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珍 王紅光
改革開放以來黨對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黃 珍 王紅光
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作為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實踐的、價值的主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把握這一基本觀點的前提下,結合本國實際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把握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內涵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繼承和發展,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人民主體;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一直以唯物史觀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觀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根據新的時代背景,對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作了創新性的解讀。學習和把握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的內涵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對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田心銘指出,堅持人民主體思想即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思想[1]。雖然馬克思在其著述中并未直接提出“人民主體”這個概念,但其整個理論體系和思想本質卻始終與“人民主體”思想掛鉤。
(一)人民是歷史主體
馬克思強調,“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2]馬克思的群眾史觀闡明了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確立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主體地位。馬克思的上述觀點徹底顛覆了之前在社會歷史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唯心史觀。唯心主義認為,決定歷史發展的是人的主觀意志或人以外的神秘力量。舊唯物主義盡管在自然觀上堅持物質第一的觀點,但在歷史觀上卻始終認為,少數英雄人物的意志決定社會歷史。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恢復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本來面目。人民作為歷史的主體,從“量”上看,主體是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
(二)人民是實踐主體
人民是歷史主體,但歷史不會自動滿足人的需求,必須通過實踐,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改造,因此,人民還是實踐的主體。首先,人民是物質生產的主體。在馬克思看來,在歷史領域從事物質生產的是普通勞動群眾。廣大勞動群眾通過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創造出基本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其次,人民是精神生產的主體。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為精神財富的生產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前提和設施;另一方面,認識來源于實踐,一切精神財富、精神產品的形成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最后,人民是決定社會變革的力量。社會歷史向前發展是通過社會變革來完成的。馬克思指出,社會變革的中堅力量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他們的行動反映歷史發展的趨勢,助推社會歷史向前發展。
(三)人民是價值主體
價值是客體的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范疇。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都創造了價值。人是價值主體,意味著所有的社會活動都應該把人當作最終目的來看待,而不是把人當成工具來使用,也就是說,一切人類活動歷史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人自身,為了人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滿足,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到了生產力高度發達、剝削壓迫被消滅的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主人,每個人都能自由發展自己的潛質、天賦和才能。馬克思特別強調,共產主義社會里人的發展從覆蓋范圍來看是社會上所有人的發展,不是少部分人的發展,是真正的人的發展,即全社會中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實現人民解放和維護人民主體地位。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堅持根本原則的前提下依據變化發展了的實際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人民主體思想。
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觀點,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人民主體思想。首先,堅決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想問題做工作,心中始終裝著人民。無論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分析,還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亦或是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表現等問題,都始終把人民利益的滿足置于最高地位。其次,充分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性。鄧小平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改革開放的許多新思路都是群眾集體發揮聰明才智的產物。最后,十分注重人的全面發展。鄧小平強調,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不能忽視對人的塑造,尤其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要重視人們精神境界的提升。
江澤民對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上。世紀之交,江澤民同志對構建一個怎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及如何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等一系列問題作出了回答,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要執政為民。江澤民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3]堅持執政為民,就要大力推動社會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使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其次要密切聯系群眾。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優勢。江澤民認為,真正做到緊密聯系群眾,就要在實際工作中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認真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最后要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是中國共產黨宗旨的體現。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就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妥善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
胡錦濤對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科學發展觀上。新世紀新階段,胡錦濤同志圍繞我國實現怎樣的發展和如何發展這些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首先,實現人民利益是發展的出發點。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其他方面的發展,出發點都是人的發展,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實現人的利益、提升人的價值。其次,依靠人民群眾是實現發展的重要途徑。科學發展觀重視發展過程中人的因素,認為人力資源是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民群眾是發展的力量源泉。最后,發展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胡錦濤強調,科學發展觀在強調效率的同時,必須關注社會公平,必須確保發展的成果由每一個個體共同享有。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民主體思想。這一思想,涵蓋了始終把人民放在治國理政的最高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實現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等重要內容。
(一)始終把人民放在治國理政的最高位置
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4]習近平用質樸的語言,彰顯了他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表達了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立志為群眾服務的決心,體現了其強烈的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情懷。此后,習近平同志不斷踐行人民主體的執政理念。無論是人民幸福中國夢的努力實現,還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奮力落實,亦或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全力貫徹,都彰顯了習近平同志始終把人民放在治國理政的最高位置,希望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大命題是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來的。這一重大命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重要體現,是堅持中國共產黨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一大特色。堅持這一發展思想,要求必須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檢驗黨的工作是否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首要標準是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沒有得到實現,人民有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惠,人民生活有沒有得到真正的改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要傾聽群眾聲音,響應群眾期待。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從廣大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干事創業。
(三)努力實現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習近平對中國夢的重要論述可追溯至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此后,他又深刻闡述了中國夢的內涵。中國夢作為引領當今中國發展進步的一面旗幟,蘊含著豐富的人民主體思想。一方面,中國夢本質內涵的人民性。中國夢說到底是人民夢。只有由每一個普通個體所組成的人民的夢想真正實現,中國夢才有了現實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中國夢實現路徑的人民性。勞動是獲得財富和創造幸福人生的源泉,中國夢的最終實現離不開億萬中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因此,要充分調動人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廣大人民的腦力和體力勞動轉化為現實的財富,從而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1]田心銘.為什么“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首要的基本要求?[J].紅旗文稿,2012,(2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4]習近平.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J].人民論壇,2012,(33).
[責任編輯:熊文瑾]
黃珍(1993—),女,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社會發展。(江西贛州341000)
江西省研究生創新資金項目“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與中國夢的實現研究”(YC2016-S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