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朝,賈思進
(1.吉林大學 東北亞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12;2.長春師范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3.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吉林省分公司,吉林 長春 130033)
關于近代西方世界興起原因的研究綜述
——由諾斯《西方世界的興起》展開
趙 朝1,2,賈思進3
(1.吉林大學 東北亞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12;2.長春師范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3.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吉林省分公司,吉林 長春 130033)
近代西方世界興起指的是16世紀后西歐國家由中世紀封建社會逐步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并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歷史階段。探析近代西方世界興起原因是理論經濟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學界對此有不同的認識。本文從技術、文化、人力資本和制度等四個主要方面綜述學者的觀點,力圖為我國經濟持久、穩定、快速增長提供理論支撐。
技術;文化;人力資本;制度
《西方世界的興起》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North)與羅伯斯·托馬斯(Robert Paul Thomas)合著的一部作品,該書被認作新經濟史學的代表之作。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中,作者通過回顧公元900—1700年間歐洲經濟發展的歷程,引導人們從所有權體系和社會制度變遷的角度去尋找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諾斯首先為我們描繪了西方世界從中世紀封建社會逐步發展到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進程,筆者依書繪圖如下(圖1)。中世紀的西歐社會實行的是莊園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實線圓A、B、C代表了不同的莊園。莊園農民的土地由其上一層級領主轉授,因為莊園要經常面對來自外部的侵擾(由矩形四角的箭頭代表),所以農民通過繳納地租(早期地租形式有實物和勞役,后期發展為貨幣形式)換取領主的安全保護。隨著人口的增加,土地相對勞動者而言變得稀缺,由此造成了“勞動力—土地”相對價格的變化,也導致了部分勞動力(以富有冒險精神的青年勞動力為主)的外出、遷徙和新地域的墾殖,即所謂的“邊疆運動”。圖1中虛線圓代表著人類生存運動空間的擴大。不同的區域資源稟賦存在差異,這進一步推動了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并使得交易行為頻繁。于是,在那些地理位置占優的地區率先出現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對廣闊地區的安全提出新的需求,傳統的莊園領主不能對超出其莊園范圍的商業安全提供保護,故此產生對民族國家的制度需求。我們可將其邏輯思路總結為:人口增長—要素相對價格變化—邊疆運動—資源稟賦差異—商品貿易增多—安全需求—民族國家建立。
圖1 民族國家形成示例
人類在漫長的早期發展階段,總是受到“馬爾薩斯陷阱”的制約。人口學家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增長方式是幾何級數的,而生存資料的增長方式是算數級數的,多增長的人口總是以某種方式(如戰爭、饑荒、瘟疫)被消滅掉,人口和經濟增長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歐洲在十四五世紀亦受到經濟收縮、危機乃至蕭條的影響,人口出現了絕對下降。若用圖形表示,“馬爾薩斯陷阱”就是圖2起伏波動的區域。一旦人類突破“馬爾薩斯陷阱”,便可以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誠如諾斯在《西方世界的興起》開篇所言:“在過去幾個世紀,西方人已經沖破了赤貧和饑餓困擾的社會束縛,實現了只有相對豐裕才可能達到的生活質量”。而這一切的關鍵在于有效率的經濟組織,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正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
圖2 馬爾薩斯陷阱與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問題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關于西方世界的興起原因,學術界的研究可謂眾說紛紜。有學者將其歸結為地理區位因素,如杰瑞德·戴爾蒙德;有學者將其歸結為美洲白銀的流入,如達龍·阿塞莫格魯;有學者將其歸結為創新,如約瑟夫·A·熊彼特。本文限于篇幅,僅對主要的學術觀點歸納如下。
(一)技術決定論
傳統的觀點認為,經濟增長和國家發展得力于技術的進步。其代表人物包括早期的亞當·斯密、卡爾·馬克思,以及后來的索洛、羅默。亞當·斯密認為技術進步促使生產率不斷提高和社會分工不斷細化,進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社會財富日益增加(由分工帶來的一系列連鎖現象被稱為“斯密動力”)。卡爾·馬克思通過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將西方世界的興起歸為由技術進步引起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以機械動力代替自然力或畜力,帶來技術跨越式進步,使西歐資本主義國家逾越了“馬爾薩斯陷阱”,從漫長的維持基本生存的傳統社會進入富裕、先進的現代經濟社會。
現代西方經濟學者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發展了與技術有關的經濟增長理論。新古典索洛增長模型認為高儲蓄率可帶動經濟增長率,但由于邊際生產率遞減,一個國家實現長期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還是技術進步率。如果說索洛模型將技術視為經濟增長的外生變量,那么保羅·羅默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則將技術進步內生化。羅默通過構造知識和人力資本積累說明經濟增長的過程,即“生產—知識外溢—生產率提高—利潤增加—研發活動增多—知識積累—促進生產”,在理論上第一次提出了技術進步內生的增長模型,指出了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的決定因素和唯一源泉。
(二)文化決定論
馬克斯·韋伯是西方世界興起文化決定論的代表人物。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他明確提出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倫理”——以合法致富為天職,倡導節儉克制的禁欲主義和重商精神是促使西方世界興起的基礎原因。這種資本主義精神通過宗教的教義、儀式深刻植入每個人的思想,并轉化成為西方世界人們的行為指南。另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S·蘭德斯在其暢銷書《國富國窮》中也論述了國家的窮富與文化的關系,指出西方世界和其他地方的經濟差異源自文化差異。
(三)人力資本決定論
西奧多·W·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和《人力資本投資》講稿中,闡述了人力資本是當今時代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認為“知識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未來的前景”。物質技術的發明、創造、使用都是以人為主體的,對人的投資形成了人力資本,必然能提高人的經濟價值,從而帶動經濟增長。格里高利·克拉克從財產繼承制和文化傳播角度,將西方世界的興起歸因于豐富的人力資本。他指出西方貴族家庭生育率和子女受教育水平都比較高,因長子財產繼承制使其他子女不斷地流入平民階層,加快了文化知識的傳播,提高了歐洲人力資本,進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人均收入。對人力資本的重視使得各國增加了教育投入,力圖通過國民教育,提高人力資本和綜合國力。
(四)制度決定論
諾斯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如前所述,他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明確提出了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那么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制度)是如何促進西方興起的呢?筆者依書繪制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給的邏輯關系圖(圖3)。隨著西方世界貿易不斷發展、市鎮逐漸繁榮,一系列旨在發展商業、完善市場、保護財產安全的制度需求相應產生;隨著船舶技術的進步和航海業的發展,美洲白銀大量流入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同時刺激了財富的渴求,產生了一系列旨在籌集資金、應對風險、實現財富增殖的制度需求。源自財產安全和財富增殖的制度需求,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而國家運轉需要源源不斷的財政收入,這促使國家鼓勵擴大貿易和為其提供軍事保護的制度供給。從制度均衡的角度可以理解為,當有效的制度供給滿足制度需求時,制度因素將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而當制度供給沒有滿足制度需求時,制度因素將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阻礙作用。
圖3 制度需求與制度供給的邏輯關系
(五)小結
關于西方世界興起的成因,研究見仁見智,文中所涉及的也只是滄海一粟。前文所提到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和說服力,但若將技術、文化、人力資本、制度中某種因素視為唯一的決定因素又略顯片面。《孫臏兵法·月戰》中有“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的說法,西方世界的興起同樣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或者在某段時期某種因素更為突出。
科技進步的本質是創新,科技進步的主體是人,而個體思維的養成是多方面的,包括社會文化熏陶(屬于非正式制度),也包括正式教育引導。教育作為國家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一種制度供給,又反映著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由此看來,技術、文化、人力資本和制度這幾個因素之間不是彼此隔離的,而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以道格拉斯·諾斯為代表的制度經濟學家從制度角度分析西方世界興起的成因,無疑為我們開啟了一個詮釋經濟增長的新視角。
對西方世界興起原因的研究,對我國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不無裨益。西方世界興起原因對我國的啟示如下:
首先,重視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改革開放后,我國充分意識到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利用技術后發優勢,通過模仿西方先進技術,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應該看到當前國家綜合實力競爭體現在以科技為核心的競爭,單純依靠模仿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國需要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并將其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以此實現從技術跟隨者到領先者的轉變。
其次,培養適宜市場經濟發展的商業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至今便有節儉、誠實、守信等優良傳統。由于漫長封建社會農耕文化深入人心,重農抑商的意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民從商經商的積極性。在“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鼓舞下,培養商業文化和企業家精神,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市場經濟的需要。
再次,通過全民教育塑造創新的人力資本。“十二五”期間,我國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穩步增強。由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落后地區、邊遠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教育水平依然受限,當前我國農業改革中的“三權分置”、農地流轉、勞動力轉移以及推進現代農業,都離不開對農民這一龐大社會群體的教育普及和技能培訓。
最后,制度變遷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后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國經濟30多年的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而進一步深化經濟和政治改革將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有選擇地吸收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有效率的制度,包括對產權保護、司法獨立,以及民主自由秩序,都是未來制度變遷的方向。
[1]道格拉斯·諾斯,羅伯斯·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厲以平,蔡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2]道格拉斯·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
[3]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鄭志勇,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4]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5]韋森.近代西方世界興起原因的再思考(上)——從斯密、黑格爾、馬克思、桑巴特、韋伯、熊彼特到諾思、肯尼迪和華勒斯坦[J].河北學刊,2007(1).
[6]韋森.近代西方世界興起原因的再思考(下)——從斯密、黑格爾、馬克思、桑巴特、韋伯、熊彼特到諾思、肯尼迪和華勒斯坦[J].河北學刊,2007(2).
[7]韋森.再評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J].經濟學(季刊),2009(2).
F091
A
2095-7602(2017)11-0037-04
2017-01-02
趙朝(1983- ),女,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長春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從事區域經濟理論研究;賈思進(1980- ),男,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吉林省分公司助理工程師,吉林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企業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