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錦流
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是在適當的教育教學環境下,學生自主發展的結果。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盡量為學生創設能激發其學習潛能的學習條件和氛圍。
下面談談自己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一些具體做法,供大家探討。
一、營造自由活潑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生的創造能力只有在感覺到自信和自由輕松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所以,只有在平等、寬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提高其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方位時,有很多學生分不清東、南、西、北,我沒有斥責,而是選擇一位坐教室中間的學生,以他做“參照物”,以游戲的方式來教學,請坐在他東面的同學跳一跳,請坐在他西面的同學拍下手,請你找出坐在他南面的同學……學生們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能夠較快地理解方位,確實掌握了方向的涵義。
二、激發學生認知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興趣是人帶有趨向性的一種心理特征,一個人一旦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他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如何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創造欲望呢?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是新的學習內容與原有的學習內容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在這個認知過程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他們能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是數學教學認知結構改變的內部動因。
我們知道,10以內數的認知是在小學階段最早出現的概念教學,它很重要,沒有它,在以后的其他數的認知教學中將無法進行,而它也很容易,許多學生在入學之前都見過,甚至會讀會寫,如何讓這些“舊知識”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呢?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根據數字的形狀,聯系實際,發揮想象力,想象每個數字像什么,如數字“1”,有的學生說像一根木棍被豎放了,又如數字“7”,有的學生甚至能說出像自己家的臺燈。這樣,盡量讓教學變得有趣、生動,讓學生感覺到其實學習數也很有意思,并不像大家想象的就是一個常見的數字那么簡單,同時又要讓學生感到這些知識是他們自己發現、自己找到的,從而初步形成自主探究氛圍,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鼓勵探索求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要打破傳統教學上教師的“一言堂”,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力求擺脫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體、學生只要帶著耳朵來聽就可以的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思路或不同角度去思考數學問題。
如,我在復習圖畫應用題時,先出示一幅圖,問:“你能用自己的話說這幅圖的意思嗎?”大多數學生都能用這樣的話敘述,“原來有10只鴨子,跑走了2只后,求還剩下多少只鴨子?”還有的學生說:“跑來了2只鴨子后,一共有10只,原來有幾只鴨子?”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和闡述,這樣的教學方式能使學生思維的靈動性和發展性得到充分鍛煉。然后,我再請學生扮演小鴨子來反映圖畫的內容,同時敘述扮演的內容,同學們都非常積極地投入進來,這種教學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求異思維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設計生活性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這充分說明了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我們常說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這樣數學知識才能真正服務于生活。
比如,我在教學中遇到這樣一道題,媽媽給了小明10元錢讓他到市場上買2樣菜,大白菜每千克1元錢,西紅柿每千克3元,請小朋友幫小明算一算,他該怎樣安排(想出兩種以上的方案)。題目中要求想出兩種以上的方案,而這道題的結果是多樣的,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也能想出兩種方法,學習好的同學還能想到不買整千克或者不一定要把10元用完的情況。這樣就有無數個方案,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和肯定,讓學生在解題中體會到他們所學的知識不是枯燥刻板的,而是有趣而富有生氣的,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劉鳳華.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中國教育協會中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數學課堂教學:全國中學數學教學第十七屆年會論文特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9-2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