礎,律師操縱訴訟程序的風險較低。但是,他們存在顯著高估損害賠償的激勵,這一行為會降低投資者的預期收益。

在所有原告撤訴和敗訴的案件中,損害賠償的數額都被高估。而對于原告勝訴的案件,法院判決的損害賠償往往低于其請求的損害賠償。為了測量證券律師高估損害賠償的程度,表2展示了涉及259位勝訴原告獲得的損害賠償與請求的損害賠償之間比率的分布。29第1列顯示,在約37%的案件中,投資者獲得的損害賠償小于其請求損害賠償的20%。此外,在約18%的案件中,這一比例在20%和40%之間。僅有約36%的投資者獲得的損害賠償大于其請求損害賠償的80%。

表2 原告勝訴案件判決損害賠償與請求損害賠償之比的分布

導致請求的損害賠償被高估的原因有二。第一,律師為了節約前期投入的成本,并未從被代理人利益的角度嚴格篩選可訴案件。即使滿足了行政前置程序,投資者的損失還需符合證明侵權損害賠償因果關系的標準。此外,法院在計算損害賠償的數額時,一般還會考慮市場波動的影響,這也需要律師積累專業的金融知識。第二,高估損害賠償可以增加證券律師代理投資者的數量,最大化其代理費收益。一方面,由于證券民事訴訟一般采取勝訴酬金制度,律師代理案件的收益如同持有一份看漲期權。他們只需要承擔低估損害賠償的成本,即如果請求的損害賠償低于判決的損害賠償,將減少律師的風險代理費。另一方面,較高的請求損害賠償可以鼓勵投資者參與訴訟??紤]到律師代理額外投資者的邊際成本較低,證券律師的凈收益與其代理投資者的數量成正比。因而,對證券律師來說,最優的請求損害賠償是投資者交易標的證券的所有損失。

如果證券律師最大化自身收益的行為并不會增加投資者的維權成本,那么此類行為并不會影響投資者的決策。然而高估損害賠償的行為會給投資者帶來負的外部性,增加了律師和投資者之間的代理成本。它主要表現為增加投資者支付的民事訴訟案件的受理費用。關于合理的損害賠償金額,律師和普通投資者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投資者并不具備專業知識計算損害賠償的金額,主要依靠證券律師的專業判斷。民事訴訟案件受理費用由敗訴一方承擔,部分勝訴、部分敗訴的,法院按照具體情況決定當事人所需負擔的受理費。30對于受理費用的計算,財產性案件是根據訴訟請求的金額或價額,按比例分段累計繳納。31在此規則下,投資者面臨的最優情況是訴訟請求完全獲得支持;次優的情況是其損害賠償請求獲得部分支持,并支付根據請求的和判決的損害賠償的差額部分計算的受理費用;最壞的情況是投資者敗訴,并承擔依據訴訟請求金額計算的受理費用。

表3 案件受理費用的分布 (單位:元)

表3展示了962份判決中原告支付的案件受理費用的分布情況。32約12%的投資者未交案件受理費。這些投資者主要分為兩類:一部分投資者未在法定期限內預交案件受理費,被視為撤訴;另一部分投資者提起民事再審,而最高人民法院駁回其再審申請。約42%的投資者支付的受理費超過500元,其中有22人支付的費用超過1萬元。投資者支付的最高的訴訟費用發生在林某訴寶安鴻基案,原告共支付了61615元案件受理費。而對于訴訟請求僅得到部分支持的投資者,他們同樣需要支付不菲的受理費用。如在被告為佛山電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件中,法院一審判決案件受理費總計2,157,108元,其中被告負擔1,004,361元,原告共同負擔1,152,747元,979名原告平均每人負擔1177元。而在高某訴寧波富邦精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案中,法院一審判決被告賠償原告高某損失2,744.93元,而原告需要負擔2,135元的案件受理費,約占損害賠償的78%(案件受理費總計2,198元)。

證券律師和投資者之間的代理成本,進一步減少了投資者獲得的賠償凈額,降低了中小投資者參與證券民事訴訟的激勵。一般財產性案件依據訴訟請求的金額或者價額分段累計計算案件受理費用是存在合理性的。首先,爭議標的金額與案件復雜程度一般正相關,分段累計計算反映出案件爭議雙方使用司法系統的成本。其次,由于夸大標的金額或價額需要支付額外成本,此種收費制度鼓勵原告“說真話”,披露關于損害賠償的私人信息。原告在提起訴訟時會進行成本收益的衡量,降低司法系統解決糾紛的成本。

但是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件顯著區別于其他財產性案件,損害賠償的數量與案件的復雜程度關系不大,并且普通投資者并不具備估計損害賠償的私人信息。因此,在此類案件中運用分段累計計算受理費用的制度并不合適??梢钥紤]兩個替代性的計算公式以降低代理成本:一是以判決賠償的金額,按比例分段累計計算受理費用;二是仍然以訴訟請求的金額,按比例分段累計計算受理費用,但是設定受理費用占判決賠償金額的比例上限,例如受理費不超過判決賠償金額的5%。上述任何一個方案都可以有效降低單個投資者參與訴訟的成本。

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系統收集和整理近三年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賠償案件的判決,考察了證券民事訴訟制度的實施情況??傮w來說,受侵害投資者提起民事訴訟的比例較低,違法行為人支付的損害賠償數額有限。證券法的私人執行機制既無法對違法行為產生足夠的威懾,又未能有效賠償投資者遭受的損失。此外,由于原告很難滿足因果關系的證明條件,在滿足前置程序的條件下也僅有30%的投資者勝訴。最后,證券律師與投資者之間的代理成本進一步降低了投資者可獲得的預期收益。由于證券律師傾向于最大化自身收益,有較強的激勵高估損害賠償,而高估損害賠償所帶來的案件受理費用卻轉嫁給投資者承擔。通過改革受理費用計算方式,如以判決賠償的金額或設定受理費占判決賠償金額的比例上限,可以大幅度降低單個投資者參與訴訟的成本。

對大樣本判決的實證分析表明,行政前置程序和管轄法院的效率水平并不是現階段制約我國投資者請求損害賠償的主要因素。即便由司法效率水平較高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參與訴訟的投資者占潛在受侵害股東的比例同樣較低。無法實現訴訟的規模經濟才是中小投資者采取“被動的”策略的主要原因。在存在行政前置程序的約束條件下,證明被告實施了欺詐行為已經不是投資者獲得賠償的關鍵。因此,美式集團訴訟等“強激勵的”(High-powered)私人執行機制,并不是解決中小投資者賠償難的最優路徑。問題的關鍵轉化為如何降低單個投資者獲得損害賠償的成本。

解決該問題可以嘗試通過建立集中代理人賠償投資者的機制,它可以利用規模經濟最小化投資者獲得賠償的平均成本,提高他們的預期凈收益。33需要說明的是,集中代理人制度與證券民事訴訟制度并不互斥。相反,它們是相互補充的關系。由于投資者存在多元化的訴求,應當賦予他們自主選擇救濟渠道的權利。第一,非盈利性組織可以作為集中代理人,征集代理權幫助投資者請求損害賠償。該制度安排既實現了訴訟的規模經濟,又控制了濫訴的風險。我國臺灣地區在2003年建立該制度以來,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已經完成201件團體求償案件,為投資者爭取到約合98億元人民幣(446億元新臺幣)的損害賠償。34

第二,證券監管機構同樣可以作為集中代理人,其追繳的違法所得和罰款收入(Disgorgement and Penalty)可以用于支付受侵害投資者的損害賠償。該制度在美國已經運行近十五年。當SEC發現了違反證券法的行為,它可以向聯邦法院或其內部設立的行政法官(Administrative Law Judge)提起民事或行政訴訟,請求被告支付貨幣罰款。35《薩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頒布之后,罰款不必上繳國庫,可以用于賠償投資者的損失。36根據SEC的年報顯示,其2016財年取得的追繳違法所得和罰款收入達到40億美元,超過2015年全年證券集團訴訟所獲得的和解金。37SEC在事實上先為投資者取得貨幣賠償,再向投資者發放賠償金。

注釋

1. 蔣大興. 隱退中的“權力型”證監會——注冊制改革與證券監管權之重整[J]. 法學評論, 2014, (02): 39-53.

2. 在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初期,監管者在事前對擬上市公司進行篩選(Screening),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質量,見Pistor Katharina and Chenggang Xu. Governing Stock Marke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Lessons from China [J]. 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 2005, (7): 184-210. 對證券市場二十年來行政治理模式和市場治理模式相互作用的分析,見程金華. 中國公司上市的地理與治理——對證券市場行政治理的再闡釋[J]. 證券法苑, 2010, (02): 54-85.

3. 良好的法律執行機制造就了美國證券市場較低的準入門檻,見Samuel Issacharoff. Regulating after the Fact [J], DePaul Law Review,2007, (56): 375-87.

4. 王利明. 我國證券法中民事責任制度的完善[J]. 法學研究,2001, (04): 55-69.

5. Bernard Black. Shareholder Passivity Reexamined [J]. Michigan Law Review, 1990, (89): 520-608.

6. 所有權和控制權相分離是風險承擔和商業決策角色分工的結果,見Eugene F. Fama.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0, (88): 288-307.

7. [美]萊納·克拉克曼等著,羅培新譯. 公司法剖析:比較與功能的視角[M]. 法律出版社,2012: 37.

8. 對證券民事訴訟應當同時實現賠償受侵害的投資者和威懾阻卻潛在違法者這兩個目標的論述,見John C. Coffee. Reforming the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An Essay on Deterrenc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J].Columbia Law Review, 2006, (106): 1534-86.

9. 見Robert B. Thompson and Hillary A. Sale. Securities Fraud as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lections Upon Federalism [J]. Vanderbilt Law Review, 2003, (56): 859-910.

10. 見Elizabeth Chamblee.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as Pragmatic Ex Post Regulation [J]. Georgia Law Review, 2008, (43): 63-132.

11.《虛假陳述若干規定》第五條。

12. 一部分學者認為行政前置程序是阻礙投資者獲得賠償主要因素,見殷潔. 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制度論[J]. 法學, 2003, (06):109-112; 陳朝陽. 證券民事訴訟機制的完善——兼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侵權糾紛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J]. 華東政法學院學報, 2003, (01): 84-92; 陳岱松. 試論證券民事訴訟制度之完善[J]. 證券法苑, 2009, (01): 258-270.

13.《虛假陳述若干規定》第十二條。

14. 由于A/B股市場投資者結構的差異,B股投資者更有激勵克服集體行動問題,尋求損害賠償。對于這一問題的實證分析,見Wenming Xu. Reforming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in China: The Stock Market Has Already Cast Its Vot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2016, (45): 23-32.

15.《虛假陳述若干規定》第九條。

16. 見Rose M. Amanda. The Multienforcer Approach to Securities Fraud Deterrence: A Critical Analysis [J].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2010, (158): 2173-231.

17. 見John Coffee. Law and the Market: The Impact of Enforcement [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2007, (156): 229-311.

18.“中國裁判網”和“OpenLaw”的鏈接分別見http://www.court.gov.cn/zgcpwsw/和http://openlaw.cn/。筆者通過檢索“案由: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獲得本文的研究樣本。除了民事訴訟制度外,證券市場也存在其他賠償投資者損失的創新機制,如平安證券設立的補償專項基金,見湯欣, 楊祥. 虛假陳述損害賠償的最新實踐及法理檢視——以萬福生科與海聯訊補償方案為例[J]. 證券市場導報, 2015, (03): 64-72, 77-78. 但是證券民事訴訟制度是其他賠償機制的參照點,只有存在有效率的民事訴訟制度,投資者在其他替代性賠償機制中才更有談判能力。

19. 該數據只統計了那些面臨至少兩位投資者起訴的企業和個人。

20. 該數據只統計了那些至少為兩位投資者提供過訴訟服務的律師事務所。

21. 之所以剔除管轄權爭議的民事裁定書,是因為2013~2016年間, 此類案件主要是關于佛山電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而我們研究的樣本已經包括此類案件的一審判決文本。如果統計管轄權爭議的民事裁定書,將重復計算。

22.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訴訟時效的規定,本文統計的每位被告所面臨的投資者起訴的數量可能是不全面的。依據《虛假陳述若干規定》第五條的規定,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件的訴訟時效為兩年,從有權機關作出的處罰決定之日或人民法院作出的刑事判決生效之日起計算。當存在針對同一違法行為的多個處罰或判決決定時,以最先作出的決定為起算之日。因此,在本文研究的時間段內,可能存在因為未結案而未被統計的情況。

23. 見Hui Huang. Private Enforcement of Securities Law in China:A Ten-Year Retrospective and Empirical Assessment [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2013, (61): 757-798.

24. 與上節所分析的樣本相比,本節剔除了兩類案件。第一,樣本剔除了涉及被告佛山電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的判決。網上公布的判決是針對700余名投資者的文本,由于格式原因無法分離出每個投資者具體的判決結果。第二,樣本剔除了涉及程序性的判決,如“合并為一個共同訴訟”、“案件移送”等,共涉及271份判決。因為此類判決不涉及是否支持原告訴訟請求和判決損害賠償的金額。

25. 見Benjamin L. Liebman and Curtis Milhaupt. Reputational Sanctions in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J]. Columbia Law Review,2008, (108): 929-83.

26. 此處在計算原告數量時,剔除了涉及程序性的判決,如“合并為一個共同訴訟”、“案件移送”等,共涉及271位原告。

27. Cornerstone Research: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Settlements: 2015 Review and Analysis (2015)。

28. 程金華. 中國公司上市的地理與治理——對證券市場行政治理的再闡釋[J]. 證券法苑, 2010, (02): 54-85.

29. 該樣本不包括被告為佛山電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件。

30.《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二十九條。

31.《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三條。

32. 表3所使用的樣本與圖2一致。

33. 萬福生科(湖南)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虛假陳述案和深圳海聯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虛假陳述案實際已經將這個思路付諸實踐。在這兩個案例中,違法行為人和承銷商主動設置了專項賠償基金,支付投資者的損失。其中,萬福生科專項基金共向12756名投資人支付了1.79億元,而海聯訊主要股東共出資兩億元,賠償了超過一萬名股東。對于這兩個案件賠償方案的分析,見湯欣、楊祥. 虛假陳述損害賠償的最新實踐及法理檢視——以萬福生科與海聯訊補償方案為例[J]. 證券市場導報, 2015, (03): 64-72,77-78.

34. 見《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2015年年報》。

35. Securities Enforcement Remedies and Penny Stock Reform Act of 1990授權美國證監會提起民事訴訟請求,發行人支付貨幣罰款,見Paul S. Atkins and Bradley J. Bondi. Evaluating the Miss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the SEC Enforcement Program [J].Fordham Journal of Corporate & Financial Law 13, (2008): 367.

36.見《薩班斯法案》第308章,又稱公平基金條款(Fair Funds Provision)。

37.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Agency Financial Report: Fiscal Year 2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特级毛片|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一级毛片免费的|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青草精品视频| 一级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动漫h|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熟女日韩精品2区| 亚洲—日韩aV在线| 国产www网站|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99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极品|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国产|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成年人福利视频|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国产精品黄色片|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黄|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 AV熟女乱| 三区在线视频|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婷婷色狠狠干| 999福利激情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亚洲嫩模喷白浆| 久久人体视频|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www欧美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免费aa毛片|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99热精品久久|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