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穎
初中生政治閱讀能力的培養
◎鄒穎
針對當前中考政治試卷閱讀材料題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的現象,如何培養學生政治閱讀能力就顯得迫在眉睫。文章從預習中閱讀、課上閱讀、課后閱讀及合理評價閱讀過程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希望能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會有幫助。
在近幾年的中考綜文試卷中,由于試卷長度的增加和閱讀材料信息題的大量使用(約占試題總量的35%),對學生政治閱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那么,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政治閱讀能力呢?現從以下幾方面和大家共勉: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在給學生布置閱讀作業時,可結合課文,先給學生講一個故事、提幾個有吸引力的問題或制造懸念來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對要閱讀的課文產生興趣,并形成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樣,學生就會在課前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
循序漸進,不斷地提高閱讀要求。教師提出的閱讀要求要十分明確具體,既要明確閱讀范圍,又要明確通過閱讀要完成哪些問題。開始時,可將具體的問題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完成。不久以后,根據學生能力的提高,可將閱讀提綱寫在小黑板上布置給學生。等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后,再要求學生通過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自己提煉出閱讀提綱。這樣,學生在完成教師提出的閱讀要求的同時,也提高了閱讀能力。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關鍵一環。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已廣泛地被我們廣大教師所接受。那么,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們又怎樣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在此,特舉兩例:
關于教材中的文字信息。政治教材中的文字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個別部分枯燥難懂,給學生閱讀帶來困難。但如果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就會豁然開朗。是什么即概念、含義;為什么即原因,原理,知識點;怎么辦即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如何去做。掌握了這一方法,學生在閱讀時就會得心應手。如在學習民族精神相關知識點時,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知道了民族精神的含義,為什么要弘揚民族精神,很多學生提出疑問:老師,教材中雖沒出現,但我們很想知道我們中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應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呢?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們展開討論,得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結論,也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探究欲望。
關于教材中的插圖、漫畫。教材中的插圖、漫畫雖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學生在閱讀時卻往往不得要領。教師可以用 “四步走”的方法指導學生閱讀: 閱讀漫畫標題,分析重心、主旨;閱讀漫畫的主體,分析其組成的要素;閱讀畫面形成的特定情景,分析蘊含的深刻道理(主題思想);觀察畫中畫外對特定情景的提示和注解,與相關知識聯系。運用這一方法,學生思維脈絡清晰,對插圖或漫畫的理解透徹,如在學習憲法的相關知識時,教材的插圖中出現了一顆根深葉茂的大樹,樹干上寫著“憲法“,樹冠上寫著其他法律法規,學生很容易就參透了寓意:憲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
課后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它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我們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課后閱讀的指導,學生在上完一節新課后都會對本節課文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從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節知識重點、難點。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提出疑點、發現問題,以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使他們所學的知識在頭腦中得到增容,思維過程也逐漸立體化。教師更要重視循序漸進,應先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上的習題,然后再利用有關課外閱讀材料及信息給予題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開闊眼界,更提高了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最可行的辦法便是在遇到材料性的習題時,學生和教師都要分外珍惜,學生認真讀,領會相關信息,教師認真講,發現問題,指出不足,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合理評價學生的閱讀分析過程。合理的進行閱讀過程評價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功能。心理學強調,能給學生帶來快感的事情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評價是指揮棒,常常是教師評什么,學生就趨于重點抓什么。教師要善于利用這個指揮棒,來引領學生向預期的目標發展。在閱讀探究中對學生的活動予以激勵,經常用以下評語:“你的思路清晰”、“你的見解獨特”、“你的分析有理有據”、“你有潛在的優勢”、“你很善于發現問題”。給學生以成就感,讓學生自愿在閱讀和探究中投入熱情。
合理評價學生閱讀中提出的問題。在學生閱讀后,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時,面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問題,不要否定學生,而要去鼓勵、引導學生,充分尊重學生,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讓學生感覺課堂是屬于自己的天地,在這個天地中充分激發自己智慧的火花。不僅增強了教師的親和力,而且對以后的閱讀活動的進行有良好的影響。
通過以上四種方式在政治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創新意識和潛能,使學生通過閱讀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輕松、愉快的成就感,政治閱讀能力得到穩步提高,有足夠的信心備戰中考;逐漸培養了學生樂于探究的品質和思維習慣,掌握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體現了授學生以“漁”,為學生以后的創造之路架設橋梁。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遷安市遷安鎮第二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