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敏
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文化發展和科學進步帶來高速信息化的時代。人們在生活、工作中,更加注重人與人、團隊與團隊之間的合作,用以完善和豐富自己的信息量,并且在交互中進行合理整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小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越來越成為人們探討的焦點問題。
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等)得到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減輕了壓力、增強了自信心,增加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因此,能夠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包括學習成績、情感等個性品質的發展)。在多年的小學數學低段教學基礎上,筆者認為,對于小學低段學生而言,合作學習是學生交往的重要部分,對于“一張白紙”的低段學生而言,合作學習應該有側重點,更應該有具體的步驟。
如,教師在教學《找規律》時,給學生一些有圖案的卡片,讓學生用彩筆涂出自己喜歡的顏色,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學生很喜歡、很開心,但是學生喜歡的不是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進步,喜歡的是彩筆涂畫過程,能夠打開心靈想象的空間,這樣的合作學習,學生仍然停留在個體學習的經驗之上,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得以升華。這樣的小組合作、小組活動重形式,缺乏實質性合作。
恰巧,在今年執教了一次《找規律》,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我在課前做了認真分析,在小組學習內容上,我認真分析學習目標和重難點,將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定位在感受規律,從生活中找規律,并嘗試記錄規律上。首先我帶領學生感受了生活中的日出日落、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等自然現象,告訴學生,這些現象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它們是有規律的,古人為了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他們想了很多辦法,如果是你,你能辦到嗎?讓學生用簡單的符號、文字、數字等方式,記錄接下來老師用課件展示的日出日落。學生完成記錄后,在小組內交流,分享智慧、接受批判、達成共識。最后,學生在交流后達成共識,可以用不同的符號來記錄身邊發生的有規律的事情,記錄時要把重復的過程展示出來。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合作學習,達成了共識,修改了自己的不足,解決了教學的重點,很好地為本堂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綜合多個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在針對小學低段,特別是剛入學的兒童,進行合作學習,是豐富學生學習手段、奠定學生交往能力的基礎,但是盲目的合作學習,往往會陷學生于不知所措的境地,所取得的效果也較差。
基于合作學習的含義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合作學習要處理好以下幾層關系:
一、處理好學習目標和兒童年齡特點的關系
任何教學組織形式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學生的全面發展要通過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來實現。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小組合作學習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培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要培養小組成員建立一種平等、民主、互助的關系,使之對小組的學習任務建立一種責任感,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這些都應該從低段做起,從一年級做起,筆者認為,對于一年級兒童來說,要認真上完一節課已經很不容易了,要在學習中進行合作,更是難上加難。
第一階段,應該重說、輕義。剛入學的兒童,都想表達自己,展示自己,剛開始組建的合作小組,才能讓每個小組成員感受到自己在小組內的平等地位,不論他是表達自己的觀點、質疑別人的觀點、還是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的小插曲,我們都要鼓勵兒童表達。
第二階段,重視傾聽習慣的培養,可以說,第一階段的兒童還只是單向的交流,沒有形成真正的互動。兒童認真傾聽他人表達的習慣很重要,有利于學生反思、糾正自身的不足,鞏固發展已有的認知。
第三階段,重點表達、重點整理。當學生已經養成良好的表達和傾聽的習慣后,我們要著手小組學習效率的提升,學生能不能用簡練的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數學思想,讓別人能夠聽懂、明白。
第四階段,合作團隊達成共識,提煉出屬于自己團隊的總結和報告。學生合作學習,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對于當前的課堂學習會起到較大的幫助,學習的學習效果也會體現出來。
二、處理好個人學和合作學的關系
在合作學習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廣大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和實驗中應該有一個科學的態度,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而將傳統的教學形式說得一無是處。不講原則的、過多的合作學習可能限制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對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是不利的。有些不是很喜歡動腦筋的孩子,容易在過多的合作學習中,形成錯覺,形成較強的依賴性。因此,學生在小組學習前的個人學習是奠定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基礎,只有在合作前進行充分的個人學習和思考,才能在合作過程中激發合作的潛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