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明
摘 要 作為音樂的核心內容,節奏是音樂最基本的要素。創造力在幼兒時期是飛速發展的時期,因此音樂教育在幼兒時期是非常關鍵的。通過音樂節奏活動能夠更好地發展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創造力。
關鍵詞 幼兒園 音樂節奏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要求:“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和主體發展,關注幼兒的情感需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音樂教育是保證幼兒創造力發展的關鍵,在音樂中,節奏又是音樂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最易被人感知。它是音樂美感的重要來源。假若人們缺少對于音樂節奏的敏感性,那么就很難感受到音樂中的表現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看到一些幼兒在沒有成人的指導下,隨著音樂“舞動”,這恰恰就是幼兒對于節奏的一種感知。除此之外,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幼兒對于《小蘋果》《最炫民族風》都是過耳不忘。原因在于,這些歌曲都是四四拍的,其實很多舞曲也都是四四拍的,這樣的拍子,不僅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方便身體跟隨音樂扭動。因此,節奏可以說是幼兒在音樂上的啟蒙老師。
研究者曾通過三次實驗,告訴我們當背景音樂節奏較慢時,對頓悟問題的解決能力有所提升,對發散思維能力的靈活性和流暢性皆有積極作用:當我們聽到的背景音樂節奏很快的時候,無論是對于頓悟問題的解決能力還是發散思維能力的靈活性和流暢性,他的影響都不顯著;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快節奏背景音樂和慢節奏背景音樂對發散思維能力都存在著積極的影響。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因此音樂教育可以說是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具有不可輕視的影響。目前,我國通過吸收和借鑒德國奧爾夫、意大利的蒙臺梭利、匈牙利的柯達伊和日本的鈴木等音樂教育方法,正在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幼兒成長發展的音樂教育方法。在我們運用音樂教育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時候,如何運用音樂教育來鍛煉幼兒創造力的發展,通過筆者的總結,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點:首先要給予幼兒機會,為幼兒提供思維和行為的創造空間。國內外對于音樂的研究均表明,如果拿幼兒的自由選擇和強制選擇相比較,前者比起后者來說,往往會帶來更高的創造性。也就是說,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幼兒的自主程度越高,他的創造性水平也越高。例如:在音樂模仿游戲活動中分組讓幼兒選擇活動方案,一組由教師指定活動方案,另一組由幼兒自主選擇活動方案,結果是后一組幼兒表現出的創造性要遠遠高于另外一組。所以音樂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幼兒在音樂中獲得自由,無論是選擇音樂還是感受音樂,都要解放天性,讓幼兒自由選擇。其次要善于激發幼兒的內在動力,鼓勵幼兒大膽創作。一個創造力很強的發明者只有從自己的內在興趣出發來進行創造性的工作時,才能產生更富有創造性的發明。所以作為教師要保護幼兒的創造發明,鼓勵幼兒每一次創造性火花的迸發。
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打擊樂器是一項很重要的教育內容。這里所指的打擊樂器包括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和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這些打擊樂器的基本共同點都是簡單易操作,通常作為主旋律的伴奏。所謂創造力不僅應該表現為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而且應該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創造性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奧爾夫音樂教育方法對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允許幼兒選擇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音樂教學活動者,教師不是教學者,而是幼兒的引導者,教師要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幼兒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第二,要善于引發幼兒的幻想,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高爾夫音樂教學方法,奧爾夫打擊樂器與幼兒的個體情況相結合,用鮮明的節奏,生動的語言,和夸張的動作來誘發幼兒的想象,從而激發幼兒的創造欲望,達到促進創造力發展的目的。但是在音樂教育中,音樂節奏對于幼兒創造力的發展,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奧爾夫音樂當中,而且對于通過節奏樂來培養幼兒創造力發展的具體辦法研究較少。
在幼兒園中,當老師們組織音樂活動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想到唱歌、學習打擊樂演奏等音樂技能的習得活動,認為只要幼兒能唱上幾支歌,學會正確使用打擊樂器,也就完成了音樂活動的的根本任務。于是,老師們就把活動重點都放在了音樂技能的訓練上。原來的老師組織的一堂音樂活動《國旗國旗真美麗》。在活動引入部分,老師通過簡單地提問“有誰去過天安門,看過升國旗啊?那么誰能夠為我們描述一下國旗是什么樣子的?”來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之后,教師為幼兒演示一遍完整兒歌,便開始教唱兒歌《國旗國旗真美麗》。很顯然,這樣一堂音樂課,教師把活動重點放在了學會唱兒歌上,孩子們各個成了復讀機,音樂所帶給孩子們的只有枯燥的復制。
按照上面這種方法給孩子們上的音樂課只能說明現在幼兒園的音樂教育并不是真正的音樂教育。音樂的感受是教不會的,但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會交給孩子們應感受什么,教師的責任只需要搭個橋,引導孩子們走進音樂里面即可。音樂所傳達的本應該是一種抽象的情感,而這樣一種抽象的情感是需要一遍一遍的欣賞才能感受的到。幼兒也只有通過一遍一遍的欣賞,才能將抽象的音樂內化成幼兒自己的內在感受,進而表達出來。音樂與創造力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不僅僅在于音樂是由人所創造出來的,而更在于音樂審美體驗的過程與創造力的內在心理過程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契合。《綱要》中指出了幼兒藝術教育的三個目標:“(1)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2)喜歡參與藝術活動,并能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三個教育目標層層遞進,明確的指出出幼兒體驗在藝術教育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目標一的重點在于幼兒能夠利用自身的感官,比如聽覺、視覺、觸覺等去感知所處環境中的美;目標二的重點強調鼓勵支持幼兒能夠再現自己的情感體驗;目標三則進一步強調幼兒表現藝術中的個體差異性,鼓勵幼兒積極參與,重視幼兒的情感表現。由此看出,體驗是幼兒藝術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才是我們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力求做到的。如果活動被教師變成了“音樂工廠”忽視了幼兒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音樂活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S].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 尹愛青.外國兒童 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52.
[3] (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熊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113.
[4] 王毅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0: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