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梅
摘要:古詩詞的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有精心組織,創設有效的詩歌情境,且重視誦讀方法的指導,讀思結合,啟發學生想象,才能突破“入境悟情”的教學難點。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情境;情感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古詩詞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并且在誦讀與欣賞中,能夠陶冶性情,獲得審美感受[1]。
然而,在日常的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從而領會作品所表現的意境及詩人情感是個難點?,F結合本學期開展的古詩詞教學競賽的教學實際,談談我的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詩歌情境
1、巧設開頭,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古詩詞時,應利用生動的故事、優美的音樂、形象的畫面等教學手段,巧設一個引人入勝的詩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教學目的。
2、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有效地創設情境。教學中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豐富學生的直觀感受。比如對于那些描寫山川風貌、生活場景的古詩詞,可以甄選一些極具表現力的圖片、視頻、音頻進行情景再現。這樣學生可以更形象、更直觀地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意,感悟詩境,從心底不由自主地生發出學習熱情。如教學《望廬山瀑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古詩,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詩歌情境,我選取了幾幅具有代表性的圖片,讓學生形成直觀的印象,以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感情誦讀,那么廬山瀑布奔騰飛瀉的奇偉氣勢、夏日西湖瞬息萬變的壯觀景象就仿佛躍然紙上[2]。
3、豐富古詩詞的表現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預設,精心安排,古詩詞的教學也能達到詩情畫意般的境地。因此,給詩歌配樂,或表演,或舞蹈,都可以深化對詩歌的理解,對入情入境地學習詩歌也是很好的幫助。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以及張志和的《漁歌子》,都以清新明麗的語言,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熟悉的曲調和樂而唱,這樣既深化了對詞意的理解,也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習興趣和記憶能力。
二、重視朗讀方法的指導
誦讀始終是語文課堂的主旋律,古詩詞教學更應讓學生在習得誦讀方法的基礎上,多種形式反復地讀,讓他們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受到美的感染與熏陶[3]。
因此,教師就需要培養學生以下的朗讀技巧:
1、確定感情基調。要使誦讀具有感染力,合乎詩情,關鍵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調。這就需要對作品進行分類賞讀。如誦讀送別詩,要讀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語氣應低沉緩慢而又飽含深情;誦讀抒情詩,要以飽滿的激情、高亢的語調來抒發滿腔熱情。
2、以聲情并茂的范讀作引領。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論從初讀到精讀再到品讀,都要動之以情,以自己飽滿的熱情、真摯的深情去調動學生的情愫,在關鍵處給予點撥和示范,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韻律美和節奏感,引領學生隨同詩人進入詩歌情境,去欣賞古詩的意境美,品味語言文字背后的博大情懷。
三、抓關鍵詞,品詩人情
教學古詩詞時,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通過反復賞讀,以此去挖掘詩歌內涵。因為任何一篇課文,讀懂了題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比如在執教《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讓學生從詩題中獲取信息。不難看出這首詩是送別詩,時間是早上,地點是西湖邊的凈慈寺,送別對象是林子方。由此學生既能讀出詩題的節奏感,也自然抓住了本詩的主旨。教學中,還要注意在指導學生誦讀的同時,讓學生去找尋詩詞的“眼睛”,便能更快地進入詩歌情境。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中,抓住“醉”這個詞眼,就更容易體會詞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及對鄉村安寧祥和的田園生活的無限向往[4]。
四、溫故而知新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痹诮虒W中,我很注意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為學習新知搭建平臺。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學中,開課時聯系樂府詩《江南》及葉圣陶的《荷花》,激活了學生已有的語言積累。在引導學生感悟送別詩的特點時,我聯系《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對比發現,本詩雖是送別詩,而詩歌字面上卻沒有離愁,有的只是對西湖蓮葉、荷花相生相襯美景的描繪,對友人的眷戀與不舍都藏在了景物描寫的背后,從而引導學生領會詩人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5]。
五、啟發想象,品味意境
古詩詞語言凝練,但意境深遠。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再現作品中的形象,去感受詩歌意境以及詩人感情。比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我注意引導學生對照插圖,依據詩句意思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學生在想象中不難感受詩人那種孤獨凄清的心境。
六、聯系創作背景,體會詩人情感
詩人作詩大多含蓄地將所要表達的真情寓于景色的描寫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只有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聯系詩歌創作背景,才能夠找到通往詩人內心秘密花園的幽徑,以便更好地融入詩境,體悟詩人感情。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送別詩,看字面卻只是寫景,不見離愁、不表惜別,這就需要通過了解詩歌創作背景,才知道對友人的不舍與祝福就蘊含在六月西湖的景色描寫中。否則,學生只會流連于蓮葉荷花的壯闊之美,而忽略其中的惜別之情。
總之,融入詩歌情境、體悟詩人情感,是古詩詞教學的難點,也是古詩詞教學的關鍵所在。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不斷豐富自己的語文素養,課前精心設計,課后不斷總結探究,方能尋得突破“入境悟情”這一教學難點的出路。
參考文獻
[1] 李廣主編.小學語文教學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 李勤主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教學技能應用1[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3] 韓佳良,戚永磊.古詩“悟情入境”教學四部曲[J].山東教育:小學刊,2010,(12):29-30.
[4] 王菊芳.如何突破古詩詞教學難點[J].考試周刊,2012,(41):21-23.
[5] 趙志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J].學周刊,2015,(23):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