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寶
【摘 要】眾所周知我國的民法之中有一個較為重要的內容便是法律行為,法律行為同時也是大陸民法系之中最為基礎的概念,在形式上看,法律的行為是一種契約、團體等行為所設置的一種上層概念,也是抽象了具體的社會現象之后所產生的法技術層面產物。也正是因為這一概念,使得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也甚至成為了一個國家所采取的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所界定的重要標準。實際上來說,這也是對個人的主體性的一種尊重,也是一種實現私法自治的手段與工具。此文試圖在研究探究法律的行為基本理論的同時,以一種民法的現代化視角來為法律的發展提出可行的方向,從而促使整個的民法的理論更為系統化和體系化。
【關鍵詞】法律行為;效力;行為解釋;私法自治
法律行為這一理論經過了很久的發展之后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備的博大的理論體系,而對于我國來說,大陸法系中的私法傳統對我國的民法也逐漸地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這不僅已經成為了我國法律之中民法制度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漸成為了我國的民法制度之中理論的核心部分,這也同時成為了基層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從事法律職業人員的基礎性語言。以上這些都表明了法律行為對我國的民法制度、民法理論或者是民法的具體實踐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法律行為的法技術價值
(一)法律行為:私法概念體系的環節
依據德沃金的理論,法律的一般性理論既是概念性的,也是規范性的。法律首先是一種規范性的要求,這種規范性的要求法律在技術上應當完成法律的規范性分析,不然就不能很好地區分法律與規則、普通觀念之間的區別,這同時也是形式的合法性的問題。可是只回答這一問題是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的,在形式合法性的同時還要研究法律的概念性。而概念本身也就是人的主觀衍生物,也可以在概念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概念,而體系化的法也是在這一過程之中的產生的。
(二)法律行為:司法價值的載體
擬制法律這一概念并不是為了描述一個現實的世界,而是為了規范這一社會之中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法律不僅具有敘事價值,還帶有規范的功能,法律概念也正是基于這兩種功能結合在一起。這樣看來,私法自治作為私法精神的集中體現,這不是指人與人之間可以任意組成關系,而是突出強調法律本身的自己意義規定,其突出的主體是人,而這種私法的價值需要一定的具體載體才能夠實現。法律行為之所以蘊含了私法自治的價值,是由于法律行為這一概念在社會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和承認,同時社會也承認了法律行為這一價值和效果,倘使社會尚未承認私法的價值,那么即使社會主體使用了法律這一概念,也難以產生法律行為這一概念,而正由于法律行為是私法的主體實現自治這一具體載體的行為,其私法自治的普遍精神也就能夠更好地與私法自治的自主性原則相結合,在實際中發揮出更有效的作用。
二、法律行為與我國民法現代化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知識和技能已經由經院教化轉移到了世俗社會,這也就導致人類社會出現了最有意義的歷史變遷: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在這一同時,現代化也成為了一個與人類發展關系最密切的話題,而若想實現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則必須要去社會法制的現代化,用現代化的法律來促進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同時用現代化的法律維護現有的社會轉型,這也成為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而在這一過程當中,民法作為調整公民私人關系的重要法律,其現代化是整體現代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步驟。
(一)我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
民法的現代化其實是一個民法適應社會現代化的過程,其必須在社會的協調實踐中得到論證和支持,因此現代化的民法現代化應該是一種與社會有著緊密連接的法律,也是一種對社會做出回應的法律,是一種以人文精神為指導的法律。在我國的具體情況來說,民法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為法典化。民法必須對迅速變化的社會作出回應,這是回應型法對民法做出的要求,而在這一過程當中,民法自身也實現了現代化。需要注意的是,現代化與現代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現代性表現的現代社會的屬性,而現代化則體現了社會急劇變化的這一過程,所以依據角度來看,民法的現代化就是使民法中的私法在社會生活中更具有現代性,也就是更好地體現現代化社會的要求。依據馬克思韋伯的觀點,現代性的世界觀的形成過程是一個類似由愚昧和神魅進入文明和世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主體意識和理性意識,并且逐漸地形成了平等、自由、博愛等現代化的思想。而中國民法的現代化之中最大的障礙是缺少私權的理論,可是想要實現民法現代化這一目標,僅僅增加知識是不能夠實現的。應該把社會化作為分析和觀念的模式,進而將其作為民法現代化過程的重要理念。民法是中心是在社會之中的作用,而現代化的要求也就需要用民法在社會中的作用來反思民法。
(二)民法現代化對法律行為的挑戰
如今的民法基本理念是追求實質的正義價值,將社會的妥協性作為價值取向。而如今的法律理論是以近代社會的理論體系以及民法理念為依據的,所以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展,傳統的法律行為也就必然會受到民法現代化的挑戰。回應型民法對社會的回應展示了一種主客體之間的關系,這在狄冀的社會連帶論之中可以得到印證,根據這一理論,整個社會是一個有著密切的協作關系的團體,而之所以在同一社會之中的人們是相互關聯的,也正是因為人類有共同的需要以及人類有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需要,而社會越發展,這種分工的關系也就更為重要,從而社交的結合也就更為密切。可是民法的發展卻表明了形式上的法律行為正在逐步喪失對現實社會的法律說服力。這也來與契約關系的挑戰。
標準化作為一種新興的名詞,其進入民法領域也是作為產業界的時尚名詞,在這一理論之中,存在著兩個領域的標準化,即法律領域以及實踐和實務領域。在我國《合同法》之中也規定了一些對一般的交易條款所作出的相應解釋,這些在實際上都有利于相對人的規定而視為意思自由的補充,然而補充也不能改變法律行為已經受到了交易條款的挑戰這一事實。
(三)法律行為之于我國民法現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即使現代的民法發展使傳統的法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戰,可是這也沒有否定我國民法的歷史使命,我國民法的現代化與法律行為也是離不開的。
在中國的民法現代化這一過程當中,法律行為制度的保留與否受到了學術界很大的爭議,一部分學者認為在我國的民法制度中已經沒有必要保留法律行為制度,而另一個觀點則認為法律行為制度的保留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種觀點的理由是中國的法律行為制度只存在在合同法之中,其作用范圍的局限性使其可有可無。并且縱觀大陸法系國家,也不是所有的國家都保留有法律行為制度。而第二種觀點則肯定法律行為制度在民法現代化中的作用。其認為法律行為理論是技術化與體系化高度體現的產物,這一制度的存在有利于民法制度的統一與完整,也就更有利于減輕民眾對民法理解的成本。對我國而言,民法現代化的過程之中首先應當考慮的是怎樣適應其現代化對社會所帶來的沖擊,而不是是否保留法律行為制度。
【參考文獻】
[1]梁慧星.《民法解釋學》[J].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2]梅仲協.《民法要以》[J].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