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農業經濟新常態下,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思想意識,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思想意識水平是關鍵,敬業意識、質量意識、市場意識和共享意識等四個意識培育是新型職業農民思想意識培育的核心。
關鍵詞:新常態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2-0025-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傳統小農生產加快向社會化大生產轉變,農業生產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轉變,我國由農業大國加快向農業強國轉變。隨之,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農村空心化、老齡化逐漸凸顯。在當前農業經濟新常態和農村發展新形勢下,“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核心課題,亦是擺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面前的關鍵問題。這就迫切需要加快培育熱愛農業生產、善于學習科學生產知識、掌握應用先進生產技術、擁有較強市場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必須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動“四化”同步發展的主體性、基礎性力量。
與傳統農民相比較,新型職業農民有著顯著的差別。一般來說,這種顯著差別是身份與職業的區別。“傳統農民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身份農民,強調的是一種社會等級地位,而職業農民更類似于是一種‘理性經濟人,職業農民是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職業類型。”[1]其實,二者之間的顯著差別不僅僅是身份與職業的區別,也是思想意識的區別。農業經濟新常態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必先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思想意識水平。思想意識水平的提高與否不僅影響著新型職業農民價值的實現,還深層次影響著現代農業的健康穩定、持續有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2017年“兩會”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民觀”的新表述,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思想意識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思想意識水平,必先培育“四個意識”。“四個意識”是新型職業農民思想意識的首要內容,缺乏“四個意識”,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發展就無從談起。“四個意識”是傳統農民所不具備的,也是傳統農民與新型職業農民在思想意識境界中的分水嶺。“四個意識”,即“立足三農、以農為榮”的敬業意識,“科技興農、綠色優質”的質量意識,“規模經營、產業協同”的市場意識,以及“創富農村、發展家鄉”的共享意識。這“四個意識”中,敬業意識、質量意識和市場意識是前置,共享意識是后置。
一、“立足三農、以農為榮”的敬業意識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是任何職業的基本工作要求,這也是我們所說的敬業守職。農業生產是一門職業,同樣需要敬業守職。“愛農業”勾勒出新型職業農民的鮮明特征和所應當具有的最起碼的敬業意識。對于新型職業農民來說,“立足三農、以農為榮”的敬業意識,就是指堅守農村、熱愛農業、做好農民、服務三農,積極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這是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職業素質要求,也是廣大新型職業農民實現其人生價值的前提。新型職業農民把農業不僅僅當成職業,更是當成事業來對待。
熱愛是職業發展的前提。新型職業農民要具有深厚的農業情懷、農村情結、農民情分。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必須對農業有親近感、對農村有歸屬感、對農民有認同感,心中有農、甘愿為農,以農為樂、以農為榮。熱愛農業,就要把務好農業作為目標。好農業好產量,需要長期積累經驗,需要精耕細作,需要不斷提高生產水平,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熱愛農業需要增強自豪感和使命感。國之興,農為本;農之盛,民為先。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現代農業支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作為新型職業農民,應充分認識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既要增強自豪感,甩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心理包袱,也要增強使命感,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和推動“四化”同步發展服務。
二、“科技興農、綠色優質”的質量意識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指出,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解決農業的結構性矛盾,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伴隨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近些年來出現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尤其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無公害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所以,現代農業不僅是數量農業,更是質量農業;不僅要供大路貨,更要出精品。發展現代質量農業、精品農業,“科技興農、綠色優質”質量意識是離不開的。“懂技術”勾勒出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能素質要求和所應當具有的質量意識。在農業生產環節中,新型職業農民要實時掌握農產品新技術,特別是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在農產品流通環節中,新型職業農民要學習掌握應用以于互聯網為基礎的快遞、物聯網、交易平臺等。
新型職業農民要適應農業經濟發展新常態,以科技助發展,以綠色促質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三、“規模經營、產業協同”的市場意識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業產業發展逐步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農業經營模式也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向以家庭經營為基礎,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為龍頭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轉型。
在市場經濟下,小規模、分散的、無組織的家庭經營已然不能全面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由于市場意識淡薄、參與市場競爭能力不足、信息不對稱、承擔風險能力差,加之農產品生產銷售有限,傳統農民在市場競爭上處于不利地位。解決這一現實問題的現實路徑,就是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紐帶、以科學技術為動力,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現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民增收、農業穩健發展。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endprint
在農業規模化經營下,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成為培育重點。同時,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協同合作、高效合作,實現農業布局區域化、農業生產專業化、農業管理企業化、農業經營一體化、農業服務社會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農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善經營”勾勒出新型職業農民的經營能力要求和所應當具有的市場意識。為了應對市場需求變化和農業發展趨勢,新型職業農民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習,樹立“規模經營、產業協同”的市場意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升市場參與把握能力,強化信息獲取分析能力,才能有效滿足市場需求、大幅提高收入,進而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現代農業產業強勁有力發展。
四、“創富農村、發展家鄉”的共享意識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共享發展”的理念。“共享發展”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和決定性階段。然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重點難點在農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民。沒有貧困地區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和底線目標,是貫徹“共享發展”理念的切實體現。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能促進當地產業的發展,更能激發當地貧困農民的脫貧積極性,起到幫帶的積極作用,很好地實現“幫貧帶富”。
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我國脫貧攻堅的生力軍。“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鮮明的示范功能、組織功能和服務功能,既能發揮傳導市場信息、運用新型科技的載體作用,還可以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整合金融、科技、土地等各種要素資源,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農業農村改革綜合效應的形成。”[2]新型職業農民在不斷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示范帶動影響周邊農民,幫助周邊農民增收致富,實現共享發展,實現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依靠新型職業農民的幫帶作用和整合作用,農業產業融合得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得以實現。
因此,新型職業農民都要樹立“創富農村、發展家鄉”的共享意識,要爭做農民增收致富的領頭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這既是一種榮耀,更是一份責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