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慧鈴+鄧永輝+楊宗南
摘 要:從傳統流通模式向傳統流通模式和生鮮超市流通模式并存的轉變過程中,流通環節就業人員也出現相應的變化:傳統流通環節的采購商、菜市場、早夜市的商販數量減少,而生鮮超市受雇傭就業人員和專門為生鮮超市提供服務中介平臺的就業人員數量增加。流通模式轉變帶來就業人員增減的啟示是:適應社會變化是現代職業的素質要求;面對變化的勞動力市場,政府的就業公共服務部門要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
關鍵詞:就業數量;生鮮超市;流通模式
中圖分類號:F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2-0054-02
一個社會的宏觀經濟發展水平與各產業部門所容納的就業數量相對應,同時也決定了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隨著經濟增長帶來的就業結構的改善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餐桌上生鮮產品的種類和質量要求都在提高;為了適應這種需求,生鮮產品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在提高,農藥、化肥殘留等檢驗標準在提高。2002年以來,作為政府菜籃子工程中被政策性推行的“農改超”經營模式的一種,實現產銷對接的生鮮超市這一新型渠道終端興起,并逐漸成為流通領域中,減少流通環節、減低流通成本,為居民提供質優價廉的生鮮產品,并逐漸替代傳統的批發市場流通模式,逐漸成為居民家庭采購生鮮產品的主渠道[1]。
在生鮮超市流通模式提升經濟效率的同時,也使生鮮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環節發生變化。僅就流通環節的就業來說,生鮮超市流通模式既可以增加生鮮超市受雇傭人員的數量和為生鮮超市提供服務的人員數量;原有流通環節對應的就業人員也相應減少。明確流通模式變化前后的就業增減,為相關失業人員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具有時代必要性。
一、傳統流通模式和生鮮超市流通模式的描述
相比于傳統的批發市場生鮮產品流通模式,生鮮超市流通模式使生鮮產品的流通更加扁平化。在傳統的批發市場生鮮產品流通模式中,農產品的流通主體有一級收購商、批發商,流通環節的剩余部分可大致分為農戶、批發市場(中間商)、生鮮超市三部分。針對這一轉變的現象與趨勢,本文就傳統流通模式和現在流通模式做一下簡單介紹。
(一)傳統流通模式
傳統生鮮產品流通模式的特征是流通環節多,其流程圖為圖1。
圖1 傳統模式流程圖
上述流程中,每一個環節都包括倉儲、城際間運輸和市內配送成本,能源(電費、燃油費)、人工、設備折舊、信息化建設和實體店面的費用(如哈達批發市場的業戶租金)等剛性成本,還包括高額路橋費、城市通行費和罰款等不可控費用。同時,每個環節都有約20%的加價率,總體的腐損率達到20%—30%,流通成本高昂[2]。
(二)生鮮超市流通模式
生鮮農產品超市流通模式采用“三元式”替代了農貿市場諸多流通環節,農產品只需從生產者出發通過生鮮超市進行中轉就可以迅速到達消費者手中,總體采購、各門店分發和流通在內的中間環節被生鮮連鎖超市的企業集團內化,中間成本相對降低;提高了生鮮產品流通的經濟效率。“三元式”流程圖為圖2。
圖2 “三元式”流程圖
在生鮮超市流通模式中,生鮮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減少,保證了農產品從農戶采摘到消費者餐桌的時間,保證了農產品的新鮮;而生鮮超市企業運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地直采模式,在專業的采購部門和質檢部門的監督下,通過“訂單農業”合同收購大批量的生鮮產品,對生鮮產品殘留農藥、重金屬、微生物的指標檢測,保證了農產品的品質。在農產品的品質得到保障的同時,生鮮超市和消費者都會從中獲得一定的利益,生鮮超市的生鮮產品較為新鮮,消費者則愿意去超市進行購買,交易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了保證,從而提高交易的效率,進而保證消費效率。
二、生鮮超市流通模式增加流通環節的就業人員數量
追溯生鮮超市企業集團的來源,多為傳統流通模式中從事生鮮產品批發企業中的優勝者。在多年從事生鮮產品批發的基礎上,企業通過延長產業鏈條,擴大企業規模;將原有的批發經營業務拓展為包括采購、流通、零售在內的經營模式。至2016年底,隨著生鮮超市快速發展帶來的品牌之間的競爭加劇,重組收購現象也在加劇。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行政指揮代替了原有的市場職能,帶來了市場流通環節的減少,增加了企業內的從業人員數量。例如,在東北三省,在地利集團整合原聞氏生鮮后,對“印雙杰生鮮”實施了并購重組;在幾大生鮮零售重組后,截至2016年底,大型連鎖生鮮零售超市——“地利生鮮”超市門店已近300家,經營面積22萬平方米,已經實現90%的蔬菜水果等生鮮產品的產地直供并吸收了大量的就業人員[3]。
(一)增加了生鮮超市受雇傭人員數量
生鮮超市流通環節的減少帶來中間環節就業人員減少。但是生鮮超市企業在協調傳統流通模式中由市場行使的交換職能時,企業對受雇傭勞動力的需求就會相應增多。生鮮超市想要運營發展,首先需要管理人員,在很多大型的生鮮連鎖中,每個店面需要一個店主經理去統籌管理所有的事情,將工作清晰地安排好;第二,生鮮超市售貨員,因為生鮮超市產品種類多且齊全,所以每個生鮮超市都需要幾位或幾十位售貨員進行產品銷售,進行產品介紹、稱重與售賣;第三,采購人員,生鮮超市產品需要去農戶或大型批發地進行采購,一般是幾個人集中考察,確定長期采購關系;具體的采購則由專業的質量檢驗人員進行抽樣檢驗。這樣采購到的種類多,產品也夠新鮮。在傳統流通模式中,這三類崗位的職能是由個體業主及其家人兼任行使的。
由此可見,生鮮超市需要的職能部門的增加,增加了受雇傭人員的數量,也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勞動力需求,很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憑借此機會來找到工作,相應地解決就業問題。大部分“剩余勞動力”多向流通環節流動,成為城市市場的商販和受雇人員。在生鮮超市的門店中,較長的營業時間使零售人員在企業食宿,企業為勞動者提供相應的便利。
(二)專門為生鮮超市提供服務的中介平臺增加endprint
生鮮超市要想在同行中勝出,擴大市場占有率,必然要在經營產品的種類和質量方面不斷提升,這時,會借助一些地區中介平臺,對遠距離的材料采購保證質量。
第一,運輸公司。因為生鮮超市想要保證生鮮產品的新鮮度和壞損程度,必須保證運輸質量,很多大型連鎖生鮮超市需要自己的運輸團隊來為生鮮超市服務,但在運輸上會有一些地方欠缺,所以大型連鎖生鮮超市會選擇雇傭專門的運輸商。
第二,保鮮公司。因為生鮮產品大多需要進行保鮮以保證產品的新鮮度,傳統流通環節過長,渠道臃腫,加上產品沒有經過初級加工以及車輛沒有冷藏設施,造成損耗嚴重,一般在25%—30%之間,從而導致流通成本高[2]。而如今大多數人都追求生活質量,生鮮產品作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其新鮮質量也成為生活質量之一,保鮮措施就顯得尤其重要。
由此可見,生鮮超市流通模式能帶動運輸公司與保鮮公司的發展,由于生鮮超市流通模式的發展,這兩個中介平臺相應所需要的工作人員增加。所以說,生鮮超市流通模式增加了就業人員數量。
三、生鮮超市流通模式減少流通環節的就業人員數量
(一)減少傳統菜市場和早夜市的商販
在生鮮超市產品市場價格的優勢下,傳統菜市場和早夜市的商販的銷售量和利潤銳減,轉行減少。如今早夜市消費者的年齡一般集中在50歲及以上年齡的人群,去早夜市購物兼具休閑的要求;大多數年輕人和中年人更傾向于選擇在方便的生鮮超市購買生鮮產品,他們因工作早出晚歸,很少能有時間逛早夜市,所以傳統菜市場和早夜市的銷售人員會根據市場需求減少生鮮產品的供給。而且,隨著產品供給減少,人們的需求量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商販變少,如此循環將減少傳統生鮮流通模式相關環節的就業人員數量。
(二)減少原有流通環節中采購商
如今的農產品流通環節減少,在一定層面上使勞動力供給量減少。生鮮超市使得傳統的流通環節減少三分之一,這三分之一的流通環節會提供一定的勞動力需求,當這些環節減少時,勞動力需求相對減少,致使原有流通環節中采購商數量下降。
四、流通模式變化帶來就業變化的啟示
(一)適應社會變化是現代職業的素質要求
在這個變化的世界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就像蝴蝶效應說明的道理:事物之間具有普遍聯系,一個事物發生變化會引起周圍事物的相應變化。生鮮產品流通模式的變化帶來了與其相關的多個領域的變化。對于這個傳統流通領域內就業的多數商販來說,面對商業資本和新興流通模式的擠壓,抵觸、抱怨是不理性的表現,逃避、拖延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個體要正視變化,面對變化要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以樂觀和主動的心態去適應變化、應對變化,甚至去參與變化、制造變化,這是適應這個變化的社會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素質。
(二)個體和公共服務部門需要有具體對策
從個體角度來說,生鮮產品流通模式的變化影響著相關環節從業人員的增減,同時勞動力的就業靈活性增加。因生鮮產品流通環節減少而產生的失業人員,個體要認識社會的變化,明白轉變職業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情況。因此,在有業可就時要培養自己多方面的心理、知識和技能素質,觀察市場環境和具體行業的變化狀況,在增加自身儲備的同時,尋求或開拓更適合自己的崗位。
從國家角度來說,經濟社會在變化中前行,經濟效率在提升。國家的就業公共服務部門要關注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以實際的情況為基礎,來提供包括就業信息、就業崗位等在內的就業服務,對個體勞動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對學歷較低人員開設相關的技術培訓課程。為變化的勞動力市場服務,履行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使其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傳統流通模式向生鮮超市流通模式的轉變,最大程度地解決生鮮超市流通新模式下就業人員與工作崗位供需失衡的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