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奕銘
關于網絡熱詞傳播的社會現象解讀
◎朱奕銘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網絡熱詞傳播成為當下媒介傳播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它在具體的傳播過程中,有利有弊,所以如何做好把關工作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從技術環境、政治環境以及文化環境這三個方面介紹了網絡熱詞傳播的生成環境,并進一步分析了關于網絡熱詞傳播這一社會現象的把關方向。
技術環境。當下,我們正處于一個技術優先的社會,所謂的社會革命就是媒介革命,而網絡,毫無疑問就是媒介技術的主導者。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起加速發展,使得各種各樣的信息撲面而來,受眾在大數據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這就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在互聯網上,信息傳播成本低、效率高,極容易受到受眾的喜愛。與此同時,網絡傳播具有鮮明的及時性、開放性與互動性特點,這就有效地激發了受眾的參與程度,為輿論監督提供更寬廣的平臺。
政治環境。信息傳播是在社會背景下進行的,所以社會政治環境的穩定性對傳播活動有著直接影響。通常情況下,國家繁榮、外部環境穩定會使得信息傳播更加通暢和有效。如今,黨和國家領導人也積極肯定網絡問政的作用,國家領導人實現與網民的“親密接觸”,讓人民對社會國家高層也有了新的認知。
除此之外,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也進一步影響了網絡熱詞的傳播。法律法規規定公民具有知情權和參與權。但是在過去,我國長期受到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禁錮,很多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這項權利,只是一味地服從。如今,改革開放加速了經濟的發展,民眾法制越來越完善,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也逐漸覺醒。
文化環境。當下文化消費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的消費價值尺度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消費者不再單單關注物品的使用價值,而是逐漸對符號價值和附加價值有更多的考量。新的消費價值也不再局限于物品的使用價值,而是以時尚、外觀等方面為評價的標準。在網絡社會中,消費文化更愿意將信息作為一種區分身份的象征,消費文化使用的是符號和記號,這也就導致了人們對于社會用語,更講究符號化的形式,試圖構建一個仿真世界。
受眾做好“把關人”,提升自身素養。網民素質決定了網絡傳播的質量。一般情況下,網民的素養包含媒介素養與公民素養。媒介素養是媒介受眾對各類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在網絡媒體當中,受眾不僅是消費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生產者,我們不僅需要提升信息的消費素養,同樣還需要提升生產素養。在龐大的信息面前,我們需要有一個選擇、批判和使用的能力,這是構建健康媒介環境必不可少的元素。公民素養則是公民權利和責任的組成部分,公民大眾在傳播過程中所發揮正面作用以及承擔責任的能力。
發揮主流媒體的優勢。網絡熱詞引發的是一種病態的社會精神,它沉迷于網絡意見表達。這也是網絡媒體需要不斷改進的方向。傳統媒體當中有電視、電臺以及黨報,這些都是長期以來占領輿論制高點的領頭羊,它們擁有大量的受眾群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雖然不再單純地占據壟斷地位,但是起主導地位仍然存在。傳統媒體應秉承理性、慎重和權威的特點,進一步強化其公信力,這些事網絡媒體所不能比擬的。網絡媒體在當下還有很多不成熟之處,如果完全承擔輿論導向的重任顯然力不從心。如果傳統主流媒體對此不能加以正確的陰道,發揮其重要作用,那么輿論監督的效果也不會太明顯。信息把關亦是一種輿論人道的方式。通過設置意見領袖,來突出輿論的態度,可以是由媒體記者和編輯去擔任不同論壇的管理,以此來形成一個相對統一的輿論態度,例如我國的微博大V就是典型的意見領袖。掌握輿論方向,是傳統媒體需要在大數據時代樹立的旗幟,以此來穩固自身的地位,為社會帶來良好的輿論風向。
重視文化傳遞功能。所謂文化傳遞,就是將社會遺產傳遞給后代,而網絡熱詞的文化傳遞功能也是將其通過大眾傳播的形式,傳遞給更多的人民群眾。我國網民當下有著低學歷和低年齡的結構特征,他們通常缺乏對待信息的辨別能力,容易有一種盲從的心理,需要進行引導和保護。網絡熱詞有一部分都是網民自娛自樂而產生的,有著低俗、媚俗、庸俗的特點。作為向受眾傳遞信息的媒介,網絡熱詞善于用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但在具體的傳播過程中,要如何提升受眾的知識水平,這也是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不容忽視的內容。面對大數據的變革,新媒體從業人員需要做好前瞻與預測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把握輿論方向。通過公眾的行為數據,準確地預測事件的發展趨勢,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避免將輿論引導向不好的方向。結合之前社交網絡作用的綜合判斷,對網民的輿情做定向分析,則有助于媒體工作人員更好地把握其發展方向。合理地利用大數據,引導輿情發展是新媒體從業人員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將監控、審判同時進行,隨后將“烏合之眾”梳理和轉化,才是發揮數據價值的最有效途徑。
網絡熱詞為受眾獲取信息打開了重要的渠道,它的詞語方式與國計民生相互掛鉤,用幽默、詼諧的方式來傳遞民意。這些詞匯大多起源于網絡,不僅有網民自己創作的語言,也有熱點濃縮的關鍵詞,這是一種微文化的特點。網絡熱詞的傳播威力應受到各大媒體的重視,以此來達到一個良好的傳播效應。
(作者單位:長沙市雅禮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