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蓁子 王玉卿 靳金晴
【摘 要】圖書館文化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部分,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探討了圖書館文化服務的必要性,指出了圖書館文化服務的核心理念、內在要求和實踐導向,認為圖書館應從通過強化圖書館教育功能,優化圖書館文化服務方式、加強與其他社會組織的合作、注重服務社會效益的評價等開展文化服務實踐。
【關鍵詞】圖書館;文化服務;價值取向;實踐途徑
Research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 approach of Library Cultural Service
TIAN Zhen-zi WANG Yu-qing JIN Jing-qing
(Library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050061,China)
【Abstract】Library cultural service is a par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Library cultural service,and it points out the core idea, internal requirement and practice orientation of Library cultural servic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library should carry out the cultural service practice by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library, optimizing the service mode of the library culture,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with other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social benefit of the service.
【Key words】Library;Cultural Service;Value Orientation;Practice approach
“文化”是一個含義廣泛,并具有深厚人文意蘊的概念。就社會層面而言,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就個體層面而言,文化是指對人的心智的培養和個體能力發展的過程。文化服務是指由文化機構提供的,以滿足公眾文化需求為目的,向公眾提供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相關制度和系統的總稱,主要涉及文化服務設施、資源和服務內容,以及配套的人、財、物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內容。從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歷史來看,它是為滿足人類的文化需要而存在的。圖書館自產生以來,就一直作為社會文化機構而存在,其最核心的本質屬性是文化,其最基本的職能是肩負文化使命,承擔社會責任。社會和公眾對圖書館的需求是文化,圖書館對社會和公眾產生的影響也是文化。圖書館文化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圖書館要充分發揮好文化服務功能,通過文化傳承、文化啟蒙和文化創新,引領社會文化發展方向,以文化育人,推動社會進步。對圖書館文化服務的價值取向和實踐途徑的研究,對滿足公眾的多樣的文化需求,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構建完善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圖書館文化服務的必要性
1.1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以來,政府多次強調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2015年伊始,國家又出臺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指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仍需提高,并對體系建設提出新的要求。2017年7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草案)》,這是中國第一部圖書館專門法,草案確立了公共圖書館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公共圖書館運行管理制度、應當承擔的服務功能和加強數字資源建設、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等作了規定。由此看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一項國家戰略規劃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圖書館文化服務,就成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必然要求。
1.2 滿足公眾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荷蘭圖書館學家舒茨,把公共圖書館稱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與之相似,高校圖書館也被稱之“學生的第二課堂”。由此可見,圖書館在公眾的文化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當前,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極大的提高,如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就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圖書館的文化服務正是通過文化豐富人的精神生活,通過求知來實現人格的完善和個體能力的全面發展。
1.3 實現圖書館宗旨的必然要求
1931年,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提出“圖書館學五定律”,以最簡潔的語言表述了圖書館的宗旨。1995年,美國圖書館學家戈爾曼與克勞福德提出了新的“五法則”,即“圖書館服務全人類、圖書館尊重各類傳播的知識、圖書館善用科技改進服務、圖書館維護自由利用信息的權益、圖書館尊重過去,創造未來。”[1]具體到我國當前的圖書館事業,雖然不同類型的圖書館工作是多元化的,具體工作內容和要求也不盡相同,但其宗旨卻是一致的,就是肩負文化使命,承擔社會責任。圖書館所肩負的文化使命,主要是通過館藏建設傳承人類文明,以文化建設傳播和弘揚優秀文化,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啟智;圖書館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主要是維護社會和公眾的公共利益,促進文化創新,引領人類社會發展方向,提高全社會的文化品質。endprint
2 圖書館文化服務的價值取向
2.1 交流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是圖書館文化服務的核心理念
人類思想既是社會的又個人的,沒有交流共享,人類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交流共享使文化成為一種聚合的整體,并使其在個體成長和在社會中發揮作用。文化通過交流共享將我們作為人類這一物種進行著塑造,同樣它也塑造著個人?!盵2]圖書館應敞開大門,開放各類資源,形成自由的交流共享機制,開展面向公眾的文化服務,讓人類文明成果惠及每一個人,為個人和社會群體的終身教育、自由決策和全面發展提供基本的文化保障。交流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蘊含著傳承文化和傳播文化的價值理念。
2.2 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引領社會文化發展方向是圖書館文化服務的內在要求
圖書館是文化的產物,是一個社會文化機構,不是文化產業,不應追求經濟效益,不應對社會和市場進行無原則的簡單迎合,不應片面追求無人文精神內涵的工具主義。圖書館是社會發展的助推器,應該成為社會的良心,應該成為社會的矯正力量。一個具有真正文化品質的圖書館,應該是自省、自尊、自律和自強的,在文化認知、文化行動和文化方向上具有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對當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低俗、粗鄙、輕浮的社會風氣保持適度的批判性抵制,以文化來支撐服務,以文化來“化”人,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并在引領中進行文化融合和創新。
2.3 均衡平等地享有公益性文化成果是圖書館文化服務的實踐導向
“均等”同文化服務體系的共建共享有著密切聯系,惠及每一個人、使公眾能夠普遍受益的文化服務必然涉及一定的衡量指標,以此來衡量圖書館文化服務的供給和享用情況。但是,均等化不是簡單的數量上的絕對平均,而是指公眾在享用文化成果上的大致均等。這意味著必須保證公眾享用文化服務時需求、權利、能力及結果的均衡平等,即基于不同需求且具有不用能力的公眾受得公正對待,所享用的文化服務和文化成果也基本均等。特別是對弱勢群體來說,保障圖書館文化服務對他們“均等”的供給和享用就更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3 圖書館文化服務的實踐途徑
3.1 強化教育功能,著力提高文化發展效能
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專家杜威曾提出過“圖書館即教育”的理念[3]。圖書館只有不斷強化教育功能,以文化啟智,以文化“化”人,才能真正肩負地起文化使命,承擔地起社會責任。圖書館應盡可能提供更多的文化條件保障,引導公眾學習先進文化,引導大眾閱讀的選擇與導向,積極倡導自主化學習和社會化學習,以促進全民終身教育。近年來,雖然我國國民整體文化水平逐漸提高,但仍存在著可持續發展能力欠缺、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文化素養不高等諸多情況。圖書館應因地制宜、因“人”施“服務”,統籌協調開展“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兩類文化服務,注重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整理和展示,兼收并蓄世界各國文化,注重基礎素養和專業素養兩種素養相結合,以熏陶、培育、啟蒙和引領的方式,對人的能力、素質、精神境界進行全面的文化提升,促進全民文化發展。
3.2 優化文化服務方式,做好文化的傳承、傳播和創新
在圖書館文化服務中,需要優化和創新文化服務方式,提高公眾參與度。在文化服務過程中,除加強傳統的文獻資源服務外,還應將各種文化展覽、書展、專題講座、論壇、研討會等各種易于公眾參與和互動的文化形式植入進來,努力營造文化氛圍,以文化支撐服務,以文化傳承和傳播為主旨,促進文化交流和文化創新;結合特定節日,如世界讀書日、文化遺產日、教師節、勞動節、抗日戰爭紀念日等舉行專題活動,以豐富多彩的形式打造定期的文化盛會。在文化活動的展示技術和形式上,可利用當前的最新技術,如網絡直播、網上展廳、3D虛擬技術等貼近并吸引公眾參與和關注。
3.3 以文化為軸心,加強與其他社會組織的合作
文化服務是社會共同的責任,文化服務也應該是個系統工程,需各相關部門、各組織密切協作推進建設。圖書館作為文化事業單位之一,是基于文獻及相關的服務,在文化服務過程中不同程度著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如活動形式和內容單一、策劃能力不足、場所局限、經費不足、多媒體技術欠缺等,都極大限制了圖書館文化服務的效果和影響力,種種問題都說明了圖書館在文化服務過程中必須加強與其他社會組織的合作,如行業協會、高校、博物館、群藝館、電視臺、出版社、書店等,利用其他組織的優勢提升自身開展文化服務的能力,提升文化服務的質量,并在服務中堅守平等性,以文化為軸心,形成多組織協同參與的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優勢互補,實現多贏,獲取更大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3.4 注重服務社會效益的評價,堅持文化服務發展的正能量
圖書館文化服務的社會效益,應理解為其服務所帶來的社會文化福利的提高,公眾文化利益的實現程度。據此,圖書館文化服務社會效益的體現,不僅只是公眾入館量、圖書借閱量、電子文獻下載率、各種活動的公眾參與數量等數據值,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文化服務的內涵、深度和廣度,看其在政治導向、精神文明建設、審美引導、文化傳承、文化傳播、文化創新等方面做了些什么,看其是否為公眾提供了健康的精神食糧,是否讓公眾在服務中得到了精神的陶冶或審美的愉悅,是否抵制了有害文化對公眾的侵蝕,是否促進了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否為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章春野.回歸文化的圖書館——圖書館現代發展的歷史考察[J].情報資料工作,2009(4)65:69.
[2]杰西·H·謝拉.圖書館學引論[M].張沙麗譯.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65.
[3]李剛.圖書館即教育——杜威與美國州立圖書館的現代轉型[J].圖書與情報,2008(6)1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