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麗霞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會活潑地流個不歇?!薄靶挠兴迹橛兴?,而后有所撰作。”他的這些話明確了作文的源泉是生活,素材的積累是習作的基石。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p>
然而在作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每每談起對學生的作文指導時,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作文難,難作文啊!”題目一出,不是頭昏腦脹,束手無策,就是胡編亂造,甚至是抄襲他人習作,應付交差。即使咬爛筆頭寫出來了,不是顛三倒四,就是流水賬……
那么,我們如何有效地開展作文教學?如何使學生的作文更貼近于生活呢?
我經過多年的作文教學研究,我覺得學生作文就像做飯需要米一樣——“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需要素材,素材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從寫作的過程來看,動筆前,素材是形成中心思想的基礎;動筆時,素材又是表現中心思想的支柱。由此看來,沒有素材是寫不出來,也寫不好文章的。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還必須通過創設情境,開展活動,體驗生活,等多種教學環節拓寬學生的生活范圍,挖掘生活來源,從而解決學生言之無物,無米下鍋的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寫作能力的培養是最難的,因為它畢竟是一種創造。正因為其創造性,也就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遺憾的是,長期以來,作文教學效率不高,學生作文困難。究其原因:一是講得多,練得少,而且練得不得法;二是寫作內容脫離生活,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以致作文中出現了說不盡的假話、空話、套話。多數作文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套話連篇,千人一面。比如寫母親,往往聯系祖國;寫老師,常常比做蠟燭;寫螞蟻搬家總要寫人多力量大;寫路,必定寫人生道路……老而又老的套路,大而無物的空話,打官腔,唱高調,沒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體驗,沒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與《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的要求“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笔窍嚆5摹?/p>
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說:“我們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作文要寫自己的事,反映自己的生活,反映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庇阡粢舱f:“文章不應是硬做出來的,而應該像汩汩的清泉從心坎里流出來。”心坎里的清泉來自何方?來自五光十色的生活,來自從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領。須懂得:生活中源頭活水流淌,筆下的文章說生意盎然。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說得好“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精彩紛呈的生活為學生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也為學生們奉獻出取之不盡的寫作題材,更為學生們展開了亮麗燦爛的寫作天地。生活能讓學生回到人的世界。作文教學回歸生活,就是讓學生在與生活的對話中,進入新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生活是興趣產生的土壤。作文教學只停留在知識技能的訓練上,而不能從學生的真正需要出發,無論采用多么好的教學策略,都只能暫時強化他的外在動機,停留在語言的表達技巧上,卻缺乏真情實意。作文生活化教育觀認為:“作文和作文教學回到生活就是回到了興趣和動機棲息的土壤?!迸d趣總是和需要相聯系的,而需要是興趣的核心。學生有了生活的需要,才會有學習和寫作的興趣。生活是感悟獲得的觸發點。它為感悟的獲得提供了最好的環境、最大的空間和最具可能性的場所。生活化作文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大自然,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悟和體驗,從而養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促使學生對寫作產生沖動,迅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做到做人與作文的有機統一,養成健康的個性心理,形成較強的表達能力。
一、讓觀察、積累能力的培養扎根于生活
一方面教師平時要多了解學生,多引導他們注意觀察生活,積累生活,開闊其視野,引導和培養學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的習慣和能力;另一方面,葉老說得好:“訓練學生作文,必須注重傾吐他們的積累?!彼裕處熤笇ё魑臅r,命題一定要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這樣既可以調動他們作文的積極性,也便于表現學生的個性和才能。
二、讓認識、思維能力的培養扎根于生活
所謂認識能力、思維能力主要是指認識生活的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作文中審題能力、駕馭題材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基礎。作文訓練中,觀察、積累能力的培養要扎根于生活,而認識、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必須扎根于生活,只有這樣才能教給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生活,學會于生活中發揮聯想和想像,豐富認識和思維的內容,訓練他們認識和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促進認識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讓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扎根于生活
我們閱讀作品,總是希望獲取正確的思想和豐富的知識,獲得美的熏陶和令人尋味的啟示。而作為作者,也總是追求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以向讀者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操和人格魅力,傳授自己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對事物的認識。就這一點來說,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最重要的是培養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吨袊皹颉芬晃牡恼Z言是準確性的典范,而其準確性是源于作者茅以升對生活的觀察;“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蔽覀兎路鹇牭搅饲镲L在掃落葉,看到了長江洶涌的波濤,而這樣的絕句正是在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中錘煉得來的。正如老舍先生所言:“從生活中找語言,語言就有‘根。”但我們的學生,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卻專找那些華麗的辭藻摘抄,在文中生拉硬拽,無病呻吟,正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p>
因此,我們的教學,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更沒有理由不扎根于生活,不走進生活,不研究生活。只有扎根生活,才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準確、生動。有了以上扎根于生活的能力培養,并貫穿始終,學生才能走出怕作文、作文難的困境,邁向“自能作文”的佳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