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欣
摘 要:改革開放的浪潮自1978年席卷全國后,廣東省作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其廣闊的發展空間對我國中西部地區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以至大批的城市新移民進入廣東地區。通過研究新移民在粵獲得的社會支持情況,幫助城市新移民融入城市生活,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重大。基于不同居住年限的廣東省新移民獲得的社會支持比較,以905名新移民為研究對象,采用自編的嶺南文化認同問卷,對廣東省新移民的嶺南文化認同情況進行了問卷研究。結果顯示,實際支持、社會支持、情感支持與新移民生活居住年限呈正相關。
關鍵詞:廣東;城鎮化發展;新移民;社會支持;社會融入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2-0031-03
目前中國出現過的移民大潮包含著三股移民流:一種是正常的社會流動,如歷史上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等,以及如今的移民出國。另外兩種與城市化直接有關。一種是大量的農村人口遷移到各類城鎮;還有一種是全國各地的人,包括中小城市向大都市流動的居民在內,在這個流動過程中大都市在形成[1]。在大量的移民人口進入城市促進城市建設和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必將之間的二元性矛盾引入了城市內部,帶來城市社會秩序的沖擊、“邊緣化生存方式”等一系列社會問題[2]。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而言,幫助城市新移民融入城市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會支持與新移民的概念分析
社會支持一般都是與弱勢群體聯系在一起的。在研究中要對廣東省新移民的社會支持的概念以及本質特征有詳細的了解。
(一)社會支持的概念
不同的學科對社會支持有著不同的解釋、理解,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說法。范德普爾認為,社會支持是家庭成員在面對危機事件時希望獲得的一種感情、實際和交往支持,是家庭資源中的一種。感情支持是個體在他人的幫助下緩解壓力,獲得精神安慰的行為;實際支持指個體在他人處于困難時提供的如金錢、勞務等實質性幫助;交往支持使個體在社會交往中所獲得的隱性支持。感情支持、交往支持都是一種隱性的社會支持[3]。此概念涵蓋了社會支持的各個方面,便于對行動者的社會網絡做全面了解,因此被廣泛應用。根據張友琴的分類,社會支持還可以分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社會支持中的正式支持系統指的是來自政府、社會正式組織的各種制度性支持,由各級社會保障和民政部門以及準行政部門的社會團體,如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實施;非正式支持則主要指來自家庭、親友、鄰里和非正式組織的支持[4]。
(二)新移民的概念
人口學中的一個概念“遷移人口”,是專門指向新移民的。人口遷移主要是指以改變常居住地為目的,并跨越一定地區(地界)的人口移動行為;而人口流動則是指不以改變常居住地為目的的跨越一定地區的人口移動行為。而為了便于進行人口管理,中國的戶籍管理制度規定:移動在某地后獲得永久居留權的人口為遷移人口,否則為流動人口[5]。流動人口現已分為在流入地不帶戶籍的非正式定居和不帶戶籍繼續流動兩部分。本研究所謂的“新移民”,是一個與“流動人口”交叉的概念。
二、廣東地區生活與文化認同情況調查對象與問卷
(一)被試的選取
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與受訪者推動抽樣方法來抽取廣東地區新移民樣本;抽樣群體包括黨政機關單位、企業單位和藍領階層,本地與新移民比為3:5;問卷派發采用線上網絡問卷和線下紙質問卷兩種方式進行。
調查對象為廣東本地居民和外來移民,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有效問卷共有1 393份,其中,在廣東學習工作年限不明者488人,5年以內的有519人,6—10年的是247人,11年以上的有139人,實際有效數據共905份。
(二)調查問卷及內容
調查問卷首先是調查對象本人的基本情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政治面目、職業、收入等。社會支持網的測量主要依據范德普爾的問卷。范德普爾的問卷分類合理、內容全面,是國際上用得比較多的一封問卷,在設計時又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適當的調整,調整后的量表包括以下一些內容:
1.情感支持
過去一年里,心情不好或感到有點沮喪時,跟您談心的人中廣東本地人所占比例(見表1)。
2.實際支持
20.過去一年里幫助過您的人中廣東本地人所占比例為(見表1)。
3.社會交往
閑暇時間與您一起度過(如看電視、看電影、聊天、購物、打牌、游玩等)的人中廣東本地人所占比例(見表1)。
問卷參考李克特量表[6],采用5點計分法,1、2、3、4、5依次表示“完全不贊同”、“不贊同”、“不確定”、“贊同”和“完全贊同”。其中,正向計分題1、2、3、4、5分別計1、2、3、4、5分,反向計分題1、2、3、4、5分別計5、4、3、2、1分(此處要特別注意有沒有反向計分題),得分越高表示嶺南文化認同程度越高
(三)基本假設
1.新移民在粵學習、生活年限與獲得的社會支持成正比;
2.新移民在粵學習、生活年限與獲得的實際支持成正比;
3.新移民在粵學習、生活年限與獲得的情感支持成正比;
4.新移民在粵學習、生活年限與獲得的社會交往成正比。
三、結果分析
(一)實際支持網構成的年限比較
廣東地區新移民在實際支持上,基于不同的居住年限的比較見表1。
對新移民的居住年限實際支持作方差分析,結果從表1可見,不同居住年限的新移民的實際支持網存在較大差別(學習工作1—5年 M=2.49,SD=0.900;學習工作6—10年 M=2.75,SD=0.871;學習工作11年以上 M=2.97,SD=0.911);t檢驗結果表明,新移民在廣東地區的年限長短不同所獲得的實際支持存在顯著非常差異(p<0.01,F=18.769)。說明新移民隨著在廣東地區學習工作年限的增長,人際網絡的拓展使獲得本地人的支持增加,也說明新移民的獲得本地人的社會支持情況會隨居住年限的增長而增加。endprint
(二)情感支持網構成的年限比較
廣東地區新移民在情感支持上,基于不同的居住年限的比較見表2。
情感支持是由個體之間基于信任而構建的社會關系所組成的一個相對穩定的體系。它在個人感情寄托和提供情感支持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7]。對新移民的居住年限情感支持作方差分析。調查數據顯示,在廣東地區居住時間越長,新移民獲得的情感幫助越多(學習工作1—5年 M=2.19,SD=
0.871;學習工作6—10年 M=2.72,SD=0.923;學習工作11年以上 M=2.93,SD=0.922)。t檢驗結果表明,新移民在廣東的年限長短不同所獲得的情感支持存在顯著非常差異(p<0.01,F=53.199);說明新移民在廣東地區的學習、工作居住年限的增長,朋友圈的擴大,在情感上逐漸有了依靠。
(三)社會交往網構成的年限比較
對新移民的居住年限社會交往作方差分析。調查數據顯示,在廣東居住時間越長,社會交往網絡越豐富,人際交往越密切(學習工作1—5年 M=2.36,SD=0.932;學習工作6—10年 M=2.77,SD=0.944;學習工作11年以上 M=2.95,SD=0.915); t檢驗結果表明,新移民在廣東地區的年限長短不同所獲得的社會交往上存在顯著非常差異(p<0.01,F=30.730)。說明新移民在廣東的學習、工作居住年限的增長,朋友圈的擴大,社會交往面的擴大。
(四)社會支持網構成的年限比較
通過構建新的變量“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情感支持+實際支持+社會交往),使用SPSS17.0對社會支持網絡因素與新移民在粵生活、學習年限作方差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在粵生活11年以上的新移民獲得的社會支持高于在粵1—5年的;在粵時間從短到長的得分分別為7.03、8.24、8.87;說明在粵年限群體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p<0.01,F=40.845)。顯然,消除本地居民與新移民間的隔閡,還需要相互了解時間的增進;隨著居住時間的增加,新移民與本地居民之間建立支持關系的機會也增加,由此新移民的社會支持網絡在不斷得到加強。
四、結論與建議
總體來看,廣東地區新移民隨著在粵生活、學習工作的年限的增長,獲得的社會支持在加強,符合基本假設——學習、生活年限與獲得的社會支持成正比。
本研究不足之處——由于本問卷需要考察新移民進入廣東地區后對嶺南文化的理解、接受程度,所以設置了多個方面的問題,以至在題量上比較大;而問卷面向群體包括藍領、企業職員以及企事業單位職員,所以在問卷派發、完成和回收的過程中,藍領階層完成問卷情況明顯不如其他兩個群體。
城市新移民獲得社會支持的一個重要的支撐點是社會融入——新移民接受城市文化并融入原住民社交圈,實現新舊住民的融合。融合的前提是新移民對城市文化表示認同與接納,只有對城市文化表示認同與接納,新移民才能順利融入并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8]。在文化融合過程中,隨著新移民對本地文化認可度的提升,其自我開放程度也在增強。自我開放假設認為,個體愈是對外來文化持接納態度,在人際關系構建中愈是可能受惠,獲得較他人更多的個人關系[9]。因此,隨著在粵學習、生活年限的增長,新移民的自我開放程度因對本地文化的了解加深而不斷增加,推動建立更加緊密的社會關系。緊密的社會關系對于幫助新移民獲得更多的情感、實際和社會交往支持起著積極的作用。
新移民的融入是本地居民與新移民“互構共變”[10]的過程,兩者間良性互動、消除隔閡,在交往中增進理解實現“共變”。為了推動新移民盡快融入社會,應加幫助新移民推進城市新移民社會支持網的構建,為新移民提供政策宣傳服務,并通過教育培訓提高新移民的城市生存能力,同時引導市民以包容的態度接納他們[11]。本地居民需要明確理解新移民對地區發展的重要意義,而不應將注意力集中在占用本地資源等問題上;應該理解到現代城市的流動和交互性的特點,意識到新移民的流入對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僅帶來了巨大的體力和智力型勞動者,同時還促進外地資金的流入,對本地勞動力市場是一種激活,外來投資對本地社會起了促進作用。
新移民通過借助社會支持網,能夠順利而有效地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危機,從而有利于緩解生活壓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個人幸福。在社會層面,社會支持網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有益補充,有助于減弱人們對社會的不滿,緩解個人與社會的沖突,從而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