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鵬娜 龍文華 羅 琦 陳 蓉
結對扶貧政策實施的效果評估
——基于對山西省J縣的調查發現
傅鵬娜 龍文華 羅 琦 陳 蓉
通過對山西省J縣B村的實地觀察和訪談調研,找出B村在結對扶貧政策實施中存在問題,結合已有扶貧理論和公共政策,對現階段扶貧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并提出完善“結對扶貧”政策的對策建設。
幫扶政策,精準,結對扶貧,山西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貧困人群的溫飽問題,先后實施了一系列的幫扶政策對特困人員減貧脫貧,例如駐村制,包村工作組,精準扶貧,結對扶貧等。在包村工作實行多年之后,精準扶貧視角下的結對扶貧政策出臺,使我國的扶貧工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結對扶貧是一種深入基層,惠民助民的政策,根據國務院扶貧辦2016年1月的數據,在12.8萬個貧困村、貧困人口7017萬人中,已有12.5萬派出工作隊,43萬派駐干部在貧困村實行結對扶貧,基本實現了對貧困村的全覆蓋。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結對扶貧處于初始階段,相關經驗積累不足,仍存在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山西省J縣B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全村貧困戶占比約30%,其中擁有耕地10畝以上占17%,10畝以下33%,無地的占5%,農戶家庭主要收入以務農為主,務工為輔;且普遍收入不高。
1.貧困戶占有耕地面積少,耕種方式比較單一。以B村為例,村民占有耕地數量普遍不多,多以小面積為主,有的甚至沒有耕地,土地自己耕種的占71%,包出去的占21%,土地荒廢的占5%,該村的經濟來源主要還是種植業,可以此為幫扶重點,加大幫扶力度;該村以種果樹為主,擁有果園的占38%,其他作物占62%,如玉米、核桃等,在幫扶工作中應該多考慮發揮當地優勢種植,擴大集體生產規模。
2.貧困戶家庭勞動力較少,主要收入以務農為主,務工為輔。以B村為例,家庭勞動力3人以下占64%,3人以上占24%,沒有勞動力的占12%,經濟來源以務農為主的占36%,務工為主的占14%,兩者均有的占50%,多數家庭還是以務農為主要收入方式,其余時間通過務工增加收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務農收入的有限性。月人均收入普遍不高,800元以下占45%,800元-2000元占33%,2000元-3500元的占21%,需要通過幫扶提高村民收入。
3.貧困戶主動參與性較低;且對扶貧的滿意度、關注度較低。以B村為例,希望增加扶貧項目的占26%,希望降低扶貧申請標準的占69%,希望提供資金的占64%,希望提供村民決策參與的僅占19%,村民主動性參與較低,多依賴于扶貧政策,資金支持;對扶貧政策了解渠道來自村委宣傳的占36%,來自親朋好友的占24%,兩者皆有的占40%,對扶貧政策的宣傳仍舊是以基層宣傳為主力軍,宣傳往往不夠到位;對幫扶政策的幫扶效果滿意度僅占7%,認為一般的占55%,不滿意的占21%,十分不滿的占14%,不好說的占2%,體現出貧困戶對扶貧的滿意度、關注度較低。
1.結對方式單一,扶貧效果不明顯
國家結對扶貧政策提倡多樣化的扶貧方式,要與結對幫扶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提供幫扶對象最需要、最有效的幫扶,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結對的方式往往單一,扶貧效果不明顯。在對B村及附近村落村民和村干部的訪談中發現,村里接受結對扶貧幫扶的家庭情況不一,但是接受的幫扶方式卻是相似的,單一的。一直以來,幫扶方式主要是資金幫扶,幫扶工作組每個月或三個月來一次,來的時候都是帶著定量的米面和油,按例詢問情況就離開了,年底的時候提供500-800元不等的資金補貼,對改善貧困戶貧困狀況的作用并不明顯,甚至有人脫貧之后,出現返貧的現象。
2.單位幫扶貧困戶效果不明顯
單位作為幫扶工作的參與者,確保扶貧效果是其主要目的與宗旨,然而在實際扶貧工作中,往往出現各種限制因素,在與某幫扶單位負責人H某的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單位所能提供的幫助有時不適合對方,往往是貧困戶申請某項幫助,單位再向上級部門申請,能申請來最好,申請不來也沒有辦法。
因此,要確保一個項目的實施效果,就需要多方協調合作,如某單位的結對扶貧成效不明顯,可以看出其中一定有限制的原因,從H某的訪談來看,企業單位結對扶貧效果的不明顯,主要原因在于資金的缺乏。
(1)增大鏈條爐排風室進口處風門開度和減少尾部風門開度,可以降低爐排橫向配風不均勻系數,減輕“風室端部效應”的影響,使得風室橫向配風更均勻。
3.“不公平”現象限制扶貧效果
扶貧過程中,“不公平”現象對扶貧效果的影響也是明顯的,其主要問題包括既得利益被侵占和分配問題。為此,國家要求扶貧工作要嚴格執行扶貧對象的精準性,杜絕扶貧資源的浪費。
在走訪過程中,對于結對扶貧在B村實施情況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很多村民普遍反映結對扶貧資源的分配不合理,譬如在評選貧困戶的時候,選中的并不是村里最貧困的家庭,而是與村干部相對熟悉的家庭;同屬于一個大隊的幾個村子,村與村之間提供的貧困戶優惠資源也分配不均,有的村落相對富裕卻分得較多的資金或項目,有的村落有多個貧困戶名額,卻一個項目都沒有。由此可以看出,當地存在的“不公平現象”,使資源得不到最大的發揮效果,限制了扶貧的進程。
4.幫扶雙方溝通少,群眾對幫扶政策的了解程度低
在確定幫扶內容時,明確要求要做好宣傳溝通工作,確保政策實施的精準性、有效性,然而在實際幫扶工作中,宣傳溝通工作往往被忽視;且在幫扶工作中往往出現單一化的扶貧措施,無法對貧困戶致貧的真實原因有所了解,導致對貧困戶的真實需求不清楚,扶貧過程中的措施起不到明顯作用,影響幫扶的總體效果。
在對B村進行實地考察,對村民進行訪談過程中發現,結對扶貧政策在當地已經實行一段時間,然而村民大多不知道結對扶貧政策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時候在村里開始實施,被選為結對扶貧的貧困戶,也只知道每年有人會送來一袋面,一桶油,又有哪些新的政策措施即將實行等情況都是一概不知。可以看出當地的群眾對于結對扶貧政策了解程度較低。同樣,貧困戶需要什么幫扶方式,有何意愿,結對幫扶工作組也不是十分清楚。
5.貧困戶對扶貧過度依賴,脫貧熱情不高
精準扶貧提出要實現目標的精準化,要實現扶貧扶志的目標,使脫貧能夠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單純的“救濟”扶貧。然而,接受幫扶的貧困戶過度依賴的現象普遍,只要有補助能保障生活就可以了,對于幫扶政策提供的脫貧措施并不關心,甚至害怕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使他們基本補助受到影響,脫貧熱情不高。
1.杜絕形式主義幫扶,提高幫扶單位和個人主動性
調查中發現幫扶工作人員來只是噓寒問暖,對貧困戶真實的需求不想辦法解決,導致貧困戶的真實需求得不到滿足,不僅影響了貧困戶的脫貧積極性,同時也對幫扶政策失去了信心。扶貧工作陷入一種不利的循環中,最終影響扶貧的整體效果。如不及時解決,將影響脫貧攻堅進程。幫扶措施要求幫扶單位和個人要積極主動去研究,思考如何通過有效的措施解決貧困戶最迫切的需求,這樣不僅能確保幫扶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也能調動貧困戶的脫貧積極性。
2.加強溝通,激勵貧困群體的積極性,提高扶貧的實效性
精準扶貧要求結對的主要模式為一對一,多對一,以群眾為主體,集中資源實施有力幫扶。針對B村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激勵貧困戶的積極性,提升貧困戶對結對扶貧工作的參與度。落實公平公正,透明的扶貧辦法,幫助貧困戶重拾自信心,調動群眾的參與愿望和積極性,幫助貧困戶由“我接受幫扶脫貧”到“我主動脫貧”轉變。
解決這類問題,主要有三點措施:首先,村干部要為果農尋找有條件的企業或研究機構為村民進行專業技術的指導,提高其專業技能和面臨災害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幫助果農建立產品的銷售渠道;再則,村里根據實際情況,申請專項幫扶資金,幫助貧困戶解決資金短缺無法自我創業脫貧致富的問題。
3.完善監督考核機制,為扶貧政策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將結對扶貧效果列入基層干部工作考核,建立督察組進入基層鄉村,實地了解結對扶貧的實踐效果,以脫貧目標的完成作為考核標準,重點考核基層結對領導對幫扶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力度、相關幫扶單位“一對一”結對扶貧措施和扶貧效果、駐村幫扶工作組成員是否到位等。
只有建立完善的監督考核機制,約束基層權利的膨脹,提高基層干部的思想認識,提升基層領導干部的整體素質,堅決抵制“裙帶關系”的不正之風,取信于民,施惠于民,才能確保結對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實現共建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
4.減少扶貧工作中的限制條件,提高結對扶貧的實效
資源的有限性可使扶貧工作受到影響。要使結對扶貧工作有效的進行,必須克服限制條件。第一,貫徹國家指導政策方針,在結對扶貧工作中采取一對一,多對一的模式,集中資源精準扶貧,確保實施順利;第二,確保資金的持續投入,加強對結對扶貧的資金支持,對結對幫扶單位提供優惠政策,提升企業的積極性。第三,加大與貧困戶的溝通,調動其積極性,搭建多層面的互動平臺,以確保結對扶貧措施的有效實施。
[1]歐陽靜.鄉鎮駐村制與基層治理方式變遷[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1).
[2]許源源.中國農村扶貧對象過程與變革[M].長沙: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
[3]劉敏.社會資本與多元化貧困治理來自逢街的研究[M].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李開南等.甘肅“聯村聯戶”走基層[J].中國經濟周刊,2012,(24).
[5]鄧云龍等.鄉鎮干部包村怎么包[J].鄉鎮論壇,2010,(1).
[責任編輯:朱晨光]
傅鵬娜(1989—),女,山西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碩士,研究方向為扶貧與農村發展;龍文華(1995—),女,山西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財務管理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扶貧與農村發展;羅琦(1995—),女,山西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扶貧與農村發展;陳蓉(1995—),女,山西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扶貧與農村發展。(山西臨汾041000)
山西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山西省集中連片特困區農戶生計模式研究”(20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