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江
摘 要 高校作為教學、育人的主要場所,它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其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重要地位。本文以高校學生道德狀況現狀及原因研究為基礎,結合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尋求方法,以期破解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難題。
關鍵詞 道德素質 建議 提供
中圖分類號:G751 文獻標識碼:A
1高校學生道德素質的主要問題
1.1個人主義嚴重,社會責任淡漠
目前,部分高校學生反映出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集體觀念缺乏,而個人主義嚴重的意識狀態,他們把個人價值等同于個人利益,把成績、技能、能力等“硬實力”作為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忽略了道德、觀念、文化等“軟實力”的作用。這樣的心理狀況會導致日益增強的個人意識逐步取代了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必然導致社會責任感淡漠,在行為上表現為:對無關自己的事都漠不關心,更多的注重現實與功名,關心自己多,關心他人少,對集體、社會缺乏關注和必要的熱情,社會公德差,更有甚者犧牲他人或集體利益來獲取個人利益,一旦個人需求無法滿足,便充滿冷漠、消極的情緒。
1.2享樂意識增強,進取精神減弱
在享樂主義盛行的今天,物質的誘惑沖擊著這批年輕人的理想和信念,導致部分大學生放棄了對理想的追求,選擇現實,他們更期望能維持一種物質上高于或至少不低于他人的生活水平。在校園周邊的經濟輻射區,不難看到熱鬧的消費場面這種非理性的享樂生活必定會導致奮斗、拼搏、樸素、進取等精神與他們漸離漸遠。
1.3價值取向多元化,功利主義滋長
人的自我價值認識過程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經過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形成的內化價值觀,這種價值觀通常有著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信仰;第二階段形成的價值取向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是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的他們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帶有主觀性和是非不明確性。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便易致使價值取向多元化,在言行上體現出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脫節,滋生個人功利主義。
2高校德育工作現狀分析
2.1德育工作執行力度不夠
十年前,國內教育系統已經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提倡素質教育,進行應試教育改革,德育工作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不斷地邁向規范化、科學化。但是,在實踐中,德育工作由于缺乏合理的量化考核體系,常常為技能教育讓步: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衡量學生學習好壞的標準,是“學分績點”的高低,“學分績點”又與獎學金、保送名額和就業等學生切身利益掛鉤,這導致很多學生為“學分績點”而學習,而“學分績點”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應試成績和綜合素質,綜合素質的衡量又體現為課外活動的參與度,學生的大部分精力仍然在技能學習和所謂的課外能力鍛煉中,而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和執行力度遠遠不及這些學習和活動,所以德育量化考核體系的不足導致高校德育工作執行力度不夠。
2.2德育工作目標脫離實際
德育目標乃是施教者對受教者養成何種德行的期許。成功的道德教育,不是讓學生有脫口成章的道德規范,也不僅僅是要求學生在大是大非前能有模范的覺悟,而是用潛移默化的道德尺度規范學生行為,用正能量鼓勵其積極地生活,正確地面對人生道路。因此,高校德育工作目標應該著眼于學生的日常行為教育,而不是用高、大、空的目標去培養人,缺乏具體行為的指導,會使受教育者對教育目標產生距離感,甚至導致雙重人格。
3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幾點建議
3.1加強德育文化建設,擺脫德育教條模式
德育實踐工作已經證實,照本宣科的道德教育實效性低,道德規范能進入受教人的耳朵,難進入受教人的心里,加強德育文化建設是德育工作的一種先進模式。高校的德育文化是高校的靈魂,是高校重要的教育資源,是培養高校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肥沃土壤,是高校人文環境和良好校風的根本所在。高校德育文化主要是通過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的氛圍營造,對高校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言行舉止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加強高校德育文化建設,主要是要加強高校德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德育物質文化是通過環境的營造體現學校的價值導向,為學生德育工作搭造實體平臺,比如,圖書館內的德育書籍、宿舍大樓的德育標識、校園園林的德育警句雕刻、宣傳欄內的先進事跡報告等等;德育的精神文化包括以德育為主題的如道德講堂、先進宣講、英雄事跡觀摩、反面事例解析等系列活動及校風、校訓、校規的傳承。德育文化建設成功能引導學生融入正能量的環境,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
3.2明確德育目標,以人為本
在德育工作中,我們應當按照德育內容并針對學生不同年齡階段和專業特點設定德育目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德育目標更趨于合理性和針對性。德育實踐活動的開展也是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社會需求,自主地選擇發展方向,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時注重實際,才能真正做到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
3.3注重學生行為訓練,避免道德知行脫節
樹立正確的道德理念到自覺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還需要一個過程,高校德育工作者應該有意識地去把握、去思考這種過程,從而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這一過程就是知行結合的過程。對學生進行行為訓練是促進知行結合很好的途徑,行為訓練的方式多種多樣,“養成式”是較好的方式,即高校推崇的一種道德理念,通過先進事例的宣講給學生植入一種正確的認識,然后可以通過場景模擬讓學生親身經歷讓這種認識指導自己的行為,再與學生切實交流感受。
總之,了解當前高校學生的道德素質問題及根源,認識高校德育工作的不足及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不斷探討、研究科學的德育工作方法,規范德育工作體系、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德育考核體系是提高高校基礎教育水平、培育合格人才的必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徐景雙.成人高校德育工作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2(07).
[2] 鄭涌,馬建青,黃希庭.高校心理咨詢與德育工作關系的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