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鄒宇
摘要:雖然世界很多科研工作組織并沒有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完整準確的定義,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完全可以在未來許多方面改變和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以其特有的便捷與快速優點,被應用于各個方面,為生活帶來便利,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研究提供明確的發展方向。伴隨此輪人工智能發展高潮,社會中普遍存在這樣的擔憂與疑慮:機器是否會取代人類,人工智能是否會成為人類文明史的終結?本文對此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人工智能;認識;未來發展
一、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簡稱AI技術,作為新興技術涉及領域較廣,涵蓋了模擬研究與智能技術等內容,通常意義上人工智能可以分解為人工與智能兩方面。當前相關定義未達成一致,但人工智能已對日常生活產生了影響,技術的目的是讓機器協助人工完成任務,隨社會變遷,現階段人工智能可以體現為在計算機領域的應用,計算機科學與其他學科均有密切關聯。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在生產與生活多個領域均得到應用,主要可以分為智能技術、數據分析、智能系統等要義。首先,智能技術主要是人機互動交流,這就要求計算機能夠解決文字運用、語言轉換以及翻譯功能,智能技術的標志性成果是“深藍”擊敗象棋大師的例子。計算機技術在存儲量與運行效率等方面發展迅猛,這就為人機互動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其次,數據分析主要針對模糊的大數據以及未知的數據做出研究,據此尋找其中的有益資料,數據庫與統計學作為分析技術的基礎支撐,包含了理論算法、可視化知識以及半結構語言等要素,這就為人工智能進行數據分析創造了技術支持。另外,智能系統作為高度智能化的自主性體系,其中包括多重類似于人類的想法思考與能力選擇,因而能夠自主實施具體任務。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智能系統能夠通過自我調整來設計規劃完成預定目標。在人工智能的多主體發展中,物理與邏輯系統對于智能分析至關重要,智能系統是綜合升級的體系,能夠模擬等同于人類行為的活動,可在機器與工業生產中進行廣泛應用[1]。
二、人工智能的思辯認識及發展
2016年10月19日,霍金在劍橋大學Leverhulme未來智能中心的開幕儀式上發表演講,聲稱“人工智能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其在人類歷史上,可能是最好的,也可能是最糟糕的”。這并不是霍金第一次對人工智能的發展發出警告。2014年在接受BBC的采訪時,他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自那之后,霍金也積極投入到宣傳、推動對人工智能研究進行合理規范的行動當中。事實上,Leverhulme未來智能中心成立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化解AI(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風險[2]。
霍金并非“杞人憂天”的唯一,特斯拉、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同樣屢次警告人工智能潛藏的巨大風險。在霍金、馬斯克等人的推動下,超過892名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以及另外1445名專家共同簽署并發布了《人工智能23條原則》,以確保人工智能的發展行進在正確軌道上。
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甚至“奴役”人類的可能性并非是針對其的唯一擔憂,人工智能對于就業的沖擊、社會不平等狀況的加劇同樣是引起人們焦慮的重要原因。《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就直接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導致大量失業等社會問題的出現,并使得少數個體成為“超人”中的新精英而大部分人類都將淪為在經濟、政治意義上毫無價值的個體,由此人類將進入最不平等的時代[3]。
未來,可能很多工作就會消失了。
人工智能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熱議,人工智能發展很快;而且人工智能的學習速度快,很勤奮,未來可以達到人類所有的智能,這時到達了從人工智能到超越人工智能的奇點;人工智能有超越人類智能的可能;理論上,人工智能還可以永生。
這也引起了很多人們的擔憂。奇點到來、強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意識永生、人類滅絕等聳人聽聞的觀點出現,引起包括霍金、蓋茨和馬斯克等在內的世界名人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擔憂。在每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專門有一個論壇探討人工智能與法律、倫理及人類未來的會場。
智能學習進步很快,AlphaGo八個月后就可以戰勝所有圍棋手,因為它能每天24小時學習、不吃不喝地學習,比人強多了。
因此,在經歷了60年“三起兩落”的發展后,以深度學習為主要標志的人工智能正迎來第3次偉大復興,這次引起社會尤其是產業界高強度的關注。因為上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人工智能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硅谷精神教父、預言家凱文?凱利說,未來人工智能會成為一種如同電力一樣的基礎服務。斯坦福大學推出了“人工智能百年研究”首份報告——《2030年的人工智能與生活》。
有人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引爆。英國政府認為,人工智能有望像19世紀的蒸汽機革命那樣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人工智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變革與影響,有可能遠遠超過蒸汽機、電力和互聯網帶來的前三次工業革命[4]。
中國“互聯網+”與“中國制造2025”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對人工智能的巨大需求在迅速增長。未來2-5年,人工智能應用與產業發展將迎來爆發期。
智能制造、無人駕駛汽車、消費類智能機器人、虛擬助手、聊天機器人、智能金融、智能醫療、智能新聞寫作、智能律師、智慧城市等可能被人工智能代替。人工智能將無處不在,可望替換人類的部分腦力勞動,一些職業會被取代或補充,一些新的行業又會誕生,例如18世紀出現了紡織工人,之后汽車代替了馬車等。因此,我們將經歷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
三、結語
在經歷了60余年的發展之后,人工智能終于在互聯網、大數據、機器學習等諸多技術取得突破的基礎上實現了騰飛。在未來的人類生活中,人工智能也必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于這樣的圖景,我們自不必驚慌,但卻也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 甘日作.電氣工程自動化中人工智能的應用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16,04:122-123+125.
[2] 孫曉霞.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應用探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6,03:99+101.
[3] 王宇飛,孫欣.人工智能的研究與應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05:115-117.
[4] 武嘉琪.計算機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07:103-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