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鳳香+周芳
摘 要:自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做重要演講時提出了與中亞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不僅是一種戰略布局,更是為了實現中國與中亞各個國家的合作,但是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效果,擴大合作空間,還需要創新中國與中亞各個國家的合作模式,以點帶面,實現整個區域的發展。
關鍵詞:絲綢之路;合作模式;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F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2-0156-02
如今區域經濟合作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發展趨勢,在這種趨勢下中亞各國在經濟上采取了全方位的開放政策,力求加強對外經濟聯系。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背景下,中國與中亞各國加強合作,需要不斷創新合作環境,創新政策環境,加強中介信息環境建設,優化金融環境;需要加強政府層面的合作,引導中國與中亞地區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具體見圖1。
一、政府層面:改善合作條件
為了促進中國與中亞地區的經濟合作,改善合作區域的環境,環境方面需要得到大力改善,最好是由政府出面做。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應成為中國與中亞合作的主線。要加強發展戰略和具體政策對接,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基礎上認真研究合作可能,深挖合作潛力,為中國與中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結出更多務實成果,惠及合作區域的人民,促進中國與中亞地區經濟發展。
二、加強金融領域的合作
絲綢之路經濟帶東牽活力四射的亞太經濟圈,西系發達的歐洲經濟圈,沿線國家經濟互補性強,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農業、旅游等各領域開展互利合作的潛力巨大。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沿線各國帶來新機遇,這是深化中國與中亞國家金融合作的重要機遇,也提出了巨大挑戰。“一帶一路”沿線沿路中亞國家金融合作水平有待提高,潛能釋放空間很大,沿線沿路國家主要為發展中國家,金融合作不夠深入,雙邊金融合作主要集中于貿易融資、貨幣互換等方面,而且范圍和規模都比較有限。多邊金融合作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在推動貨幣金融穩定體系、投融資體系、信用體系建設方面確實還存在現實的困難,所以,能夠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將打破制約貿易投資合作的桎梏,大大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深化與政府合作。以規劃合作為契機,積極推進與對方政府的合作,進一步推進戰略合作關系,通過高層推動、頂層設計,進一步優化雙方合作機制和成效。以重大項目為抓手,進一步開拓市場,繼續擴大貨幣跨境服務,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推動實現“貨幣流通”。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區域金融監管合作,繼續鼓勵金融機構為雙邊金融合作提供有力支持;繼續推進“資金換資源”模式,加大我國優勢產業對外輸出,換取資源與市場,實現雙邊和多邊的互利共贏。拓展綜合營銷業務渠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政銀企聯動,建立重大項目儲備庫,發揮各機構優勢,共同開展營銷,協同推動,對外形成“一支隊伍,一套服務”。各金融機構發揮各自所長,通過銀團貸款等形式開展合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盡量避免無序競爭;注重推動國際金融合作致力于推動融資合作發展的創新發展。繼續強化多邊、雙邊金融合作,整合區域內資源,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更多的強有力的金融動力和支持。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努力開發更多符合市場需求、企業需求的人民幣投融資產品;進一步暢通人民幣借款、還款全循環,為增強中國金融在周邊國家影響力、輻射力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一帶一路”投資貿易暢通提供更多的便利。
三、加強人員培訓和政策交流
轉變經濟合作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離不開創新驅動戰略的強力支撐,其中核心是人才。中國與中亞國家金融人才數量和結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國際化金融人才(具有國際視野、國際背景、國際經歷)尤其缺乏。因此,要盡快使中國與中亞金融人才“數量和結構”滿足金融合作發展。搭建中國金融機構、中亞國家的金融與國際優質金融教育資源溝通對接平臺,探索合作開展中國-中亞國家金融人才的國際化培訓工作。為了解決中國與中亞國家金融合作人才發展的短板,全面提升中國金融人才的整體競爭力,中國可以借鑒國際知名金融中心城市人才發展經驗,實施金融人才培養工程,實現金融人才的數量滿足金融合作的需要;在結構上,打造一批具有國際視野、戰略眼光、素質優良的高素質金融人才隊伍。
為了促進中國與中亞區域的合作發展,可以利用一些外交官員,充分夯實合作平臺,有針對性地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發展的人才進行培訓。同時,中國與中亞地區的高校可以聯合辦學,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多層次的復合型人才。加大我國新疆地區少數民族的培訓力度,促進人才對于新疆地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作用發揮,串聯各個國家,增強中亞和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區域發展活力。
四、構建創新科技合作體系
由于中亞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科研軟硬件設施相對落后等客觀原因,對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明顯偏弱。應當克服發展過程中的人才缺失瓶頸,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著力構建科學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包括創新主體、創新資源、服務機構、創新活動、創新環境、創新成果等,具體見圖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