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麗
(甘肅省工程咨詢中心,甘肅蘭州730000)
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
彭麗麗
(甘肅省工程咨詢中心,甘肅蘭州730000)
近幾年,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業信息化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手段和途徑。文章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以數據分析的方式實證了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并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提出了相關建議。
農業信息化;農業經濟;回歸模型
理論上,信息化作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生力軍,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帶動農業經濟增長。其作用機制如下:第一,農業信息化改變了傳統生產觀念,變革了生產方式。改善農業生產銷售模式,提高農民收入。第二,農業信息化提高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改變了城鄉信息交流不暢的局面,通過電視網絡,農民能方便快捷地接收到外界信息。第三,農業信息化可以優化農業資源配置。第四,農業信息化可以提高勞動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勞動投入。
1.指標體系建立:本文選取了農業信息基礎設施、農業信息資源建設、農業信息人才水平、農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4個一級指標,細化成15個二級指標,建立了可以評估我國十六年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測算2005—2015年我國農業信息化指數。各個指標數據統計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

表1 農業信息基礎設施指標數據

表2 農業信息資源建設指標數據

表3 農業信息人才水平指標數據

表4 農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指標數據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項指標權重。分配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指標權重
2.指標計算:將2000年各指標的對應數值設定為1,一級指標下以后年份的相同二級指標與基年數值依次相除,得出各年度二級指標指數;同二級指標的指數與權重分別相乘,計算出2000—2015年4項一級指標的指數,最后根據4項一級指標權重,計算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總指數。設A1為農業信息基礎設施指數,則(i=1,2,3,4,5)。
其中,Xi為指標實際數值,S為基年數值,Pi為二級指標對應權重。同理計算出其他三個一級指標 A2,A3,A4。假設農業信息化總指數為 AI,則AI=∑Wi*AI(i=1,2,3,4)。其中,Wi為一級指標權重。計算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指數
根據表6所得數據,可以看到2000—2015年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整體呈上升趨勢。2000—2005年增速較慢,2006—2010年增速較快,2010—2014年增速放緩,2014年以后恢復快速增長。
本文將農業投資、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業勞動力作為中間變量衡量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貢獻。數據如表7所示。
由此設定模型:
其中,X1為農業投資,X2為農村城鎮化水平,X3為農村工業化水平,X4為農業勞動力投入,AI為農業信息化指數。β1、β2、β3、β4分別表示農業投資、農村城鎮化水平、農村工業化水平、農業勞動力與農業信息化的相關系數。
農業經濟指標用農業生產總值即農林牧漁總產值表示。由此設定以下多元回歸模型:

其中,Y 為農業經濟水平,λ1、λ2、λ3、λ41分別為農業投資、城鎮化水平、農村工業化水平、農業勞動力投入與農業生產總值的相關系數。
最后計算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的貢獻,模型為:


表7農業生產總值、農業投資資金、農村城鎮化水平、農村工業化水平、農業勞動力投入數據
基于以上統計的數據,運用Eviews8.0,以OLS方法對三個方程依次進行回歸,得出結果。首先,對式1進行回歸,得到方程:

計量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式1計量結果
由表8可見,四個變量的R2值都較高,說明模型的解釋能力較強。
農業投資水平與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呈正相關。說明農業信息化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城鎮化水平與農業信息化呈正相關。說明農業信息化可以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減少農業人口數量。農村工業化水平與農業信息化呈正相關。說明農業信息化可以提供更多的非農就業崗位。此外,農業信息化對農業投資資金的影響最顯著,這可能是由于農業信息化水平在2000—2015年間迅速上升。農業勞動力投入水平與農業信息化水平呈負相關。說明在農業信息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部分需要人力的農業工作被機械或計算機取代。接著,對式2式進行回歸,結果如表9所示。

表9 式2計量結果
得到回歸方程:

由R2=0.99,可見線性回歸整體擬合較好,F=520.71>F0.01(4,11)=6.22(顯著性水平a=0.01),表明模型從整體上看線性關系顯著。
變量X2、X3、X4的t值都不顯著,說明模型中的四個變量之間可能存在高度相關關系,存在多重共線性,導致結果不夠準確。用Eviews檢驗,發現四個變量間的相關系數都很高,模型存在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如表10所示。

表10 變量相關系數表
采用逐步回歸法,剔除了引起共線性的變量X2,可以看出其他三個變量的t值在0.01的水平上顯著。修正后的方程為:

由式6可知,資金要素的投入和農村工業化水平都對我國農業總產值起重要作用,但現代農業中,勞動力投入的增加不會使農業生產總值得到增加。
最后,對方程3式進行回歸,得到:

由式7可知,F=246.11,方程具有很強顯著性。相關系數為正,說明農業信息化水平對農業生產總值有促進作用,當農業信息化指數提高1%,農林牧漁總產值將提高0.28%。
對表7、表8數據分析,可得農業信息化指數在2006年以后增長速度加快,以2006年為界,測算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的貢獻。利用Eviews測算2000—2006年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總產值的相關系數,得回歸結果:

由式8、式9可得,2006年以前,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的貢獻不高。但2006年以后,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總產值的正向影響變大,農業信息化的貢獻開始凸顯。
本研究表明,農業信息化可以增加農業投資、促進工業化、減少勞動投入,從而實現農村經濟增長。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粗放型農業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信息化已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支柱,農業必然向信息化轉變。
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不夠高,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建立長效投入機制,設立農業信息財政預算專項,加大貧困地區的信息建設投入,為實現農業全面信息化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第二,合作社、協會定期舉辦信息技術科普講座,對農民培訓,傳播農業信息。同時,可以按照農民接受程度,先行推廣簡易實用、效益明顯的農業信息技術,讓農民帶到生產實踐中去。第三,政府積極培養既熟悉當地農業狀況,又懂農業信息技術的人員。第四,農業信息化的實現不能僅僅依靠政府和農民,還要讓社會多方積極參與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讓企業、農業協會和大型企業的生產經營參與信息化建設。第五,在流通、管理、服務等領域都要充分利用信息資源。例如生產方面,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研發適用于“互聯網+農業”的ICT融合業務,讓分散的農業種植戶足不出戶就可以控制農田。
[1]郭少雅.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正式發布[N].農民日報,2011-12-29(001).
[2]王勇.河南省農業信息化水平評價與提升對策研究[D].河南農業大學,2013.
[3]袁曉慶,李奇峰,李琳,等,2015.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農業信息化評價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3):398-402.
[4]Gurmukh Gill et.Dumagan and Isaac Turk.Economy-wide and Industry-Level Impact of Informatio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2(11):124-129.
(責任編輯:C 校對:R)
F320.1
A
1004-2768(2017)10-0052-03
2017-07-17
彭麗麗(1974-),女,甘肅蘭州人,甘肅省工程咨詢中心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