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 昊 王 雪
淺析互聯網金融環境下保險營銷模式發展方向
逯 昊 王 雪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模式應運而生,其本質就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和思想在金融領域進行改革和創新。保險行業作為我國一大重要經濟支柱,要想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和優勢,借助互聯網技術和思維實現自我變革。本文對互聯網金融大環境下保險公司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當前形勢,對下一步保險公司營銷模式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建議。
互聯網金融;保險;營銷模式
在互聯網金融大環境下,傳統保險營銷中存在的弊端逐漸浮出水面,使得保險營銷在現行環境下舉步維艱,陷入被動的局面。目前,中國保險行業各大主體在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受代理人制度以及緣故銷售思維的影響,我國保險行業銷售準入門檻遠低于其他金融行業,營銷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有限,這也導致大部分銷售人員的營銷觀念、營銷手段比較落后,無法緊跟時代步伐。同時,受制于代理人制度人員流動性大的天性,保險公司很難對代理人進行充足的培訓覆蓋,導致保險代理人營銷觀念的更新速度較慢。
各大保險主體在營銷理念的樹立上,過多側重于短期的規模獲取和承保、投資利潤。絕大部分保險主體在營銷中以產品為中心,注重銷售產品的規模和利潤,而忽略了投保方的利益和社會效益。例如,對于一些壽險類的產品,目前大多數業內主體采取的激勵政策主要包括發放首期業務傭金和續期業務傭金兩類,業務傭金與保費收入相掛鉤,并且為了鼓勵業務人員不斷銷售產品,多年期業務首期傭金的比例遠遠高于續期傭金,且續期業務的傭金也不是保單存續期間終身發放,一般來說包含首期傭金在內,最多計提3年左右的傭金。這就造成許多保險代理人在進行營銷時會積極向被保險人推薦高保費的產品,以賺取高額手續費或傭金,而不是站在客戶角度,去考慮被保險人的實際需求。這使得有著保險意愿的優質客戶得不到自己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從而降低了客戶對保險公司的忠誠度和滿意度,導致客戶的流失,極大地影響了保險行業的社會形象。
在傳統的營銷模式中,各大保險主體在進行產品設計之前,都會先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然后根據調查結果確定目標市場,制定相關營銷策略,然后再進行產品的設計和費率厘定,形成一系列的經營定位。這種產品設計定位,其首要目的是讓公司的利潤最大化,其次才是滿足客戶的需求。這種營銷模式的缺陷,就在于忽視了消費者的不成熟性和保險公司產品設計的局限性對市場營銷的影響。這使得保險公司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很難實現,同時在銷售中也會遇到各種阻力和困難。雖然保險公司也對保險市場進行了細分,但還是不夠充分,對于地域的差異、高低收入人群的差異、城鄉差異劃分不細致,對產品設計也大同小異。由于缺乏針對性,像同一客戶在多家保險公司擁有同一保險標的多張保單的“撞衫”情況也屢見不鮮。這種撒網式的推銷以及同質化的產品,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在80后、90后變成消費主力軍的互聯網時代,根本無法滿足新一代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目前,我國保險產品種類和數量發展迅速,但進一步細究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保險產品同質化現象明顯,各個保險主體間報備的產品,換湯不換藥的情況極其嚴重,缺乏個性和針對性。產品種類的雷同,直接導致了各大保險主體在爭攬客戶的過程中,主要的競爭手段不是通過個性化的服務和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構筑屬于自己的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細分市場,而是通過拼價格、拼費用的野蠻方式跑馬圈地。這直接導致了整個保險行業產品盈利空間的不斷擠壓甚至虧損。同時,目前的產品種類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陳舊的產品體系導致客戶在進行產品的選擇時,無法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進行投保,眾多的個性化潛在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保險的興起,以眾安在線為代表的各大保險主體陸續與電商企業聯合,根據互聯網時代的特點,推出了運費損失險、手機碎屏險、物流破損險等符合互聯網銷售特點的場景化險種。但相對于我國龐大的市場需求而言依然是杯水車薪,尚有許多空白地帶有待保險業去挖掘和填補。
傳統的保險營銷過程是從概念產品設計到樣品再造,再到最終產品,最后才是產品的銷售,這個過程冗長且繁瑣,一個產品從設計到推廣所耗費的時間,很有可能讓其最終產品滯后于實際需求時間。所以,傳統的保險營銷過程對于市場需求的滿足具有一定的緩慢性和滯后性。而在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現在,市場競爭拼得更多的是時間和速度,也就是說,誰能以最快的速度發現和滿足市場需求,誰能搶占到先機,誰就能控制市場,獲得市場紅利。傳統的保險產品設計、營銷模式由于反應時間長,落實速度慢,已漸漸地不再適合對反應速度要求越來越苛刻的市場環境。
互聯網金融是指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在互聯網平臺上建立功能化的金融業務辦理模式和金融服務體系,是將互聯網技術與金融功能有機結合而衍生出的新一代金融模式。
截至2016年,我國互聯網金融總交易規模超過12萬億元,接近GDP總值的20%,互聯網金融用戶人數超過5億,位列世界第一位。①
2016年,中國保險業通過互聯網實現的保費收入已達2347億元,較2012年互聯網保險初興時,保費規模增長近23倍。②
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對傳統的金融業務辦理模式提出了重大變革和挑戰?;ヂ摼W金融具有操作方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覆蓋面廣、普惠性強以及數據資源龐大等特點,極大提升了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對深化金融改革、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保險營銷領域,互聯網金融可以發揮以下幾個作用:

1.互聯網金融可以去中介化。長期以來,保險行業的主要保費收入均來自于個人代理、兼業代理、專業代理以及經紀公司等中介渠道。各大保險主體為了擴大保費收入規模,不斷提高展業費用,導致利潤空間被各大中介渠道所占據,自身利潤空間卻一降再降。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恰恰提供給了各大保險主體一個去中介的機會。在現代科學技術下,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多媒體技術等手段,保險公司可以不再借助于代理人等中介渠道,直接與潛在客戶進行交流對話?;ヂ摼W金融的多平臺社交功能,也使得保險公司能夠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準確地與客戶進行營銷溝通,為保險公司去中介化、提高直銷業務在整體業務中的占比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條件。
2.互聯網金融提供了可追蹤的大數據。有大數據之前,保險行業的商業數據來源于一些被動的調查表以及滯后的數據統計,樣本數據不全面導致的統計結果與實際數據之間的偏差很大。而大數據可以對全局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統計結果更加準確。大數據可以幫助保險公司進行精準營銷,依據客戶需要推薦產品,依據客戶需要設計產品,提高營銷的準確率。
3.互聯網金融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客戶資源。互聯網金融給保險公司提供了跨界合作的機會,比如保險公司可以與社交平臺、電商平臺、自媒體平臺等進行合作推廣,這些平臺的客戶也就成為保險公司的潛在客戶,為保險公司增加了大量客戶資源。
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保險行業要想實現快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先從轉變營銷觀念入手,讓保險行業人員立足于市場,從市場需求角度出發,注重對客戶需求挖掘、滿足以及客戶服務體驗的提升,建立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營銷理念。將保險營銷的目的轉變成在給客戶提供滿意服務的前提下為保險公司創造利潤和價值,確保客戶群體的穩定性,為公司的持續穩健經營提供支持。
保險行業發展至今,已不再單純地是一種風險補償工具。作為一種金融商品,其客戶也需要享受高質量的服務。而今,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時期,服務的競爭顯得尤為重要。
一般來說,對于保險產品的服務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一個是售前服務。就是在保險合同簽訂之前,銷售人員對保險公司背景實力、保險產品的宣傳和介紹,對合同條款、理賠方案、費率的告知和講解,對客戶咨詢問題的答復和解釋等等,這些服務有助于幫助客戶了解產品和合同內容,避免后續的糾紛,也有助于公司產品的銷售和推廣,提升保險公司的社會影響力。
另一個是售后服務。就是在客戶與保險公司簽訂正式合同后,繼續為客戶提供的服務。售后服務也包含著幾種情況。第一種是客戶維護服務,就是為了提升服務質量,及時發現風險,保險公司定期向客戶進行回訪,了解被保險人的情況變化,進行客戶維護工作。第二種是理賠服務。即客戶出險時保險公司提供的一系列理賠服務,主要看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戶辦理,包括手續簡便、理賠流程短、服務態度好等幾個方面。第三種是附加服務,許多保險公司開始注重使用一些保單外的附加服務,像現在多家機動車保險公司都能提供一定范圍內的免費拖車、緊急救援、車輛年審綠色通道以及車輛保養優惠等服務,一些壽險公司也會提供免費體檢、免費旅游參觀等服務。這些服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為客戶生活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增加客戶滿意度,提升客戶粘性,還提高了保險公司的聲譽形象。保險公司應該從更多的角度去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用優質服務去贏得客戶、留住客戶,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針對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保險產品空白地帶較多的情況,保險公司應從挖掘客戶需求方面入手,進行保險產品的創新?!靶枨蟠呱a品”,市場的嗅覺最為敏銳。想要做大做強,保險主體應對客戶需求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以及前瞻性,并對產品研發推廣流程進行改造,加快產品研發迭代周期,將從了解客戶需求到滿足客戶需求之間的時滯縮短,從而搶得先機。同時,政府或監管部門應建立產品產權保護機制。目前,有些保險公司花了大力氣開發的新產品,因為缺乏產品保護機制,剛剛推廣出來就被其他保險公司復制和模仿,而復制模仿者卻可以不必為此付費,節省了大量開支,從而在產品的費率等方面都可以為客戶提供很大的優惠,搶奪了大量的客戶資源。這種現象極大損傷了創新者的積極性。所以,應建立產品保護機制,讓產品的模仿成本增大,讓創新者受益,這樣的良性機制才能推動保險產品創新的步伐。
隨著80后、90后一代進入職場并成為中堅力量,他們逐漸成為購買保險產品的生力軍。在互聯網時代的熏陶下,他們的消費習慣已逐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由電腦轉移到移動終端。這些消費習慣、生活習慣的改變,也促使保險企業順應時代需要,不斷運用移動互聯的思路去探索新的營銷渠道。目前比較常用的渠道,有搜索引擎渠道、微博渠道和微信渠道。
1.搜索引擎營銷。是指基于搜索引擎網絡平臺進行營銷。依據人們對搜索引擎的依賴和使用習慣,在客戶使用搜索引擎進行信息查詢的間隙,將企業的營銷信息傳遞給相關目標客戶。與傳統的營銷方式相比,這種營銷方式的優勢在于:一方面,用戶龐大,受眾面廣,營銷過程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另一方面,搜索引擎利用大數據對客戶關心的信息進行總結歸納,針對客戶的喜好進行廣告投放植入,針對性強,有利于保險公司進行精準營銷,提高營銷的成功率和效率;此外,這種廣告模式屬于客戶主動接受型,如果客戶對此不感興趣就會自動掠過,感興趣的話則會點擊鏈接進行了解,不會引發客戶的反感。
2.微博營銷。是借助微博平臺發現和滿足客戶需求的一種商業營銷模式。在這種營銷模式中,每個粉絲都是潛在的消費者。保險公司可以以公司名義注冊官方微博賬號,通過微博簡短的表達形式,向粉絲傳播和發布企業動態、產品信息等內容,與粉絲進行互動交流,從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產品形象,達到營銷目的。另一種方式則是通過微博擁有海量粉絲的大V、網紅等人物對產品進行轉發或推薦,擴大影響效果。同時,微博是社會關注焦點信息的一個平臺,保險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近期發生的熱點事件,適時推薦自己的保險產品。例如,某游客在動物園被動物傷害了,那這個時候保險公司可以適時對該新聞進行轉發并介紹一下自己公司的旅游人身意外險等產品。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公眾的保險意識,同時也容易獲得公眾的高度互動和共鳴,想去動物園參觀游覽的游客,便很有可能因為這條營銷推薦而去購買這款保險產品。
3.微信營銷。隨著微信的火熱,微信營銷也成為商家營銷自己商品的一個陣地。保險公司可以建立自己的公眾號,通過一些宣傳手段或回饋活動引導微信用戶注冊關注從而獲得潛在客戶的信息,有利于進行點對點的營銷。此外,也可以將一部分產品整合到微信公眾號中,方便客戶進行業務申請和辦理。比如客戶在投保階段,微信公眾號可以為其提供產品介紹、促銷活動介紹、保費計算、投保、續保、支付等功能,讓客戶可以在家就能輕松完成保險投保。在理賠階段,利用公眾號,客戶可以進行出險報案、理賠咨詢、理賠資料提交以及理賠進度查詢等??梢宰尶蛻綦S時隨地進行自主操作,增加業務辦理的靈活性,提高辦理效率。另外,保險公司還可以將客戶服務功能一并整合,像保單查詢、保單變更、網點查找、預約排號、客戶投訴等服務,以方便客戶為目標,不斷提高客戶體驗,增加客戶滿意度和粘性。保險公司還應充分利用微信的轉發功能,利用微信朋友圈的熟人效應來進行適度營銷。可以將保險產品購買鏈接通過業務員或客戶在朋友圈或微信群中進行轉發推薦,通過轉發鏈接而產生的交易,應適度給予轉發人和購買人一些物質獎勵,以此來擴大產品的宣傳范圍,挖掘潛在客戶,提高產品銷售量。
大數據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一大重要產物,是一種能夠創造價值的信息資產。大數據對保險營銷方面的貢獻就是能通過對客戶各類行為數據的提取、篩選、分類和統計,對客戶的特征、需求、習慣和偏好等方面進行分析,幫助保險公司識別客戶、了解客戶,從而達到對客戶進行精準營銷的目的,減少保險營銷以往掃樓、陌生拜訪的現象,有利于重塑保險業的新形象。通過使用大數據,客戶資源不再是代理人的個人資源,而是大家共享的資源,減少了新客戶開拓成本,減少了公司的運營成本,所以保險公司應高度重視對大數據的使用。保險公司應建議和完善一套完整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系統,實現保險公司產品銷售的精準定位,提高銷售效率。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經濟的風險性。所以,在實際保險營銷過程中,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其難度也越來越大。首先,保險公司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保險銷售工作的評估機制,充分考慮各種風險因素,準確分析和評估營銷過程中的風險,采取有效預警和控制措施。其次,通過技術手段,對保險人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進行檢驗和把控,確保信息真實有效,消除風險隱患。
注釋
①數據來源:《2017互聯網金融行業系列研究報告》
②數據來源:《2017中國互聯網保險行業研究報告》
①鄧亞妮:《淺析互聯網時代保險營銷模式的創新》[J],《經濟研究導刊》,2016年第31期
②陳蘇:《基于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保險營銷研究》[J],《商》,2016年第26期
③左起:《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保險營銷模式創新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
④湯軒:《大數據時代下保險營銷模式變革》[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第13期
逯昊,就職于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市分公司,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
王雪,就職于中國工商銀行青島高科園支行,主要研究方向是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