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喬瀧楠
摘 要:信息生態失衡會導致金融審計內部結構或者功能出現衰退,增加金融風險。基于信息生態理論,界定了金融審計的內涵,并厘清了金融審計的構成要素。對金融審計信息生態失衡的表現及原因進行剖析,建立了金融審計外部干預機制,旨在強化金融審計信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解決金融審計過程中的信息生態失衡問題,以期提高金融審計質量、維護金融穩定。
關鍵詞:金融審計;信息生態;外部干預機制;失衡
中圖分類號:F23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2-0154-02
金融行業在我國經濟中處于重要地位,其發展關系國家經濟安全。李克強總理在近兩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強調金融領域存在不可忽視的風險隱患。這就要求金融審計必須充分發揮免疫系統功能,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發生。目前,金融審計存在信息生態失衡現象,造成了金融審計免疫功能難以有效發揮。針對金融審計信息失衡的原因建立外部干預機制,有助于對金融審計信息傳遞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管理,解決金融審計信息生態失衡現象,從而推動金融審計免疫功能的充分發揮。
一、金融審計內涵的界定:基于信息生態理論
(一)信息生態理論
信息生態理論來源于信息和生態學理論的結合、創新與演進,主要利用生態學理論和方法來探討人與信息環境的關系[1],研究信息生態理論旨在實現信息生態平衡。信息生態是指一個系統中信息人之間進行信息活動,以及這些信息活動與系統內部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形成的有機整體。
(二)金融審計內涵的界定
基于信息生態理論,可以將金融審計當做一個系統,對其進行概念界定,即金融審計是指金融審計機關、被審計單位、社會公眾之間以及與信息環境之間進行監督和互動的信息活動,從而形成具有一定自我調節功能的動態、人工化智能系統。由于信息生態理論來源于生態學理論的創新和演進,因而根據信息生態理論所定義的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有著類似的特征[2]。根據生態系統的特征,金融審計應具有自我調節性和協同性特征。
(三)金融審計系統的構成要素
目前,學術界對基于信息生態理論所定義系統的組成要素有不同的觀點。魏明(2015)等認為,信息生態系統要素包括信息、信息人、信息環境[3]。魏輔軼和周秀會(2010)認為,信息生態系統的核心要素應該是信息活動、信息和信息環境[4]。凌守興(2013)等認為,信息生態系統要素包括信息、信息人、信息環境和信息技術[5]。事實上,如果將信息活動替換信息人作為信息生態系統的要素,那么就有可能淡化了系統中主體的作用,畢竟信息人是信息活動的主體,而信息活動只是信息人行為的一部分;同時,信息技術實質上屬于信息環境。因而我們認為,基于信息生態理論所定義的金融審計系統由金融審計信息、金融審計信息人和金融審計信息環境三要素組成。(1)金融審計信息。金融審計過程中存在的信息分為被審計信息、審計報告信息、審計結果公告信息、社會公眾反饋信息、可獲取的全部信息以及篩選出的有用信息等。(2)金融審計信息人。金融審計信息人是可以產生信息行為的單個人或者由多個人組成的組織、企事業法人,是金融審計系統的主體,可以分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國有金融機構、“一行三會”、金融審計機關以及社會公眾等。(3)金融審計信息環境。具體劃分為金融審計外部信息環境和內部信息環境。前者主要包括影響金融審計的政治、法律、科技水平、社會經濟環境等[6];后者主要包括金融審計信息文化、信息制度、信息技術、信息基礎設施以及經濟狀況等。
二、金融審計信息生態失衡的表現及成因分析
(一)金融審計信息生態失衡的表現
金融審計信息生態失衡主要表現在金融審計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環境三個方面。(1)在金融審計信息方面,由于金融審計部門之間存在信息屏蔽問題,使得金融審計信息、資源和成果難以流動、整合與共享,信息得不到有效傳遞和利用。(2)在金融審計信息人方面,由于金融審計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金融審計信息人才短缺問題日益凸顯。金融審計機構組織管理模式存在人力資源配置較差、職能型組織結構老化等多種缺陷,導致金融審計信息人之間不能全力配合,金融審計免疫功能難以有效發揮。(3)在金融審計信息環境方面,由于存在縣級金融審計機關所處的經濟環境不同、上級金融審計機關對縣級金融審計機關引導程度有差異等問題,導致很多縣級審計機關信息系統建設滯后,金融審計環境阻礙了審計效率的提升。
(二)金融審計信息生態失衡的成因分析
1.金融審計信息化滯后
在金融審計信息化建設方面,由于建設周期較長,而硬件和軟件都有一定的技術生命周期,因此,需要不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更新硬件和軟件設施。然而,由于金融審計硬件與軟件更新過快,如購買的硬件和軟件過時、接受過培訓的審計人員技術水平跟不上使用需求,例如,金審工程的建設必然長期面臨著建設資源短缺的困難,很多縣級金融審計機關信息系統建設滯后,導致金融審計信息傳遞不及時。
2.金融信息人素質制約
在金融信息人的行為活動方面,由于金融審計信息生產者能夠產生大量的信息,一旦金融信息生產者出現道德缺失,制造大量虛假金融信息和垃圾信息,就會給金融信息監督者帶來審計困難;而金融信息監督者的較低素質,往往會導致不能及時、有效地監督金融審計信息,從而造成金融審計免疫功能難以有效發揮。另外,由于金融審計信息不對稱因素的存在,金融審計信息消費者也難以獲得對自身有用的金融審計信息,這就造成金融審計信息難以得到有效利用。
三、建立金融審計外部干預機制
由于金融審計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有限,因而需要對金融審計系統整體采用一定的外部干預機制,讓其在受控的條件下運行,使得審計信息會被有效傳遞和利用、審計信息人之間能夠全力配合、審計內外部環境利于提高審計效率,從而解決金融審計信息生態失衡問題。這個過程類似于人類對生態系統進行改變,調整生態系統能量流動方向,使其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推動物質循環再生。健全的外部干預機制能夠對金融審計系統進行及時調整,解決金融審計目前存在的信息生態失衡問題,提高金融審計質量(如圖1所示)。為了從外部及時調整金融審計系統,可以構建金融審計環境主導與過程主導的外部干預機制。endprint
(一)金融審計環境主導的外部干預機制
金融審計環境主導的外部干預機制包括引導機制、安全保障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其中,引導機制旨在通過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約束和引導金融審計機關進行主動、高質量和有益于金融審計信息生態平衡的審計活動,讓金融審計在正確的軌道上發展;安全保障機制是保證金融審計機關審計完成后,確保金融審計系統安全、穩定、可靠,從而可以保護金融審計信息人的利益;人才培養機制旨在保證金融審計信息人的主觀能動性,因為金融審計信息人的工作勝任能力影響著金融審計系統優化的效率,可以為整個金融審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資本支持。
(二)金融審計過程主導的外部干預機制
金融審計過程主導的外部干預機制的包括預警機制、循環反饋機制、審計質量控制機制與共享機制。其中,預警機制可以提前感知金融安全中存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以便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向被審計單位提出金融審計建議,規避金融審計風險;循環反饋機制能夠不斷促使系統進行優化,促使金融審計系統不偏離平衡位置,維持系統的穩態;金融審計質量控制機制體現了審計“免疫系統”的揭示和抵御功能,通過事中、事后分別發揮揭示和抵御功能[7],不斷提升金融審計質量;共享機制旨在實現金融審計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開發利用,防止在獲取、存儲及管理金融審計信息的過程中重復浪費,從而提高金融審計信息資源管理效率。
綜上所述,環境主導下的干預機制調節、制約和促進金融審計的運行活動,如人才培養機制可以提升金融審計信息人的工作能力,從而促進預警機制、循環反饋機制、審計質量控制機制、共享機制的高效運行。預警機制和審計質量控制機制貫穿在整個金融審計過程中,是金融審計發揮預防、免疫、揭示功能的關鍵。良好的預警機制、審計質量控制機制與共享機制耦合,可以促使金融審計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循環反饋機制是金融審計信息生態系統的調節中樞,一方面,聯通了環境主導下的外部干預機制和金融審計過程,實現了不同機制間的金融審計信息有效交流和反饋;另一方面,可以促進金融審計信息人之間的信息交換和反饋,推動金融審計信息活動目標的實現。
結語
金融審計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可以通過相關金融審計信息活動形成具有一定自我調節功能的動態系統。本文運用信息生態理論,在厘清金融審計系統構成要素的基礎上,分析了金融審計信息生態失衡的表現及成因,據此建立了金融審計環境主導與過程主導的外部干預機制,對于解決金融審計信息生態失衡問題、提高金融審計質量、防范金融風險具有參考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