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勞 驥
“不陪同”如何落到實處
文/勞 驥
“八項規定”第一條就明確規定,領導干部下基層“要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不張貼懸掛標語橫幅,不安排群眾迎送,不鋪設迎賓地毯,不擺放花草,不安排宴請”。嗣后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也都對此有著相應要求。為此,各地就如何貫徹落實先后出臺了一些制度與規定。
譬如,今年年初,河南省政府決定,減少會議陪同、公務陪同,簡化接待。特別提出,今后省長到基層調研,省轄市主要負責同志不陪同。四川省委、省政府也發文,要求未經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意,不得通知市(州)黨委書記、市(州)長參加會議,等等。論說,規定之嚴格,要求之具體,無不令人點贊并期待。
轉眼半年多時間過去了,“不陪同”究竟落實如何?大抵因筆者孤陋寡聞,沒有見到后續報道。然而,近日新華社一篇“廳長調研一堆官員陪同”的消息倒是十分沖擊眼球 :省里下來個分管副廳長調研,市里要安排副市長陪,副市長叫上副局長,副局長又拉上業務科長。到了縣里,再加上縣委書記、縣長、副書記、分管副縣長……一進村,人連成一串、車排成一隊。
估計這并非孤例。只打開報紙電視的頭條新聞一看,很少見到領導下基層時,后面沒有跟隨著一群層級領導的。
說實在的,領導干部下基層,還是需要少數相關領導陪同的,隨時隨地匯報一下情況,聽取上級領導的一些指示意見,都還是必要的。只不過應該輕車簡從,而不是像彗星的尾巴一大溜。
之所以“不陪同”難以落實,概有一些原因。
傳統的封建排場觀念作怪。中國的歷朝歷代極為講究禮儀,官員出行都有儀仗士卒前引傳呼,清代還增加了鳴鑼開道,且鳴鑼次數代表官位品級的高低。莫說沿途民眾看到儀仗要退讓或下跪迎接,即使官員見了官職高的也要“避轎”。不然就是藐視朝廷,受到懲處。筆者雖不敢說騎大馬、坐大轎、前呼后擁就是當今官員對舊時排場“禮儀”的熱衷,但卻敢說幾千年的封建禮儀在官員思想上定有影響。雖有“八項規定”在前,但內心依然覺得講點排場、前呼后擁才有威嚴、有臉面。故而,有些領導干部對下級“彗星式”陪同,雖也一本正經地批評“下不為例”,但因不是立馬糾正,下級再接待起來也就“以此為例”了。此其一。
下級對“不陪同”存有很大顧慮。毋庸諱言,由于上級領導掌握著下級領導的“命門”,而上級相關部門則把控著撥款、評先、檢查、驗收等等的權力,可以說,哪路“神仙”也不敢得罪,更得罪不起。所以哪一級的官員來了如何接待、陪同等,都有“一定之規”并被不斷加碼“超規格”接待。生怕“不陪好領導,官帽不保;伺候不好上級,光等著挨批”。于是乎,領導干部下基層,也就屢屢出現事先踩點、反復演練,層層主官悉數陪同的場面。前不久,為了應付上級扶貧檢查,那位干部主動扮演兒子管貧困戶叫爹的事情,當屬明證。再加上頻繁的“陪同”(有位縣長曾經“一天接待九撥領導”),別說領導下去不會摸到真實情況,并且群眾對此多有詬病,就是忙于迎來送往的下級領導也很難有時間與精力去搞好本職工作。此其二。
領導缺乏身體力行、以身示范。一項規定能否落到實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要領導身體力行,率先垂范。換言之,如若領導下基層輕車簡從,不打招呼不通知,一竿子插到底,就不會有這么長的“彗星式尾巴”;如若領導下基層遇到已經安排好的龐大陪同隊伍,馬上堅決制止而不是視而不見或“下不為例”,就不會出現前呼后擁的龐大陪同陣容;如若……說到底,“不陪同”是黨的優良傳統作風的重要內涵。1953年10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就曾作出《關于黨政軍群負責人視察、參觀、休養、旅行時地方負責人不許接送、宴會和送禮的規定》,要求各級政府、軍隊、黨派、團體的各系統的任何負責人,凡赴各地視察、參觀、休養、旅行時,當地負責人一律不許接送、宴會和送禮。毛澤東主席在強調領導干部調查研究的重要性的同時,自己外出視察調研從來不搞前呼后擁那一套;習近平總書記以身作則,率先執行“八項規定”,走村入戶從來沒有一大溜的陪同人員;“草帽書記”楊善洲、騎自行車下鄉鋪蓋卷放在飼養員屋的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撇開陪同人員單獨騎著自行車到城市中體驗生活的省長杜家毫、卷起褲腿跑田坎,穿長筒雨鞋走爛泥田蹲點調研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等,為了百姓的大事正事忙不完,哪里還有閑心講排場、要陪同!料想也沒有人敢在這樣的領導干部面前鼓搗那些脫離群眾的庸俗營生!此其三。
“不陪同”規定易,落實難。難就難在“關鍵少數”是否真正把“八項規定”當成不可逾越的規矩,自覺把紀律挺在前面,敢于為人表率并要求“向我看齊!”
也只有逐級的思想觀念轉變了,作風才會轉變,再去落實“不陪同”才會有底氣,“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繁文縟節就不會再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