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龍龍
【摘 要】受科學技術以及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全球一體化逐漸成型,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得到進一步完善,國際貿易在GDP中的比重持續增加,國內貿易市場也得到極大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的國內貿易勢必會遭到巨大沖擊,但不可否認這也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大環境,積極應對會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收益。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國內貿易;市場經濟;機遇;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國內貿易帶來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圍內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通過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和趨勢。在此形勢下必然會促使我國經濟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多渠道的交流必然也會給國內貿易帶來巨大的機遇,筆者以為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經濟全球化為國內貿易市場發展完善提供多樣化的參考樣本。
長期以來,國內貿易受我國數千年來的傳統農業經濟的影響而存在與市場經濟競爭理念不符的現象,從而存在各種各樣的局限性。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加強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交流并借鑒了諸多經驗,國內貿易市場在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樣地我們也不能忽視自身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的存在,我們的市場競爭力尚不足以形成主導地位。然而,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深入,作為其組成部分的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學習改進的機會增多,對于我們的國內貿易發展還是相當有利的。
(二)經濟全球化有助于國內貿易規則趨近于國際規則和慣例。
無論是國內貿易還是國際貿易,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所通行的國際規則、慣例和標準都有著較大的差異。所以,雖然中國已加入WTO多年,但許多西方發達國家依然籍此理由對我國的貿易活動進行各式各樣的封鎖和限制,這十分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大背景下的經濟全球化,隨著交流博弈的增加,學習并趨近于接受國際做法,不斷改善我國的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規則,提升自身競爭力。
(三)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內貿易市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為應對經濟全球化對國內貿易市場的沖擊,國家對于我國企業給予了各種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享受到了各種優惠,但這本質上是一種不平等的競爭。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愿景下,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這樣的做法導致的后果顯而易見,許多領域內的國內優秀企業一旦邁入國際市場在同等條件下與發達國家的同類企業的競爭中常常落入下風,市場占有額也是微乎其微。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開放的競爭已成為事實,所以,在扶持國內企業的同時要放手讓企業自己去博弈去競爭,在實戰中學會整合資源合理配置,拓寬思路,提升民族企業的競爭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四)經濟全球化為國內貿易的發展提供更多先進的技術和優秀的人才。
隨著入世以來國內市場的不斷放開,更多先進的技術、優秀的管理經驗以及國外同類市場的變革現狀等給予了我們許多參考的藍本。大力引進先進的技術來實現變革,提升競爭力。關于人才,我們誰都不能否認,在二十一世紀,人才是比資本更重要的經濟發展因素。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多形式下人才交流的可能性,而且基于我國巨大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多國外優秀人才有意愿來國內施展抱負。同時也給了我們輸送更多的國內人才到國際上學習深造,這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國內貿易市場的發展當然離不開優秀人才的支撐。把握住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做好人才交流與培養必將進一步促進國內貿易進一步的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國內貿易帶來的挑戰
通過上一部分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全球化會給國內貿易帶來巨大的機遇,把握住了將會從中獲得收益。但是我們同時也必須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勢必將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國內市場,對國內貿易的沖擊將會越來越大,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即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國內企業會帶來威脅。
在上一部分機遇的分析中已經指出了國外資本進入國內會帶來競爭上的好處,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由于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對經濟干預的影響正日趨減弱,同時我國在入世后逐步取消了絕大多數的非關稅壁壘,外國產品和企業可以更加從容地進入國內貿易市場從而與國內相關產業形成了激烈的競爭局面。鑒于我國市場經濟起步晚,國內企業大多數比同類型的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差距明顯,許多領域內的市場份額被國外企業所瓜分。近年來,汽車行業發生的現象最能說明問題的嚴重性。雖然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扶持民族汽車行業,但是由于國外更先進的技術帶來更好的性能及消費體驗,國內汽車產業的市場占有率急劇下降。顯然,單靠政府的保護畢竟不能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所以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不被國外企業所擊垮。
(二)經濟全球化將會進一步壓縮國內貿易的利潤空間。
長期以來,國內貿易市場的產品多集中于農產品及工業初級產品,鮮有高精尖產品。然而,在經濟全球化日趨深入的背景下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產品交流日趨頻繁,國外高精尖產品價格一路走高的同時發達國家利用其對于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進一步壓縮對我國產品的進口并利用其交易的“價格差”來壓榨國內市場的利潤。通過近幾十年的發展來看,我國仍然是發達國家的原材料供給地和產品市場銷售地,從而決定了我們在市場上的地位是次要的、從屬的,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并未減弱,如此一來,在國際貿易中的被動地位勢必影響到國內貿易市場的健康發展。明顯的例子就是近十幾年來我國的大豆和玉米的進出口問題,國內農產品出不去反而因為國外市場的保護使其相同農產品在價格上的優勢導致我國許多企業大量進口國外農產品。
(三)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產生巨大沖擊。
在經濟全球化范圍日趨擴大的現狀下,參與的各國各地區經濟之間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強,任何一個成員內部的經濟波動都將影響到其他成員國的經濟狀況。國內貿易的健康發展依賴于我們的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狀況,但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在國際上歷來受到西方列強的無端猜疑和指責,貿易壁壘依然存在,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顯然是不利的。眾所周知,市場經濟主體地位不穩,貿易發展就難以為繼。同時又為了防止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的國內經濟被“綁架”到全球經濟共同體上而存在牽一發動全身的不利局面,健全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就尤為重要。
三、結語
綜合上述分析,經濟全球化對于國內貿易的發展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健康發展完善國內貿易市場任重而道遠。把握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對于已知的和未知的挑戰作出積極應對,不斷在與競爭對手的博弈中取其所長補其所短,促進國內貿易市場的持續發展、完善。
【參考文獻】
[1]梁素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貿易的影響》 中國商界 2013年第9期
[2]劉淑萍.《淺談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十大挑戰》 中國對外貿易 2001年第9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