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煌
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
——在喜迎十九大的熱烈氛圍中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8周年
文/楊 煌
在舉國上下熱烈迎接十九大的喜慶日子里,我們又迎來了新中國第68個國慶節!今天,我們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進入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即將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祝愿我們偉大的祖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道上順利前行!
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一代代共產黨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仡?8年的歷程,就是一部共產黨人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建國之時,我們只能造桌子椅子,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我們開啟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新中國的成立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偉大事件,民族實現了獨立、人民獲得了解放、國家獲得了新生,“而今邁步從頭越”,強國夢廓清了羈絆,邁開了堅實的一步。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中國發展富強、中國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讓我們大踏步趕上了時代潮流。今天,我們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上天,我們占據了量子通訊的世界最前沿,蛟龍入海,中國海洋科技達到新的深度,高鐵成為靚麗的中國名牌,中國自己的大飛機翱翔藍天,中國自主研制的航母下海,改革發展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并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還大而不強,我國正處在由富向強發展的關鍵期。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這篇為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九大作政治思想理論準備的重要講話,明確宣示了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目標。當前,我們處在“兩個百年”目標的交匯點上,到2020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要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只有實現了這個目標,才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是個前后相繼的過程,目標最終都是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夢想。
近代以來,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在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淫威面前,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一次次的潰敗,讓先進的中國人覺醒,睜開眼睛向西洋,把西方作為先進目標,開始尋找圖強的道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一次次的努力都歸于失敗。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我們選擇了馬列主義的旗幟,選擇了經過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圖強才有了正確的道路和方向,強國的目標才越來越清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就提出過要為中國的工業化而斗爭的戰略目標。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又提出了“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構想。新中國成立不久,把工業化目標與社會主義前途結合起來,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口號,提出“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的宏偉目標。在1964年召開的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作《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了“兩步走”的強國戰略目標,號召全國人民要努力奮斗,把我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正是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兩步走”的發展戰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繼續堅持“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鄧小平又把小康社會解釋為中國現代化的目標,逐步提出了“翻兩番、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我們就要在繼承前人奮斗的基礎上,開啟未來中國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與此同時,現代化強國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建國初期,我們將社會主義工業化大體等同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世紀60年代,形成并提出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而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容拓展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大領域。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將構建和諧社會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目標,把民生等社會建設問題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明確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
尤為重要的是,對我國現代化的性質和定位,我們也越來越清晰。即我們的現代化不等于“西化”,更不等于資本主義化。我們的現代化具有中國特色,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就是造福全體人民的現代化。時至今日,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接力奮斗,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強調:“全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實現全面建成小康這個第一個百年目標,才能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第二個百年目標打下堅實基礎?,F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勝期。目標不會輕輕松松實現,我們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防止和化解重大風險是前提,精準脫貧,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重中之重,防止污染是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能不能打贏這三項“攻堅戰”,直接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特別是我們還有43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沒有這些貧困人口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而這些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成本高、難度大,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更是硬仗中的硬仗,要動員全社會力量,打一場脫貧攻堅的人民戰爭,使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我們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不能有絲毫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發展。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根本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要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勇于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發展更有質量,讓治理更有水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我們相信,通過共產黨人帶領全體中國各族人民一代代鍥而不舍的奮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