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姣玲
試析基于“90后”大學生特點的古代文學教學改革
李姣玲
當下,大學生“90后”較多,他們處于復雜化的社會大環境中,受到各種思潮影響,呈現出全新的特點。與此同時,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學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也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如何因材施教、構建高效課堂、最大化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90后”大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大學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
“90后”大學生;高效課堂;古代文學;教學改革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大學古代文學教學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急需要結合各方面情況進行合理化改革,這就需要全方位準確把握當下“90后”大學生特點,以此為基點深化改革。和以往大學生相比,“90后”大學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呈現出很多新特點,這是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中高校需要把握的關鍵點之一。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90后”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二者渠道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僅僅是從專業課本中獲取知識,還能借助智能手機、電腦等獲取所需的更多信息,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優化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體系,不斷拓展他們的知識面,有效提高綜合素養。“90后”大學生大都活潑、開朗,特別喜歡展現自身各方面才能,極易接受新鮮事物,當然,在專業學習中也會對教師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想要獲取更多的文化知識,喜歡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此同時,由于社會大環境競爭日漸激烈,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90后”大學生憂患意識也不斷強化,變得更加實際,在追求目標中具有鮮明的功利性特點,將重心都放在專業實用型知識上,對于古代文學這樣的課程比較忽視。然而這并不利于他們的全面發展,因此急需要對“90”后大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使其全方位正確認識專業各學科的重要性;要建構高效課堂,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課程知識,培養他們多方面技能。
1.優化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全方位準確把握當下“90后”大學生具有的多樣化特點,客觀分析當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結合大學生古代文化課程教學大綱要求,優化調整課程教學內容,注重古為今用,不斷提高其實用性,多角度巧妙引導班級學生全方位正確認識古代文學課程,將其放在和其他學科同等重要的位置,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古代文學知識。以《詠詩懷》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當下“90后”大學生興趣愛好、個性特征、認知水平,準確把握課文內容難易度,科學安排教學內容,以此為基點,引導學生站在美與人性的角度解讀并鑒賞課文內容,準確把握該篇課文“字、詞、句”和課文整體間的關系,更好地走進古代文學世界,和文本內容對話,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性知識,準確解讀課文內容,使其逐漸感受到古代文學的魅力所在,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
就該首詩來說,掌握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尤為重要,也是學生正確理解古詩內容的關鍵點。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多層次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巧設問題情景,比如,如果站在曹魏朝廷大臣角度,應該怎樣對待道德敗壞或者殺人的朝中大臣,制裁、鄙視是很多學生的回答。教師不要急于給出正確答案,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相關問題,比如,如果該人手中掌握著大權,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益處,自己又想靠攏他,又該如何抉擇?提出該問題后,會發現學生開始陷入沉思,處于沉默狀態。教師可以巧妙展開教學內容,讓學生意識到在該復雜化的時代背景下,司馬氏屬于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而在曹魏政權方面,卻扮演著篡權者的角色等等,使學生能準確理解古詩內容。
當然,為了更好地解析該詩,教師還可以根據班級學生已有水平,選取阮籍難易程度適中的其他作品分析鑒賞,讓學生在類比的同時,深刻體會作者內心的孤獨、苦悶。隨后,教師要圍繞該古詩內容,巧妙融入相關的古代社會政治、習俗等多方面內容,引導“90后”大學生走進歷史的世界,和該首古詩作者產生心靈上的碰撞,準確把握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深刻體會古代文學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感染力,學會站在古人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感等,在無形中逐漸對古代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2.科學利用多媒體,有效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
在改革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多媒體優化利用的重要性,將其巧妙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其多樣化優勢,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的基礎上,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就古代文學課程來說,知識難度較大,一堂課的容量比較大,學生極易遇到多方面障礙,如文字、古今語境等,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務實功利是新時期“90后”大學生的顯著特征,因此急需要優化利用多媒體。
以《自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為例,這是杜甫的代表作品之一。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巧妙利用多媒體集“文字、動畫、視頻”等于一身的特點,制作合理化的多媒體課件,并根據班級學生已有水平,向其布置難易程度不等的預習作業,讓班級學生通過多樣化途徑收集相關資料,試著完成預習作業,對該首古詩留下初步印象。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讓班級學生觀看相關視頻、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他們參與古代文學教學程度,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有效展開課堂教學,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引導班級學生全面、客觀理解該古詩內容,準確把握詩人借助古詩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該課堂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90后”大學生大都精通計算機、網絡等特點,借助QQ群、微信群,進行相關資源共享,和學生進行課后在線交流,便于班級學生有效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有效突破教學重點以及難點,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將其靈活應用到實踐中,將知識學“活”,使其感受到古代文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優化教學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新形勢下,傳統“填鴨式、放羊式”教學模式已無法有效滿足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各方面出現的問題不斷顯現。在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中,教師必須綜合分析多方面影響因素,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以《短歌行》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古詩內容,先讓班級學生朗讀該首古詩,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說說喜歡的原因,大致了解古詩內容。隨后,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學習,讓班級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提出的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全面、深入理解古詩內容,積極思考人生、生命這一重大問題,如何面對時光飛逝,生命短暫的無奈,促使他們學會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義。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讓班級學生圍繞該首古詩主題思想,以小組為單位,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使其在真實的情景中更好地理解、尊重生命,準確把握生命的真諦。
以《和郭主簿》為例,這是陶淵明的作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理論和實踐教學二者有機融合,理論教學的同時,開展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活動,便于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掌握課程知識,貼近“90后”學生生活實際,選取他們熟悉而感興趣的素材,將當代社會文化現象巧妙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賦予古代文學作品新的價值,還原古代文人生活場景,便于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世界,更好地了解古代文人所思所想。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試著分析陶淵明主題相同的其他作品,使其在鑒賞古詩中巧妙利用所掌握的技巧、方法等,掌握科學學習古詩的方法,并將對應的寫作手法等巧妙應用到寫作中,不斷提高寫作水平,促進“90后”大學生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在新形勢下,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全方位客觀分析當下“90后”大學生特點,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深化改革古代文學教學。教師要多層次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巧妙利用多媒體,有效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優化教學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等。以此,科學改革古代文學教學,培養“90后”大學生多方面素養。
[1]周建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2).
[2]孫愛玲.“傳道”與實相思維——關于大學古代文學教學思路的探討[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 (2).[3]金艷霞.關于古代文學教學理念改革的幾點思考[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4]康建強,鄭小軍.論當代大學古代文學教學的困境與突圍[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5).[5]王麗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J].安康學院學報,2013,(1).
[6]黃萍閣.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關于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6).
[責任編輯:黃貝如]
李姣玲(1976—),女,邵陽學院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湖南邵陽4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