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書昀 王卓妍 田晉 沈夢圓
摘 要 大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提高無論對大學生能力、個性的全面發展,還是對整個社會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大學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本文應用Paul-Elder Model思辨工具從BP Debate對思維智力標準寬度、相關性的影響等七個方面,分析議會制辯論各項訓練對辯證思維能力的各項具體作用。
關鍵詞 議會制辯論賽 Paul-Elder Model思辨工具 批判性思維技能測試卷 辯證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H019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概況
進入21世紀,各專家開始對于大學生“思辨缺席”高度關注,不同學科的專家一起參與了界定思辨能力內涵及分項技能的研究,同時積極開發量具學生思辨能力的狀況。其中,劍橋大學等高校已將思辨能力水平作為入學考試的一部分,有些高校已單獨開設思辨課,增進他們對思辨能力的了解與重視。我國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了“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后啟示、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以這些資料可知,國內逐漸重視大學生的思辨能力。然而據考察發現,我國對于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的研究資料不是非常豐富,更沒有系統的研究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雖然有很多針對性課題,但是卻沒有廣泛推廣與學生學習相契合的提高大學生思辨能力的針對性課程。還沒有發現深入挖掘英國議會制辯論,通過采訪與調查將其中的對于提高思辨能力有顯著幫助的精華提取出來,設計成課程并且探究課程科學性與適應性的研究。
2目前的研究結果及分析
2.1 Paul-Elder Model思維工具調查問卷
大家喜歡的辯題各有不同,說明辯手們熟悉的話題各異。而英辯的motion偏偏涉及各個方面,對辯手來說是一個挑戰,也是辯手們自主去擴充知識面的推動力。大家普遍認為批判性思維重要并且愿意開設相關公開課,證明如果我們推出相關課程,學生的積極性不會很低。這是我們推出特色課程的基礎。作為研究者,我們需要找出最完善的定義(例如可以分成哪幾部分),在論文中解釋清楚,再描述與批判性思維的關系(例如可以是辯論中的哪部分對應培養思辨能力的哪塊)。
2.2加利福尼亞辯證思維測試卷
調查發現,一旦選項中出現“尚不能定論”、“可能,也可能”之類的話,接受測試者往往考慮較多,得到的答案也較多樣。在對題目中的人好思維還是差思維的判斷中,答案多樣,證明大家對于思維的好壞并沒有一個明晰的標準去判斷。這同樣也是我們需要在論文中解釋清楚的。在整個問卷中,雖然部分題型參與者答案不一,但所選選項仍較為集中,證明這一部分同學的思維能力整體較強。
3分析英國議會制辯論比賽
從辯題解析中探究“思想碰撞”對學生的影響--從辯題解析中探究BP Debate對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影響。
以一具體辯題為例:本院將使售賣人體器官合法化。作為第一發言人,首先會陳述目前器官移植的現狀,然后給出幾個分論點以及論證。結果就是病人們得到器官、存活,這與病人們急切等待卻得不到器官最終死去的結果更加有益。作為反對黨領袖,首先需要對正方首相的論點進行反駁,其次提出反方論點。立論、反駁,以上算是一輪正反方之間的博弈。其實在一場完整的英國議會制辯論中,各部分對辯證思維的影響是不同的。
4討論和策略
4.1中國學生的問題
(1)口語表達能力差,很多辯手在發言時思維混亂,詞不達意。(2)中國學生大多對外國文化背景,時事政治了解少。(3)思維面窄,很多東西想不到。(4)中國辯手是“no doubt”質疑少,演講過程中缺少質疑內容。(5)辯手視野局限性,關注國內事件,使用中國式思維,不能以全球性思維方式考慮問題。中國辯手總是結合中國的文化環境來分析辯題,很少聯系一些其他的文化背景。(6)對爭議性話題個人立場不夠堅定。
4.2培養方式的問題
(1)很多學校并沒有這類培養辯證思維的課程。(2)也有學校雖然有該方面課程,但是主要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練習機會少。(3)課程或活動很少涉及到國內外新聞大事小事,導致學生眼界較窄,形成的三觀較理論化,沒有與實際相聯系。(4)很少教授學生自主探究“為什么”,學生獲得知識較死板。
4.3策略
(1)增加課程。(2)各種案例分析、實戰。(3)與裁判交流,辯手與裁判的交流是整個辯論過程中對思維鍛煉益處最大的一個模塊。此時,會發現自己在辯論過程中的諸多不足,漏洞以及弱點;看高級辯手視頻,分析其辯論結構、比重,課程、新聞素材收集整理。(4)中國辯手可以更多地將辯論和現實想聯系而不是單純地討論可實施性,其水平將會有所提高。(5)中國辯手總是結合中國的文化環境來分析辯題,應該多了解、聯系一些其他的文化背景來開拓思維。(6)學習哲學、常問為什么(question why)都能幫助我們塑造辯證思維。學會對權威、書本提問,去了解為什么會這樣發生、為什么這樣是正確的等。
基金項目:2017年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
參考文獻
[1] 文秋芳等.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01):37-43.
[2] 文秋芳等.我國英語專業與其他文科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 2010(05):350-355
[3] 張福慧,成曉光,夏文靜.運用Paul-Elder Model思辨工具對大學生英語辯論文本的思辨能力分析[J].中國外語教育(季刊),2015: 59-67.
[4] 羅清旭等.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傾向問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訂[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03): 47-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