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玲玲
摘要: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事物不斷地出現,舊事物不斷被更替,在這樣的變化下,人們越來越樂于接受簡單、有趣、高效的生活及學習方式,很多“微”事物不斷產生并涌現,如微信、微博、微電影、微小說等等。隨著“微”事物的日益壯大,當下社會正逐步進入“微”時代。進入“微”時代,也意味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然有些落后,要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構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全新課堂教學模式將是“微”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信息技術;“微”時代;教學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教育技術也發生較大的變化,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運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對于其他學科,數學知識抽象而難懂,傳統的課堂教學顯得枯燥乏味,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在一起,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對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的處理,信息技術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用對媒體課件的形式體現出來,讓學生在聲形結合、圖文并茂的教學環境下學習數學知識,直觀而生動形象,可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1]。因此,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應深入研究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策略,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所周知,低段的小學生特別好動,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特別是剛剛從幼兒園畢業的一年級學生。對于他們而言,一堂40分鐘的課,最多能集中10-15分鐘,其余的時間就需要老師的不斷提醒。而孩子們學習時的認真程度,取決于對該知識的認識,取決于對該知識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多媒體功能,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孩子感到新意,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他們松散掉的思維重新拉回課堂。
如在教學“認識圖形(一)”時,我利用EN5制作了小明分一分的情境,把很多不同大小的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和其他物體放在一起,讓學生自己上來進行分一分,以自己的標準為主。如此一來,學生們不但興致盎然,而且會積極開動小腦筋,呈現不同的分法,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術展現過程,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低段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并不長,很難將注意力長時間的集中在枯燥的學習活動上,而且由于他們思維發展還不成熟,數學知識本身就很抽象難懂,學生在腦海中無法構建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這些都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慢慢培養和發展起來的。運用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操作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還可以把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生動、便攜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掌握其內在規律,完成知識構建,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2]。
例如,在講“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其中在講解“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與角兩邊的開口的大小有關”這一知識點時,學生很難從觀察的角度來辨別兩個角的大小,如果一味地告訴他們角的大小與角兩邊的長短無關,他們很難理解,這時采用多媒體的動態效果,展示邊長長短不一的兩個角,進行重合的圖形演示,讓學生明白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這一過程的動畫演示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很直觀的明白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無關,對該知識點的掌握上也比傳統的授課方式要扎實。
同樣的,在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是運用信息技術,將兩個角用圖形演示的方法展示出來,不僅形象地講兩個角的大小進行比較,而且將知識的難點突破了,幫助學生接受知識。
三、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發展平臺,各取所需,因材施教
新課程標準上已經闡明: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數學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或提供的環境中通過積極的思維不斷了解、理解和掌握這門科學。然而,實際情況是,一個班可能有50-60人,好一點就40多個人,面對這么大的一個班級,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水平又各不相同,每一堂課時間就只有40分鐘,教師不可能顧及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在課堂上接收不了完整的知識內容,回到家也不一定有人給他查漏補缺,以至于學習成績越來越跟不上。其實,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不受時間和空間束縛的特點為孩子們構建發展一個學習平臺[3]。
這里我把學習設想為以“微課”為主的一個資源庫。如此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平臺上找到自己學習和發展的空間:①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繼續深化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完全消化完今天學習的內容后還可以打開下一堂課的微課視頻,學習新的內容。同時在這個資源庫里可以為孩子們配備一套與教材相對應的學習任務單,上面有所有要預習的知識要點和教師給孩子的學習指導和建議。學生可以在學習任務單的引導下,有目的的開展預習活動。這樣的預習更有成效,更有深度,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②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將課堂上沒有及時“消化”的知識利用資源庫里的微課視頻和課后練習單反復多次的學習。與學有余力的同學不同的是,他們只要反復觀看學過的知識內容視頻,仔細揣摩直到理解。這就相當于把教師帶回了家,如果有這樣一個完整、強大的資源庫存在相信將會很受孩子們的歡迎。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有著重要的意義。利用多媒體豐富形象的聲、形、色等來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認知,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感受逼真的、生活的數學化。更重要的是多媒體能是抽象、枯燥、復雜的數學問題具體化、趣味化、簡單化,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說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尤其是低段數學教學的整合是“微”時代背景下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裴富麗,焦方芹.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探究[J].中華少年,2017,(11):156.
[2] 陳莉芳.在低年級數學課堂中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J].時代教育,2014,(12):280.
[3] 金美俊.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快樂學習”[J].成才之路,2014,(03):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