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 柱
推進延安精神進大學校園的若干思考
文/梁 柱
推進延安精神進大學校園,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助成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大業,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一件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事情。多年來,在各地延安精神研究會推動下,延安精神進大學校園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績,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但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要求、大學生群體的實際狀況和延安精神在育人樹人方面應起的作用來看,都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繼續推進、擴展和深化延安精神進大學校園的工作,更顯得迫切而且重要。
隨著國家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大學教育也達到相當普及的程度,全國高校的錄取率已從1977年5%提高到2015年的74.3%,40年間增加了近15倍,高等學歷教育普及率增加速度之快,在發展中國家是罕見的。這說明,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人不但是未來國家各條戰線骨干力量的主要來源,而且也是培養各級領導干部的重要渠道。因此,今天大學生的狀況如何,對于黨和國家的未來發展關系極大。應當肯定,作為青年大學生這個群體,其主流方面是好的、健康向上的,是追求真理、向往真理、追求進步的, 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走上了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道路,這是我們事業的希望所在。但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由于這些年來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影響了青年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影響了他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一些人在不同程度上對祖國、對人民的感情淡薄了,價值觀明顯趨向功利,少數青年大學生甚至走上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歧途,出現了某種精神失落、人生迷惘、道德滑坡以至游戲人生等現象。這里還要特別指出,長期以來各種錯誤社會思潮也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形成了相當巨大的沖擊力,而且大學講臺也不是平靜的港灣,有的教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授公然在課堂聲稱:我的任務就是把你們頭腦中的馬克思主義去掉。《天府新論》2016年第6期關于“回到康有為”為主題的座談紀要而組成的三篇文章,其題目為:《通三統:現代中國思想中的革命與建國問題》、《張三世:當代中國的改良或改革問題》、《異內外:民族認同與國族建構問題》。這是由同濟大學曾亦、清華大學唐文明等多位教授在座談會上原汁原味的發言記錄,這些教授先生毫無顧忌地吹捧康有為是“現代中國的立法者”,而孫中山、毛澤東都不過是他的追隨者和執行者;他們把人民共和國等同于封建王朝,謔稱“本朝”、“本朝太祖”;他們從根本上否定中國革命的必要性和正義性,認為都是人為制造出來的,“中國其實沒有革命的土壤”,“中國確實沒有現代革命的土壤,至少也是不充分的。……所以,我黨非常重視宣傳工作,其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煽動人們的階級仇恨,喚醒人們的革命意識。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宣傳,中國的階級斗爭絕不會那么激烈”;要求中國共產黨放棄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回歸孔孟道統,認為近代中國選擇革命是走偏了道路。他們開出的藥方,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要真正名副其實,必須將儒教為國教,再次回到孔子所立的法”,甚至說“現在只剩下一條路,即回到孔、孟道統”。這是比“告別革命”更加嚴重的全盤否定革命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這樣的教授也在那里“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不是南轅北轍嗎?在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的時候,還有像《天府新論》這樣“輿論飛地”明目張膽地進行推墻活動,這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關注。當然,像這樣露骨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人是極少數,但對大學來說并不是個別的現象。
上述情況表明,我們推進延安精神進大學校園,應該有滿懷熱情引導、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責任意識;還應該有同各種錯誤思潮爭奪青年的陣地意識。所以,我們要從政治的高度上認識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們所以強調延安精神進大學校園的重要性,還在于延安精神本身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獨具的魅力,對大學生的立德樹人、健康成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知道,延安精神繼承和發展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豐富內涵,是黨從幼年走向成熟、中國革命由失敗走向勝利的歷史時期,其間經歷了土地革命后期、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前期,包含了艱苦卓絕的民族解放斗爭和國內革命戰爭而凝聚起來,它充分體現了黨和人民的奮斗精神、革命理想信念、優良的學風和艱苦奮斗的作風,是可感、可親、可學、可用的,既體現黨的優良傳統作風,也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因而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發揮它的引領作用。
首先,延安精神所體現的崇高的理想信念,一心為民的無私情懷,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對青年大學生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會在無聲的滋潤中幫助他們在比較中選擇人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古往今來,一切志士仁人,都懂得要從小立志。“志為氣之帥,志銳氣自役”。說的是只有立志才會有前進的方向,才會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何所底乎!”這是人生經驗之談。問題在于,作為當代青年應當立什么樣的“志”?古人云:“為世憂樂者,君子之志也;不為世憂樂者,小人之志也”。這里的“小人”是指不為國家興亡負匹夫之責,孜孜以求個人私利的鼠目寸光之輩,理所當然地為人所不齒。今天的大學生會通過延安精神從革命先輩的人生追求和奮斗中選擇遠大而崇高的人生奮斗目標, 使人志存高遠,勝不驕, 敗不餒,百折不撓,樂觀進取;會在當今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的交鋒中,明辨是非,追求崇高,鄙視卑下,敢于維護真理,捍衛正義;同時會使人無私利之心,樂于在集體的事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奉獻中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創造美好生活。
其次,延安精神對于今天的大學生具有極大的親和力,易于被大學生感知和接受。當年集合在黃河之濱的一群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他們的年齡和今天的大學生相仿,但他們在民族危難之時正確處理“小我”和“大我”的關系,無私無畏地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成就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我們的前輩,為了祖國和民族的新生,人民的未來,拋棄了享受、悠閑和富裕,選擇了艱苦、奮斗和犧牲。“慷慨身許國,倜儻不為家”(續范亭語)。《黃河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在給母親的信中深情地寫道:“我雖然時常地要想起媽媽,但理智會克服我,而且我自己知道在這動亂的大時代里,沒有一個被侵略的人民不是存著至死不屈的精神。如果將來中國打勝仗以后,那一切的母親們和兒子們都能有團敘的一天。國家如果被敵人亡了的話,即使僥幸保存性命,但偷生怕死的生活和不純潔的靈魂的痛苦,比一切肉體的痛苦更甚了。為著中華民族的生存,我希望一切的母親們和兒子們都勇敢地向前。中華民族解放的勝利,就是要每一個國民貢獻他們的純潔的愛給國家,同心合力在民族斗爭里產生一個新中國。”這是多么大義凜然的崇高選擇,一種崇高的歷史責任的選擇。如果說,我們的前輩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贏得了一個新的中國;那么,新一代青年就有責任接過他們的接力棒,實現承載“兩個100年”即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青年一代能夠把自己的聰明才智、人生價值和這個偉大理想連結在一起,這既是一份歷史責任,也是人生的幸運。延安精神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這樣的情趣,這樣的心懷。
再者,延安精神具有實踐性,能夠幫助大學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延安精神不是單純的理論說教,而是知與行、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延安精神這一內在特點,也應貫徹到學習它的全過程中,要力戒空談,力戒形式主義。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階段,要善于引導大學生把延安精神所賦有的內涵,如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事求是的學風,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作風,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和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人生的起點上就立志做一個“真正符合‘人’這個字的含義的人”(馬克思恩格斯語)。
下面,對于如何繼續推行延安精神進大學的校園的問題,提一些不成熟的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
第一,鑒于當代大學生對革命歷史還缺乏親身的感受和完整的知識,建議各地延安精神研究會可通過講座、座談會和圖片展覽等方式,向大學生介紹什么是延安精神,為什么要發揚延安精神,延安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等內容;特別是要組織對延安精神有一定深入研究的同志,就延安精神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和現實的重要意義作報告,通過內容豐富、生動活潑、情理相融的報告,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叩開大學生的心扉,認同延安精神。這是做好延安精神進校園工作的重要前提。
第二,要取得學校黨委、團委和學生工作部門的認同和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從全局的戰略高度,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作了深刻的闡述,為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根本任務指明了方向。延安精神進校園,正是配合和服務于這個根本任務的,而不是附加的,更不是增加學校的負擔;如果僅僅把它看成是后者,就不可能真正進校園,或者只能成為臨時的任務,這顯然不是我們的目的。因此,在這個根本問題上要同學校領導取得共識,納入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議事日程上來,成為不可分割的工作組成部分。這樣,延安精神進校園不但能成為一種常態,發揮它的獨特作用,而且能夠同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有機地結合起來,延續下去。
第三,推進延安精神進校園工作要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典型帶路,互相研討。現在全國普通高校已達2595所,除比較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省會城市外,已普及到地級市以及一些縣級市,不但數量大,而且面廣,因此我們在推進工作上應該選擇若干不同類型和特點的學校進行試點,通過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典型,逐步推廣、逐步普及。在推進工作中,要依靠學校的學生工作部門和學生社團,特別是許多學校都有的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團,能夠把弘揚延安精神的話題列入他們的活動范圍,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成立弘揚和研究延安精神的專門社團,使得推進延安精神進校園的工作能夠持續進行下去。同時,推進延安精神進校園的工作要根據各校的特點,不強求一律,要適合青年大學生的特點,鼓勵創新,生動活潑,講求實效。
第四,要鼓勵、依靠青年大學生成為學習和弘揚延安精神的主體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延安精神進校園,主要受眾是廣大大學生,而這種“受眾”不是被動的,不是簡單的我講你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而是共同學習、共同弘揚革命傳統,特別是要發揮大學生的主動精神,既是學習者又是傳播者,善于從他們中間發現先進典型,總結學習經驗,加強交流,積極推廣;特別注重創造延安精神引導校園文化建設的經驗,樹立積極向上、健康活潑、富有創新精神的校園氛圍。
從一定意義上說,推進延安精神進大學校園,還是一件新的工作,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經驗,使它更加完善,更加成熟,創造出適合校園文化建設特點的、為廣大大學生歡迎并取得實際效果的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