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飛
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金融資本競爭現狀與發展方向研究
◎孫曉飛
隨著全球經濟及信息化的到來,各國之間的金融經濟交流活動愈加頻繁,經濟體制、科技手段等因素造成我國金融資本發展面臨著多重挑戰,所以面臨西方金融資本的到來,我國應該采取合理對策進行應對,在保證本國利益的前提下,促進中國金融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本文將以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金融資本為研究方向,分析我國金融資本在這樣的環境下受到的影響與啟示,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希望能夠幫助我國金融行業更好地面對金融資本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筆者通過研究調查得知,所謂的金融資本全球化,就是以經濟全球化為基礎、發達資本主義的金融資本為主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壟斷資本全球化。具體來說,金融資本全球化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
首先來說,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金融資本是以經濟全球化為基礎的,但這并不代表著兩者內涵相同。對經濟全球化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它是全球資本擴展的一種必然發展結果,就所涵蓋的內容可一看出,經濟全球化包括了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以及金融全球化。但是無論是哪種全球化形式,歸根到底都是金融資本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經濟全球化所展現出來的特點也是不近相同的。而本文研究的金融資本全球化是當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所以總結起來,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資本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內容,也是經濟全球化在當代經濟發展中的表現形式。
另外,金融資本全球化發展主要是依靠金融資本展開的,所以可以看出目前西方很多先進國家的金融集團能夠通過自身強大的金融實力對全球金融資本進行控制,換句換說就是高級壟斷型資本企業對全球化金融資本發展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金融資本具有規模大、強勢、獨占和霸權的特點,因此,金融資本全球化是一種巨大規模資本的全球化、強勢資本的全球化、獨占資本的全球化和霸權資本的全球化,不是也不同于中小資本、弱勢資本、非壟斷資本和非金融資本的全球化。
最后,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金融資本的主要載體為大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化逐漸成熟的今天,跨國公司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增加本國對外經濟擴張能力,最大限度的賺取利潤,它是當今經濟環境下的最具擴張力的金融資本組織形式,所以它才能夠成為各國在全球金融資本競爭中主要載體。如果說資本按照類型可以劃分為金融與非金融兩類,那么跨國公司也就可以分為金融資本跨國公司于非金融資本跨國公司。由于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金融資本競爭,所以出現的跨國公司多為金融資本跨國公司,這種類型的公司主要分布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類似于我國的發展中國家一般較少或者沒有,從技術層面上進行分析,金融跨國公司一般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對于某一個技術領域具有較大的統治力,這些都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金融資本競爭需要面臨的挑戰。
通過上文分析,對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資本的含義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那么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有什么影響呢?接下來文章將對其進行詳細分析,為之后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提供參考思路。
正如上文提到的,金融資本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高級體現,因此在分析它對中國經濟影響問題的時候,應該基于經濟全球化展開,這樣才能夠使分析結果更加全面。具體來說,金融資本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討論,即產業領域的影響、金融業領域的影響。在分析之前有一點需要達成共識,那就是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資本的發展,并不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而是一種變向掠奪利潤的方法,只有在了解了這個道理,才能對我國在全球金融資本環境中的作用與位置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才能夠使接下來的分析是正確與客觀的。
金融資本全球化對中國產業發展的影響。在上述討論過程中,筆者已經提到,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要想獲得更多的金融資本,通常是通過跨國公司這種載體來實現的,而跨國由于其本身就具備大規模、高科技等特點,能夠對所在國家的產業發展起到較大的影響,因此要想提升我國國際金融競爭力,就要對金融資本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
1978年12月,我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這使得我國經濟制度有機會與國際制度接軌,同時也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提升以及產業技術的發展,從這點來看,改革開放確實推進了我國金融體制的發展,為我國金融資本的融合提供了許多機遇。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西方金融資本帶來的壓力。筆者在研究調查中發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金融資本發展主要是通過進出口貿易來實現的,并且隨著改革開放進程推進,我國進出口貿易迎來了一個“井噴”時代,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跨國公司將產業制造外包給我國,提供了眾多的勞動崗位。但是這并不代表著金融資本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就是單純的推進作用,我們不能忘記西方發達國家推動金融資本全球化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實現利潤壟斷,所以目前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金融資本環境可謂是“喜憂參半”,對于中國產業來說應該抓住機遇、保持冷靜,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經濟危機。
金融資本全球化對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影響。金融業領域是發達資本主義金融資本掠奪利潤的最主要渠道,金融資本全球化必定會對中國的金融業產生重大影響。由于我國對資本市場實行嚴格監管下的有限開放,因此到目前為止發達資本主義金融資本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還是相對有限的。但是,請別忘記,金融業是金融資本掠奪利潤的最重要渠道,金融掠奪也是其最擅長的利潤獲取手段,中國金融業這塊大肥肉他們絕不會輕易放過。未來,發達資本主義的金融資本必定會采取一切政治的、經濟的、金融的手段迫使中國完全開放資本市場,進而掠奪我國財富。從目前發達資本主義金融資本在我國資本市場的態勢來看,其在華的戰略布局已經基本完成,剩下的事情就是等待機會的來臨。即使是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有限開放過程中,發達資本主義的金融資本也攫取了巨額利潤。筆者在研究調查中,通過相關專家的統計發現,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各大銀行在相關金融制度下已經有了較大的損失,僅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中國交通銀行四家的損失就已經超過了7500億元,僅2016年一年的銀行股賤賣損失就高達6000億元,我國整個金融領域的損失通過估算至少為1萬億元,占2016年我國GDP的5%。從這些數值統計我們可以很直觀的查看到全球化金融資本環境對我國金融行業以及民生財富帶來的巨大沖擊。
綜上可見,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資本環境是機遇與挑戰的綜合體,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我國通過與其他國家進行金融資本交流,已經獲得了一定的利益,當然國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在未來的金融資本活動中,并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堅定走中國特色的自主發展道路。
在上一節的最后,已經提出了要想保證我國在全球化金融資本體系中能夠更加良好的發展,獲取更多的利益,并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堅定走中國特色的自主發展道路,那么接下來筆者就針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金融資本發展具體策略談一下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提升實體資本與金融資本融合度。雖然通過金融資本可以幫助國家發展實體產業,但是歸根到底它不會直接產生剩余價值,充其量也是對剩余價值進行直接分配,所以說如果在全球化背景下只重視金融資本的發展,就容易形成經濟泡沫,再進一步會可能出現經濟危機,進而損害相關實體資本的發展。所以在日后金融資本競爭過程中,要重視實體資本的累積,換句話說就是要保證實體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良好融合。而要想提升我國實體經濟資本,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要在發展理念上進行更正,擺脫以往“制造化”的生產模式;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實體規模方面進行擴充,使之能夠容納更多勞動力。總之,做好實體經濟,提升實體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程度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優化產業結構、搶占金融資本產業利潤制高點。金融資本全球化是發達國家提升自己壟斷地位,尋求更高利潤獲取方法的過程,這個本質在前文當中已經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探討,這里就不在贅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相關的經濟制度都是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但是為了生存,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要積極尋求突破之徑。其中優化產業結構就是一種不錯的金融資本競爭手段,它能夠幫助我國對外企業提升競爭力,從而獲取更多的利潤。具體來說,就是要依照國際金融資本發展環境下的產業鏈進行改革,特別是在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本土勞動力、土地等資源優勢已經明顯下降,所以轉變產業思維勢在必行,只有將我國產業結構優化成全球金融資本所需要的模式,才能搶占金融資本產業利潤鏈的制高點,為我國金融資本競爭提供更多砝碼。
制定正確的金融改革和金融開放戰略。上述兩者,筆者主要從制度以及產業結構入手,對提升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金融資本競爭力的方法闡述了自己的看法。除了上述兩種方法之外,建立正確的金融發展戰略也是非常重要的。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金融資本體系有了明顯提升,但是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較還是不完善的,因此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資本體系是提升我國國民經濟以及國際經濟競爭力的重要保證。當然,在建立相應的金融改革發展戰略過程中,還有提升政府對金融資本的監督力度,從前幾年金融危機可以看出,對于利潤無止境的追逐會造成金融資本企業不創造剩余價值,導致金融企業內部缺乏對金融資本的監督,最終造成了金融危機的出現。
要制定正確的金融開發戰略,需要做好以下兩點工作:第一就是國家政府要鼓勵相關金融機構積極參加國際貨幣體制改革,使得我國在進行金融資本貿易過程中,受到公正、合理的待遇,擺脫傳統的美元美元霸權現狀。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美國經濟的霸主地位,使得美元對于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資本具有絕對的統治力,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金融資本活動權益受到了嚴重損害。所以在當前全球化金融資本競爭過程中,國家要想贏得一席之地,就需要積極參與到國際貨幣改革中去,加強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金融貿易,推行新的國際貨幣發行,為之后的相關金融制度打下一個相對良好的基礎。第二,就是對本國的金融資本環境適度進行開放,可以發現上述對策與方法中,很多都是基于如何保護本國利益展開討論的,但是在全球化金融資本競爭過程中,一味的追求本國利益是行不通的,中國要想保證自身金融資本的可持續發展,要有一定的“犧牲精神”,換句話說就是要給外來資本一定的生存空間,這就必定要犧牲本國的金融資本,這就要求要提升我國的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保證金融市場與資本市場開發的適時、適度和穩妥。
隨著全球化金融資本環境的日趨成熟,中國金融資本與世界接軌的速度也在增加,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也需要我們注意,比如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僅占世界結算貨幣的1.9%,這說明我國金融資本在世界金融儲備中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通過本文的分析,筆者希望相關政府機構以及金融資本企業能夠意識到我國金融體系發展所處的環境還是非常嚴峻的,要想提升綜合競爭力,就要對西方先進國家的金融制度、技術進行進一步的專研,將相應的技術與我國的國情進行結合,隨著“一帶一路”的開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金融資本競爭力會越發強大,最終在全球化的金融貿易體系當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