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遠紅+李劍華


[摘要] 目的 分析青少年佩戴角膜塑形鏡和框架眼鏡后調節反應差異性。 方法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98例青少年近視患者,根據其矯治方式分為兩組,其中有40例佩戴角膜塑形鏡(觀察組),58例佩戴框架眼鏡(對照組),對比兩組患者初次戴鏡時以及戴鏡1年后雙眼調節反應、調節滯后的差異。 結果 對照組戴鏡1年后與初次戴鏡時相比,有效調節刺激、調節反應和調節滯后均有明顯差異(P<0.05)。戴鏡1年后,觀察組有效調節刺激、調節反應大于對照組,調節滯后小于對照組(P<0.05)。 結論 青少年近視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鏡1年后,其調節反應較佩戴框架眼鏡明顯更加靈敏,可降低調節滯后。
[關鍵詞] 青少年近視眼;單焦點框架眼鏡;角膜塑形鏡
[中圖分類號] R778.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20-228-03
Difference analysis of accommodative response after orthokeratology and frame glasses in adolescents
PAN Yuanhong LI Jianhua
Aier Eye Hospital of Guangzhou,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accommodative response after wearing orthokeratology lenses and frame glasses in adolescents. Methods 98 pre-adolescent myopes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correction, observation group (n=40) with orthokeratology lenses and control group (n=58) with frame glasses.The difference of accommodative response and accommodative la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hen they were wearing glasse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wearing glasses for 1 years.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1 years of wearing glass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ive regulation stimulus, the accommodative response and the accommodative lag between the initial wearing and the first wearing glasses (P<0.05). After 1 years of wearing glas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Effective regulatory stimulus and the regulation response were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adjustment lag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1 years after wearing orthokeratology lenses, the accommodative response of adolescents with myopia is significantly more sensitive than that of frame glasses, and the accommodative lag can be reduced.
[Key words] Pre-adolescentmyopes; Single vision lens; Orthokeratology lens
我國近視眼發病率較高,青少年近視發生率為50% ~ 70%左右[1-2],如何預防、矯正近視是人們目前廣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對近視眼的發病機制,一直有多種研究理論,其中調節理論是在研究中較受關注的重點[3-4]。有文獻報道顯示[5],近視眼的調節反應低于正視眼。近年來,角膜塑形鏡已被廣泛應用于青少年近視的干預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但具體機制還沒有被完全闡明[6]。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青少年佩戴角膜塑形鏡和框架眼鏡后調節反應存在的差異性,現總結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98例青少年近視患者,所有患者均進行了醫學驗
光,行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圖檢查。嚴格按照角膜接觸鏡驗配流程進行試戴。納入標準:屈光度- 1.0D-5.0D,散光小于1.0D;雙眼矯正視力在1.0或以上;雙眼無其他眼部疾病,無屈光參差;主導眼為右眼。根據其自愿矯治方式分為兩組,其中40例佩戴角膜塑形鏡患者為觀察組,58例佩戴單焦點框架眼鏡患者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年齡為10~13歲之間,平均(12.48±1.73)歲,屈光度在-1.0D ~ 5.0D之間,散光在1.0D以下,雙眼矯正視力≥1.0;戴鏡后1天、1周及此后每3個月復查裸眼視力、矯正視力、眼壓、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圖、裂隙燈等檢查。對照組患者年齡為10~14歲之間,平均(12.32±1.58)歲,屈光度在-1.0D到5.0D之間,散光在1.0D以下,雙眼矯正視力≥1.0;復查每3個月1次,復查項目同觀察組。排除屈光參差、眼底疾病、中斷佩戴、不能配合隨訪者。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endprint
1.2 方法
使用綜合驗光儀,結合檢影和主覺驗光等方法,對兩組患者初次屈光度、觀察組1年后脫鏡殘余屈光度、對照組1年后屈光度。測定初次調節方法如下:將患者的視力通過鏡片矯正至最佳狀態,患者下頜擱在支架上并固定位置不動,在雙眼前放置分光鏡片,在距離兩眼角膜頂點40cm處放置視標,環境照明10勒克斯。檢查者站立于患者右側,在200勒克斯照度下讓患兒雙眼同時通過半反半透鏡注視視標,保持視標清晰,使檢影鏡的光源照到半反半透鏡之上,并適當移動以尋找到中和點,在兩次重復檢查后取其平均值。再以上述方法測得視標在距角膜平面20cm處的調節距離?;純捍麋R1年后,在同樣的環境照明條件下,由同一檢查者檢測視標在距角膜平面40、20cm處的調節距離。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初次戴鏡時及戴鏡1年后雙眼等效球鏡度數、有效調節刺激、眼主點調節反應和調節滯后的變化。其中調節刺激、眼主點調節反應和調節滯后計算公式參照文獻[7]。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等效球鏡度數
觀察組1年后平均等效球鏡度數與初次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1年后平均等效球鏡度數與初次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初次平均等效球鏡度數無統計學差異(P>0.05),1年后兩組平均等效球鏡度數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所示。
2.2 有效調節刺激、調節反應和調節滯后
初次測定兩組在視標距角膜平面40、20cm處的有效調節刺激、調節反應與調節滯后均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戴鏡1年后與初次戴鏡時相比,有效調節刺激、調節反應和調節滯后都沒有明顯差異(P>0.05)。對照組戴鏡1年后與初次戴鏡時相比,有效調節刺激、調節反應和調節滯后均有明顯差異(P<0.05)。戴鏡1年后,觀察組有效調節刺激、調節反應大于對照組,調節滯后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當前,在臨床中檢查調節滯后有很多種方法,例如融像性交叉柱鏡法(fused image cross column method,FCC)、Nott動態檢影法(Nott dynamic retinoscopy)、MEM動態檢影法(MEM dynamic retinoscopy)等,即使相同受試者在相同狀態下用不同檢查方法,都可能出現差異[8]。由于測得的是雙眼在自然閱讀狀態時的調節反應,而且在納入病例時選取的都是右眼為主導眼患兒,因此,在本研究使用的分光檢影裝置檢測調節反應并據此算出調節滯后在測定結果方面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大量研究[9-11]證明持續性視網膜離焦是造成近視的重要因素。眼球通過調節反應來調節屈光系統的屈光力而抑制視網膜離焦。眼的調節是指人的眼球通過改變晶狀體屈光力而使近處物體成像集中在視網膜上的能力,調節刺激指的是誘發眼球產生調節的物體、視標,眼對調節刺激產生的實際調節量即為調節反應,調節滯后也就是其少于調節刺激量的屈光度數值,后者數值越大說明眼球調節準確度越低[12]。若長期存在調節滯后,就可能造成眼軸增加,形成或加重近視。大量研究[13-14]表明青少年近視的調節準確度明顯降低,且進展性近視的節滯后更大,工作距離越近,調節滯后越大。
角膜塑形鏡的設計原理是反向幾何學,它的佩戴年齡不受限制,而且屬于非手術療法,因此在臨床上廣泛用于近視的矯治。文獻資料表明,角膜塑形鏡可明顯降低視網膜離焦,對抗近視程度加深[15]。通過本研究結果可看出,1年后觀察組患兒近視加深程度、調節滯后量是顯著低于對照組的,且觀察組戴鏡1年后與初次戴鏡時相比,有效調節刺激、調節反應和調節滯后都沒有明顯差異(P>0.05);對照組戴鏡1年后與初次戴鏡時相比,有效調節刺激、調節反應和調節滯后均有明顯差異(P<0.05);戴鏡1年后,觀察組有效調節刺激、調節反應大于對照組,調節滯后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青少年近視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鏡1年后,其調節反應較佩戴框架眼鏡明顯更加靈敏,可降低調節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可矯治及延緩青少年近視的進展。
[參考文獻]
[1] 梁遠波,林仲. 重視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的流行病學研究[J]. 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2014,16 (3):129-131.
[2] 劉文蘭,高祥璐,張艷龍,等. 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2012,14(5):290-293.
[3] Mutti DO,Mitchell GL,Hayes JR,et al.Accommodative lag before and after the onset of myopia[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6,47(3):837-846.
[4] 張霞飛, 李肖春, 呂志剛. 佩戴角膜塑形鏡及框架眼鏡對青少年調節反應的影響[J]. 醫學研究雜志, 2014, 43(3):128-131.
[5] 石浩淼. 不同方法測量調節滯后結果的比較研究[D]. 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3.
[6] 解來青,史學鋒,趙堪興. 散光性和遠視性視網膜離焦對圖形視覺誘發電位P_(100)潛伏值的影響[J]. 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09,27(7):611-615.
[7] Nakatsuka C,Hasebe S,Nonaka F,et al.Accommodative lag under habitual seeing conditions: comparison between myopic and emmetropic children[J].Jpn J Ophthalmol,2005,49(3):189-194.
[8] 高松,孫河,謝廣芳. 影響青少年近視的異常調節因素分析[J]. 中外健康文摘, 2012 (42):411-412.
[9] 郭曦,楊麗娜,謝培英. 角膜塑形鏡治療青少年近視的遠期效果[J]. 眼科, 2012,21(6):371-374.
[10] 黃艷,殷剛柱,邵子瑜,等. 合肥市學齡前兒童視力異常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 安徽醫學, 2013 , 34 (7) :997-999.
[11] 常楓, 沈政偉, 陳云輝,等. 中高度近視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鏡聯合框架眼鏡的療效和安全性[J]. 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 2015, 17(6):360-363.
[12] 蔡惠昭. 青少年不同年齡段長期配戴角膜塑形鏡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5(27):3010-3012.
[13] 任秋錦, 岳輝, 周清. 角膜塑形鏡對調節滯后及調節性集合與調節的比值的影響[J]. 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6, 41(2):169-173.
[14] 云麗霞, 李蘭根, 烏蘭,等. 影響青少年近視眼發展因素的臨床研究[J]. 中華眼科醫學雜志:電子版, 2016, 6(4):161-166.
[15] 杜玲芳, 武正清, 何芳,等. 兩種矯正方式對調節滯后量和調節靈敏度的對比研究[J]. 臨床眼科雜志, 2015, 23(1):52-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