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颺希+張梅瑛

【摘 要】外商直接投資是否促進經濟增長迄今為止還是經濟學界爭論的焦點。針對當前的爭論,本文結合FDI相關理論應用計量工具基于25個省級行政區15年的數據對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并根據結論對我國是否應該繼續給予外商超國民待遇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科技發展水平;市場開放程度;超國民待遇
一、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程度地不斷加深,大量外資涌入我國。2016年外商直接投資達到了1260億美元,為國內市場帶來了大量活躍資金。但是在這個外商直接投資繁榮的顯現背后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吸引大量外資,政府常常給予外企超國民待遇。
首先從稅收上來說,中國政府對外企的稅收一直采用優惠政策,國企的稅率平均為30%,民企為20%,而外企只收取12%左右。這樣的差別稅率對于同行業競爭是非常不公平的。其次地方政府常常用超低的地價來吸引外資,這對于當地其他企業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第三,外企的排污問題常常被當地政府容忍。
不可否認的是,在改革開放初期,采用超國民待遇吸引外資確實極快地促進了我國各地各產業的發展,但時至今日,我國已有相當的資金沉淀可用于各項投資。在新的國家實力以及投資環境下,我們是否應該取消外企的超國民待遇以實現市場公平成為了急需解決的議題。
回答上述問題的關鍵是找出FDI是否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從多大程度上促進論中國的經濟增長。我們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統計處理,發現15年中有13年FDI最大值與GDP最大值出現在同一個省份,這說明FDI對GDP是有促進作用的,至于促進的程度有多深,我們做了一下實證研究。
二、實證研究
1、理論基礎
目前世界上對于FDI與GDP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定論,本次實證研究收集了幾位經濟學家的觀點加以參考:德梅洛(De Mello,1997)認為,FDI 能夠通過兩種形式影響經濟增長。首先,通過資本的溢出效應促進產業中的技術革新。其次能夠通過工人的技術培訓,先進組織和管理方法的運用,達成先進技術和經驗的溢出。巴拉樹勃拉曼亞姆(1996)認為貿易開放程度是FDI能否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伯仁斯坦(1998)認為只有當教育水平達到一定程度,FDI 才會對經濟增長有正向作用。
通過對文獻的閱讀,我們發現FDI與GDP之間的關系并沒有明確定論,但是這些研究都比較認同兩者的動態關系受市場開放程度與科技發展程度制約。
2、數據收集與處理
本文從中經網數據庫以及中國國家統計局官網數據庫選取了 1992~2006年間,我國25個省級行政區的數據(剔除了數據不完整的西藏、青海、內蒙、黑龍江、臺灣五省,以及1997年前數據重復的四川和重慶兩省)。用商品價格指數算出各省每年實際GDP與實際FDI,再通過每年平均匯率統一二者貨幣單位。用各省每年的專利總數代表該省技術發展水平,用進口額來代表各省市場開放程度。
3、回歸結果及分析
根據文獻閱讀的總結成果,我們將GDP設為被解釋變量,將FDI、專利數(PN)、進口額(TI)設為解釋變量。采用雙對數模型得到如下回歸方程:lnGDP=B0+B1lnFDI+B2PN+B3lnTI。通過stata處理之后得到如表一回歸結果。
根據表一的回歸結果我們可以看到,該回歸的擬合優度約為0.73 且各解釋變量顯著,該回歸結果可信。FDI、技術發展程度、進口額與 GDP呈正向相關關系。FDI每上升一個百分點,GDP增長約0.15個百分點。進口額每上升一個百分點,GDP增長約0.4個百分點。
4、政策建議
技術發展程度:由回歸結果我們看到技術發展促進GDP增長,所以我們應該大力促進技術進步,從政府層面來說應不斷鼓勵技術發展,劃撥技術發展獎勵基金。而企業應該重視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通過引進或創新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同時注重促進專業化生產,從而促進技術發展。
外商直接投資:我們可以看到,雖然FDI與GDP呈正向相關關系,但是是呈弱正向相關,相比于外企享受超國民待遇造成國內市場不公平競爭從而影響各行業發展的問題來說FDI對于GDP的促進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所以我們認為應該取消外企的超國民待遇,優化引進外資結構和政策,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