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常卿
摘要: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也是當代工程技術的理論支柱。它不僅滿載著豐富的科學知識,而且還蘊藏著具有重大教育價值的研究方法和人文哲理,具備了豐富的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資源。物理學史是研究物理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的發生與發展規律的歷史學科。它集中體現了人類探索和逐步認識物理世界的現象、特性、規律和本質的歷程。因而,它包含著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因素,包含著探索者的艱辛與悲歡,又體現著認識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繼承與突破、理性與非理性的辨證統一,因此也包含著豐富的“教書育人”的教育因素。所以,在物理教育中樹立歷史的觀點,發揮物理學史的教育功能已是中外物理學家和物理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中學物理;物理文化;滲透原則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不贊同只為考分而學的純功利教育目標,他們都期望教育能夠以育人作為根本。對于中學的物理教學也是一樣的,雖然中學物理是屬啟蒙性質的,在物理學領域還屬于一個較低的層次學習階段,但是同樣也要求學生具有與之相對應的綜合素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重視對學生物理原理、方法以及物理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科學價值觀的形成以及思維技巧的點撥與發展,凸顯物理學科的文化價值,讓學生在物理學習的啟蒙階段受到物理文化陶冶就顯得至關重要[1]。
一、物理文化的概念
關于物理文化的定義目前是多種多樣的,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和物理學發展的相互作用就提出了物理文化的概念。通常來講,物理文化是歷代物理學家在創建物理理論過程中形成的物理思想、方法、定律、符號等的總和。它是一種變化發展著的文化形態,隨著對物理世界認識的不斷深化,這種文化形態中的內涵不斷變化的。但是,物理文化的核心因素就是追求物質及其運動之真、善、美的統一。
二、中學物理教學中滲透物理文化的必要性
1、滲透物理文化是體現物理人文價值的需要。物理學是一門研究物運動的基本方式和基本規律的學科,它使我們的眼界更加開闊,使我們能更加洞悉深邃的世界,如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量子力學中的海森堡體系、人體力學中三體問題等等都是人們在長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物理文化的思維模式。可見,物理學作為探究真理的科學,造就了一種獨特的人文精神,一種永不言敗、積極追求探索真理并且敢于堅持真理,并在需要時為捍衛真理而獻身的精神。這種精神也包括對事實的尊重、始終堅持求真務實的精神,抱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態度,敢于超越自我,創造新事物。物理學精神也從不向權威低頭,大膽懷疑,尊重不同意見,以認識真理為最終目的。物理文化是將簡潔、對稱、奇異相統一,將“真”“善”“美”相融合,把觀察和實驗作為探索與創新的方式。物理文化是物理學的世界觀、科學觀和人文觀的體現。物理文化的傳承過程就是物理學精神和個人文化修養相協調、相統一的過程。物理文化的精神可以逐步滲透到曰常的教學行為中,把這種精神傳遞到學生當中,使其內化為他們的個性品質,這些優秀的精神品質一定會成為他們今后學習和工作中不可多得的精神動力,成為他們行為規范與價值取向的導航,這也就起到了物理學科更深層次的育人目的[2]。
2、滲透物理文化是中學生素質教育的需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歷史賦予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而素質教育主要是在學校中展開,具體的實施則是體現在曰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同樣,中學物理教學也不例外,其素質教育的實施也是貫穿在每節課程當中。物理學科的素質教育包括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學知識、掌握物理學的思維方式以及培養學生的物理興趣等等。物理教育從廣義來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因此在物理教學中不能簡單地僅僅局限于對物理學知識的傳授,而是要在教學中滲透物理學的文化價值的傳承,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學習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使物理文化內化為學生的科學觀念,使學生受到全方位的物理文化的熏陶,這就是物理教學中素質教育的體現。而物理學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它不僅是物理文化的體現,它更是一種高層次、高品位的文化。物理教育是物理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要手段,即它也成為物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傳播物理學文化的精神,發現物理世界的美,培養學生對周圍事物美的挖掘和感受能力。學生只有喜歡對身邊的事物的觀察、了解、認知,才能逐步培養學習興趣,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3]。
三、中學物理教學滲透物理文化的原則
1、以培養興趣為主的原則。中學物理教學的課程目的之一就是喚起學生探索物理規律的激情以及培養學生對物理課程的興趣。因此,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應以培養學生興趣作為原則去滲透物理文化。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爰因斯坦的名言,如果我們在物理教學中僅僅是單純的對物理文化進行灌輸,可能就不會起到在教學中滲透物理文化的本意,在滲透物理文化的過程一定是要將所選文化素材精選精煉,將傳播的物理文化簡明生動的融入到直觀的教學中去。
2、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原則。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滲透物理文化,主要目的在于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而不是更多的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和課程知識。學生通過對物理文化的了解和分享,易于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開拓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和物理學的視野,在整體把握物理發展方向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物理素養。所以,在中學物理教學滲透物理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適時、適量,做到不給學生增加新的課業和學習負擔。
3、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原則。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應根據學生認知的實際特點去滲透物理文化,在物理文化傳播過程中不能脫離學生心理實際,過難、過深、過高都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一定要以簡代繁和深入淺出的在文化內容上進行簡化和精選,做到傳播的物理文化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此外,在教學中傳播滲透物理文化應該循序漸進,在具體的物理文化融入方式、教法的操作層面進行研究和探索,可以采取一些生動活潑、比較直觀的教學方法,使教學中物理文化的滲透收到較好的效果。
4、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應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不斷滲透物理文化,不僅介紹很多物理現象的原理和定律,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這一物理原理和定律給社會的科技進步以及推動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和價值。這樣,學生也會在教學中逐漸將“學以致用”這種思想觀念樹立起來,幫助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提高對物理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馮毅.論音樂教育中綜合素質的培養[J].藝海,2015(6):156-157.
[2] 趙子斌.試論中學物理教學中的物理文化滲透[J].新西部旬刊,2014(9):163.
[3] 王曙光.物理文化在高中物理課堂中的滲透[J].高中數理化,2015(2):33-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