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燁
前置性學習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它指的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任何一堂課都不應該從零開始,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和所學習的有意義材料結合起來,才是有效的學習。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合作的過程,通過前置性學習,讓學生對新知識有初步的感受和理解,可以促進學生更有目的地進行課堂學習。最近,上了一節《數字與信息》,我從以下幾方面來實施有效的前置課堂。
一、課前預習,探究先行
1.教師簡約設計探究性作業
教師在課前深入鉆研教材教參,了解課程的核心內容。根據核心內容,精心設計“前置性作業”。課前的“前置性作業”要遵循“簡約”和“滲透”的原則,“簡約”即去繁就簡,保留課程的核心重點。“滲透”即讓學生提前感知新知。圍繞課程的核心重點,設計一組或若干組數學探究性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積累足夠的數學活動經驗,為下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數字與信息》這一課,我設計了調查自己以及家人的身份證號碼,通過對身份證號碼的填寫,學生隱約發現身份證號碼里有出生年月日,再設計你知道了身份證的哪些知識,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關于身份證的信息,為課堂的交流作準備。
2.學生自主探究,體驗感悟
學生在課前獨立完成“前置性作業”。與傳統的“預習”不同,在這一過程中,不追求學生對新知的先學先會,而重在讓學生在探究性數學活動中充分調動起個體的知識經驗和思維,體驗和感悟新的數學規律,發現新的數學現象,產生新的思維火花,從而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積極的準備。探究不一定要很復雜,只要活動設計得當,即使在簡單的數學活動中,學生也能有精彩的發現。《數字與信息》一課,學生在課前通過調查以及查閱資料,有了自己的發現,有的發現身份證號碼前6位是地址碼,分別表示省、市、縣(區),有的發現從7~14位是人的出生日期,還有的發現倒數第2位是決定人的性別的……基于這么多信息,孩子們就會覺得身份證太重要,要妥善保管。孩子們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感悟,有了許多的發現,而這些感悟和發現來源于學生的親身探究活動。
二、課堂交流,構建新知
1.教師調整預設,有效組織
教師在課前,可簡單瀏覽學生的獨立探究成果,了解學生在獨立探究活動中生成的認知,并對照教師的課堂教學預設,對預設做出相應調整,做好課堂教學準備。在課堂教學中,由于課前學生已進行了充分的獨立探究,因此,教師可以直奔主題,組織學生交流分享獨立探究的結果和發現,在交流分享中,引導學生進行二次感悟,發展思維,建構起新的知識體系。《數字與信息》這一課有了前置性學習單,有了學生初步的發現與感悟,我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收獲,并提出自己在前置性學習當中產生的疑問,讓組內成員幫助解決,如不能解決可以提出全班交流。
2.學生二次感悟,建構新知
每一位學生都帶著自己獨特的感悟和發現進入課堂,因此,課堂中沒有觀眾,縮小了學困生和成績優秀學生之間的差異。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分享彼此的發現,互相啟發和二次感悟,同學們互相補充,從而使答案越來越完善,建構起新的知識體系。《數字與信息》一課,導入后直接組織交流,說到出生日期時,有同學就提出疑問,為什么1月6日在身份證里要用0106表示呢?馬上就有學生補充說明:因為一年有12個月,如果是10月份出生就有兩位數字,那1月用一位數字的話整個身份證號碼就不是18位了,有失標準型。日期也是一樣的道理。提出疑問的孩子頓時恍然大悟。學生說得不全面請其他學生補充,還有疑問的知識大家討論、交流,課堂簡簡單單,但是學習氛圍濃厚,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第二次感悟新知。
3.及時總結,運用鞏固
課堂中要有足夠的時間對重難點知識進行梳理總結,并及時練習鞏固。《數字與信息》在設計學號環節中,因為有了上面身份證號碼表示信息的例子,學生對數字編碼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自己動手來設計編號,學生興趣盎然,于是我拋出問題:如果要為全校每個同學編號,你想表達哪些方面的信息?結合學生的交流,啟發學生根據要表達的信息確定編碼的位數,以及編碼的結構和次序,引導學生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優化自己的設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前置性學習后,使每個孩子都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探索經歷,所以課堂上就敢于大膽地站出來表現自己。我們的課堂成了他們展示、發現的天地,他們不但生動活潑,而且富有個性,信心也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