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林
摘 要 對于高三的課堂教學,試題的評講占了相當的教學比重,因此,上好試題評講課是高三教學的關鍵。本文中,筆者從試題評講課的評講原則(及時性、自主性、激勵性、創新性)和教學的步驟(課前準備、課堂教授、課后總結)兩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點見解。
關鍵詞 試題講評 原則 步驟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試題講評課是高三化學教學的主要課型之一。試題的講評決不是報個答案,也不是就題論題,它的主要功能是矯正學生在答題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熟練技能、彌補缺漏、糾正錯解、總結經驗、拓寬思路、揭示規律。講評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相對于新授課、復習課等課型來說,講評課程序多,工作量大,往往是薄弱的一環。新課標下的化學試卷講評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試卷講評的原則
1.1及時性
考后及時講評、總結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時地把習題批完,及時講評,及時反饋,使各種因素在最佳狀態下得以最優化的配合,效果才顯著。
1.2自主性
要讓學生自己先獨立去糾正錯誤,學生通過思考或與同學交流,就能夠自行糾正部分錯誤。可以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也可以讓學生掌握不同的思維方法。要給予學生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討論問題的時間。同時講評課后要針對這次考試留給學生一定的問題。
1.3激勵性
重視師生的情感交流,每次考試后老師要留有記錄,在批閱試卷過程中要把好的解法記錄下來,充分肯定成績,鼓勵和表揚學生的進步。在講評課上要做到多展示學生的思維成果。通過這種激勵,可充分調動各類學生學習化學的激情、興趣等積極因素。
1.4創新性
即舉一反三,總結規律。可對原題進行變化,同學生一起進行解題小結和反思,引發設題解題的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把試卷講評課當作提高學生能力的最好機會。
1.5針對性
講評課要突出重難點,不能面面俱到,每次講評安排幾道題目由學生來介紹解題思路,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講評更貼近學生的心理。
2教學步驟
2.1課前準備
(1)教師認真批改試卷,統計分析答題情況。課前要求學生按照自己考卷情況,認真填寫得分統計表。這是上好化學試題講評課的前提。通過批改試卷,了解學生對哪些問題解答得比較好,要把學生的錯誤逐一記錄下來并加以統計。這樣,學生拿到試卷之后,就能有針對性地改錯,同時反思自己在思維方法上的問題,認識到在哪些問題解答上存在缺陷。這樣,講評課才有針對性。
(2)教師認真備課,確定講評的目標和重點。一堂課突出解決兩三個問題,重點講解那些技巧性強、典型性強的試題。如果平時講課中有漏掉的知識點,這時是最好的補漏機會。
2.2課堂講授
(1)介紹題型和出題特點。開始上課時,教師可以從命題意圖、試卷特點、學生得失分情況等角度作簡要評價,以求“心中有數,目中有人”。
(2)準確、全面、及時地獲取反饋信息,有針對性地確定矯正內容。
(3)分析、講解。①講錯例:教師要引導出錯的學生說出出現錯誤時的心理,以引出隱藏在學生思維深處的錯因,進行答卷失誤分析,幫助學生提高應試能力。②講思路:講試題題型的特點和解題的思路。③講方法:抓住典型題目,講基本解題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突破已有思維定勢,敏銳地抓住試題本質,排除干擾,速解、巧解,得出結論。解題要既注重結果,更注重過程。④講規律:即歸類講解,對某一類題目的解題方法進行高度概括和總結,總結出解題規律,規范解題格式,做到糾正一道錯題,會解一類題。⑤講變化:講評中不能就題論題,要借題發揮,善于將原題進行變形,對某知識點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和不同的起點進行提問。
(4)總結。主要是總結一些方法和規律,便于在以后的學習中加以運用。
2.3課后工作
(1)布置學生寫好考試小結,教師批閱后挑選有代表性的小結在課堂上交流。小結內容包括本次考試的準備情況、答題情況、得分情況、出錯的主要原因等。針對學生的小結,教師可以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制定改進計劃,確定可行的目標。
(2)要求學生認真訂正試卷,并要求寫出對題意的理解、解答過程等。教師要及時批閱,同時做好個別輔導和答疑工作。
(3)選擇適量的有針對性的作業,讓學生有鞏固和練習的機會,同時檢驗一下是否真的明白了,若又錯了仍需繼續找原因。
這樣上講評課教師工作量大,費時費力,但反饋給學生的信息多,針對性強,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要上好講評課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須在以上幾個方面下些工夫,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讓學生能從我們的努力中有更大的收獲,在知識、能力、方法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訓練和提高,有效地發揮試題講評課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趙華.化學課堂教學模式重構的冷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0(06):3-6.
[2] 李赤,連鳳羽.試談化學教育中科學素質的培養[J].化學教育,1977,18(04):15-18.
[3] 劉知新.談化學教育與科學素養[J].化學教育,1999,20(09):1-4.
[4] 嚴宣申.比較物質性質的試題應注意的問題[J].化學教育,2009,30(08):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