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張翼翔+China+IP
如果你還認為“人工智能”只是陪人類答答題、下下棋的玩伴,那就大錯特錯了。阿里的人工智能正準備擔任“實習醫生”;京東人工智能客服正在為數億消費者24小時服務;百度更是在無人駕駛、人臉閘機等領域廣泛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
2017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培育壯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興產業,“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了全國政府工作報告。在此后的半年間,我國的人工智能領域實現了更為強勁的增長。《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6》顯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申請,美國、中國、日本位列前三甲,三國專利申請數量總和占到全球專利申請總量的73.85%。自 2001年起,我國人工智能專利數每年都有較大增幅,申請量、授權量增長了40倍左右,已達15745項;而自2012年起,我國的人工智能領域專利申請數量及專利授權數量均已超越美國。
當研發以及專利布局更趨于完備,于企業而言,下一步便是產業化與商業化,而到那時,人工智能邂逅知識產權便可初見火花。雖然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商業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僅從為數不多的公開報道的專利訴訟案件中,業內外已感受到了人工智能領域知識產權戰爭的硝煙。專利和專利訴訟的數量是判斷產業是否爆發的兩個最重要指標,當人工智能進去全面產業化的時候一定會產生大量的專利糾紛,這是知識產權制度服務于市場經濟的必然,越到應用階段,知識產權糾紛就會越多。
人工智能技術邂逅知識產權制度,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歷史必然,而本期內容重點關注的是:人工智能邂逅知識產權,誰將成為主導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