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陽
摘要:關懷理論是諾丁斯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這一理論包含著論教育目標、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等內容,是一個擁有完整體系的教育模式[1]。關懷理論不僅對西方教育體制有著重要的影響,對我國的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也有極大的借鑒意義。關懷理論在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運用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德育教育過程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推動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關懷理論;青少年;道德教育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科技、人才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慢慢將目光轉移到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問題上。關懷理論是在女權主義風潮的影響下產生的一種以女性獨有的視角來關注教育的理論。關懷理論是道德教育的一種新模式,以關心為主旨對德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解決道德教育問題提供了新思路。關懷理論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觀念相契合,對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關懷理論及其特點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榮譽退休教授、美國教育哲學協會和約翰?杜威研究協會前任主席、哈佛大學杰出婦女教育貢獻獎和美國教育研究協會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諾丁斯,針對美國日益扭曲的道德價值取向和學校教育日趨功利化,在皮亞杰、杜威等的教育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關懷理論。諾丁斯多次重申“活著的人永遠比任何理論重要,這是關懷理論的核心。”因此,關懷理論十分注重對自我的關懷,對身邊人的關懷,對動物、植物和地球的關懷,對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的關懷以及對知識的關懷。
關懷理論的特點:
第一、關系性。“關心倫理強調的是關心的關系性。也就是說,當我談論關心的時候,我的重點是放在關心者與被關心者之間的一種關系。”關懷理論強調和突出關懷者與被關懷者之間的關系性,是依靠關懷建立起的一種相互聯系的回應鏈環,其基本的表現形式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接觸或溝通。關懷要注重被關懷者內心感受和真實需要,能夠幫助被關懷者獲得人生幸福、實現自身價值。但是這種關懷不能只是關懷者單方面的付出和關注,也需要被關懷者適當適時的給予回應。如果被關心者沒有感受到來自關懷者的關心或者對這種關心視而不見沒有及時的給予反應,這種關懷的關系性就沒有成立,這種關懷也就沒有實質性的成功。
第二、連續性。諾丁斯強調關懷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包括目的的連續性,地點的連續性,人的連續性,以及課程的連續性。
首先,目的的連續性。關懷理論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關懷的能力,使他們既能關心他人也能被他人關心,這一目的要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要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學校的關懷,鼓勵他們相互關心,使學校成為學生真正可以獲得幸福、愛與被愛的場所。其次,地點的連續性。為了建立一個充滿關心的氛圍,學生們應該在一棟建筑物內學習超過2-3年。關懷理論對學校規模并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要限制班級規模,特別是在一些關鍵的課堂上,能夠保證教師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再次,人的連續性。關懷理論不僅對地點有要求對人也有一定的規范。學生們不僅要在同一個地點接受教育,還要盡可能的與同一個教師接觸3年。當然根據學生的具體要求,教師也是可以更換的。最后,課程的連續性。在課程設置上要以關懷為中心安排具體的課程。適度分配傳統課程與關懷課程的時間,做到既有傳統課程知識的學習,又有關懷內容的學習,做到兼顧。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中運用關懷理論的可行性
道德教育即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在我國,廣義的德育不僅包括道德教育,還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勞動教育、禮儀訓練、心理咨詢與輔導等。
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85周年之際,要求青少年要做“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頑強的新一代,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新一代”。提出了“四個新一代”的德育要求。再次申明了德育對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意義,指出做好德育工作事關我國在國際人才競爭中的地位,是持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保障。
雖然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德育理論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是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關懷理論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解決德育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是切實可行的,與我國的青少年教育也是充分契合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飛速膨脹的信息資訊和發達便利的網絡雖然大大的便利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使許多文化垃圾和精神糟粕侵入了我們的機體。尤其是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域外文化雖然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但也悄然腐蝕著他們懵懂的心靈。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校園暴力也由最初的同學之間的不和逐漸上升到了學生與老師間乃至社會之間的對立與矛盾。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公然建立自殺群組,利用網絡在群組內互相傳遞不健康的、消極的信息,幫助有自戕傾向的同學進行自我傷害的行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漠視了來自社會和身邊親人的關懷更聲稱在成長過程中感受不到關心和關懷。而關懷理論恰恰強調的就是回歸關懷,關懷自我、關懷身邊的人、關懷動植物和地球、關懷我們的物質世界,以關懷的態度,由自身出發、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的關心我們的社會和地球。基于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關懷理論在解決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問題方面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與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實際是相契合的。無論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還是新時期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以及我國實行的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人才強國戰略等一系列的方針和政策,都充分體現了對人的教育的重要地位。關懷理論中也多次強調活著的人比一切都重要,將人的全面發展及對自我的關懷放在首要位置,關懷理論與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在理論上也是契合的。因此說將關懷理論應用于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對解決我國青少年德育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嚴克,李麗.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淺析[J].群文天地,2012(05):1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