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家民
凡事總有一個過程。中印邊界沖突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即便在中印關系最友好的年月里,印方也有過一些不友好的舉動。1951年,印方趁中國抗美援朝,無暇西顧之際,搶占了中印邊境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接著又占領了邊境中段部分中國領土。得知消息后,毛澤東出于對中印的傳統友誼和根本利益考慮,對印方的尋釁滋事一直保持克制和忍讓態度。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邊界東段的朗久發生了雙方軍隊的第一次武裝沖突。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沖突。
一向視領土為血肉的毛澤東不能再沉默了。
1959年11月,中國政府最高層的決策會議在杭州舉行。參加杭州會議的,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彭真、胡喬木等人。會議主要討論如何避免中印邊界沖突和流血事件。會議首先由總參謀部的雷英夫匯報一個時期以來中印邊界不斷發生的流血事件。并說明,中印邊界的我方指戰員已經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
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在這次杭州會議上,中央確定了避免邊界沖突的隔離政策。
1959年11月7日,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致函印度總理尼赫魯,建議兩國武裝部隊立即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后撤20公里,脫離武裝接觸,同時建議兩國總理盡快舉行會談。
但是,印度總理尼赫魯竟拒不接受,反而認為中國軟弱可欺,加劇了在中印邊境進行的武裝挑釁。在尼赫魯拒絕中方建議之后,為了兩國的共同利益和亞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澤東決定:中國部隊單方面從中印邊境后撤20公里。
1960年1月,中方又下令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在我方實際控制線20公里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對前來挑釁的入侵印軍,先提出警告,勸其撤退,勸阻無效時,才依照國際慣例解除其武裝,經說服后,發還武器,讓其離去。
進入1962年,局勢越發緊張起來。
6月,印度軍隊加快了武裝入侵中國的“推進”速度,東段已越過麥克馬洪線,進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區。截至1962年8月底,印軍在中國境內部署了100多個據點。這些據點最近的距中國哨所幾十米甚至幾米遠,形成“面對面”的對峙,有的楔入中國哨所之間,有的還插到了中國邊防哨所背后來了。印度軍隊一步逼近一步,顯然要打上門來鬧事了。
1962年10月18日,由毛主席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毅、賀龍等黨和軍隊的最高領導,同時有關將領羅瑞卿、楊成武、張國華、王尚榮、雷英夫參加,外交部的章漢夫和喬冠華也到會。
毛澤東說:“多年以來我們采取了許多辦法想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裝沖突,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俗話說不打不成交,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但我們的反擊僅僅是警告懲罰性質,僅僅是告訴尼赫魯和印度政府,用軍事手段解決邊境問題是不行的。”毛澤東問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聽說印度的軍隊還有些戰斗力,我們打不打得贏呀?”
張國華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贏,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能打得贏。”
要打就是泰山壓頂之勢。很快,一支代號為四一九部隊的作戰指揮機構組成了。中央的決心定下之后,張國華準備飛臨前線,具體指揮中印邊境東段達旺方面的自衛反擊戰。出發前,中南海召見他。
中央常委會議正在進行。毛澤東站在巨幅地圖前,一手夾著煙,另一只手做了個摟的手勢,說:“我們插進去,不打。”他變換了一下姿勢,像是自言自語:“21平方公里,2000多人,作個愿望是可以的,但事實上辦不到。”煙頭連續亮了幾下,他沉思良久,忽然噴出一口濃煙,指著印軍據點大手劈了一下,同時提高聲音說道:“掃了它!”
說完,他自己也露出笑意。其實,毛澤東為打與不打也猶豫了好幾個夜晚。顧慮是尼赫魯當時聲望很高,軍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國家的同情。總參謀部發布作戰預令后,毛澤東仍在考慮打不打的問題。在分析了尼赫魯最大的王牌是中國不敢打他后,反而堅定了打的決心。同時中國將打算告之赫魯曉夫,赫魯曉夫仍持各打五十大板的態度,并沒有公開地表示反對,還向中國駐蘇大使說,蘇聯也得到了類似情報,如果中國遭到進攻,反擊是自然的事。而美國已把主要精力放在準備對蘇戰爭上,不能以很大力量援助印度。中國外交官們也正向第三世界游說自己的觀點。此時的反擊對中國是有利的。
張國華于19日進入前方指揮所麻麻。
戰前,指揮所的氣氛是緊張的。他有時專心研究地圖,有時離開地圖踱著步子深思。“慎重初戰”是個很不好駕馭的車頭。初戰必勝又是最起碼的要求。與印軍畢竟是初次交手,它是“太極派”,還是“少林派”呢?估計不會有國民黨的主力強,但也不能估計過低,要貓當老虎打,像對付國民黨的中等部隊。當時上級有一種意見,為了慎重,只打敵其一點,吃掉敵人一個營。這是個很保險的方案。張國華考慮再三,吃掉一口營,不痛不癢,要吃就吃它一個旅!
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另一位領導時,另一位領導渾身震了一下:“這太冒險了!萬一……”
兩種意見反映到中南海。有的領導也認為張國華是冒險。毛澤東不喜歡墨守成規,把另一種意見的文稿推到桌子另一邊,頗有慍色:“他是前線指揮員,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
10月20日7時30分,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解放軍的炮火鋪天蓋地地向入侵克節朗的印軍陣地傾瀉,到9時30分,印軍的第一個據點被攻下。到晚上8時多,克節朗戰役即告結束。張國華聳聳肩,笑了:“這樣容易取得的突然性,我當兵33年,還是頭一次!”
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里,張國華指揮的兩次戰役和一些零星戰斗都取得了勝利。殲敵三個旅,生擒包括王牌旅長達爾維和另一名準將旅長辛格,共斃、俘敵7000余人,占整個中印邊境反擊戰戰果的80%。中方作戰部隊也付出了代價,傷亡1460人。重要的是,在和平時期取得了作戰的經驗。戰后,許多戰斗骨干被輸送到其他部隊。1963年,張國華還根據毛澤東的提議,為中央警衛團抽調了12名參加過戰斗的連排長。
1963年2月,張國華回北京參加中央召開的工作會議,秘書通知他,主席要親自聽他匯報。
2月19日下午,匯報會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他談到有些部隊參戰太倉促時,毛澤東果然插話說:“那個五十五師,從青海的西寧出發,用卡車送,就是在路上動員的,差不多一到就打。一三○師在四川是個生產部隊,放下鋤頭就上車,一到就打,就在汽車路上做動員工作,很倉促。”毛澤東一指張國華說:“就是你這個將軍也是臨時派去的嘛。”
張國華接著說:“中央軍委和總部在作戰中的每一重大轉換時節,都給我們做了及時、具體又詳盡的指示……”
毛澤東插話:“我這次是參戰了的。還有少奇、總理、小平……”
最后,毛澤東高屋建瓴地評價中印邊境之戰:“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10年的穩定。”
歷史完全證明了毛澤東的預見。事實上,從1962年至今,四十多年了,中印邊境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局面。這個局面的取得與這一仗有著密切的關系:沒有這一仗,是難以維持這么長的和平穩定的。
(摘自《資治文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