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
摘要:有聲語言與副語言都是電視主持人在節目中必不可少的語言形式,更是舞臺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于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而言,除有聲語言外,其所展現的基本都是廣泛意義上的副語言。而播音主持藝術與舞臺藝術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兩者均是以文字和語言作為媒介來表現藝術,區別則在于播音主持藝術是作為傳播者,并以有聲語言為手段在節目中向受眾直接傳遞信息的新聞實踐活動。而舞臺藝術是指在舞臺上表演的藝術,包括多種藝術形式,如戲劇戲曲、音樂、舞蹈、雜技、武術等等。本文主要結合大連藝術學院原創大型劇目教學成果《絲路夢》來探討播音主持藝術中有聲語言與副語言在舞臺中的具體表現,以期為我院劇目實踐教學提供理論參鑒。
關鍵詞:有聲語言;副語言;舞臺藝術;劇目教學
一、引言
語言作為人類交換思想和交流溝通的主要手段之一,可分為有聲語言和副語言兩種形式。其中,有聲語言指的是用發聲器官所發出的聲音而形成的語言,而副語言則是除了有聲語言之外的語言,如人們說話時的語氣、語調以及表情和體態語言等等。隨著媒體技術和舞臺藝術的不斷發展與演變,有聲語言與副語言的在舞臺藝術中的運用與影響依然十分明顯,具有重要意義。
二、舞臺藝術中有聲語言的美學內涵
語言自產生起就是有聲的,有聲語言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它是人類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有聲語言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由內部語言外化而成,二是由文字語言轉化而成。第一種形式是對人類日常語言交流的概括,是有聲語言存在基礎形態;第二種形式是以文字語言為創作依據而進行的再創作,把文字語言轉變成有目的、有思想、有交流、有感情、有對象的有聲語言存在的高級形態[1]。
1、大型劇目教學成果《絲路夢》簡介。有聲語言在舞臺藝術中的應用十分關鍵,就以大連藝術學院大型劇目教學成果《絲路夢》為例,《絲路夢》是集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多媒體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于一體的大型舞臺教學劇目。《絲路夢》的創作演出實質是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舞臺為課堂,以創新創業為動力,以實踐演出為途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為宗旨。
所以在《絲路夢》的藝術呈現上,我院師生通過青春的視角,運用人屏互動、情景表演、跨界創新等豐富的舞臺表現形式,發掘世界各國文化遺產,擷取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充滿活力的文化元素,將“一帶一路”的精神實質呈現出來。我們把全劇分為四個篇章,加上序曲和尾聲共分為六個章節。生動展現青年學子與“一帶一路”的密切關聯,激發青年學子投身“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使命感。
2、有聲語言在《絲路夢》舞臺藝術中的體現。在《絲路夢》的六個章節里,每一篇章中都會運用到有聲語言,交響樂、伴奏等樂器的聲音以及合唱、朗誦等人聲的交替配合與使用,都是有聲語言在舞臺藝術中所展現的魅力。有聲語言的使用不僅能夠反映和傳達表達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能將生硬付諸于藝術的形式和內涵,從而將語言的表達上升為藝術的審美層次。在《絲路夢》的第一篇章:文明經典——翩翩絲路魂這一章節里,融合了舞蹈、器樂演奏、男聲獨唱與合唱等多種藝術形式,并通過聲音與受眾進行思想的交流與情感的傳遞,因而有聲語言在舞臺藝術中的表現主要是藝術審美空間經過感受、想象、認知和再現這一過程。一名優秀的語言藝術工作者如播音員、主持人,他們運用有聲語言為受眾建構了一個審美空間來傳播美,同時提升語言藝術美的層次。
三、副語言是視覺和聽覺的需要
“副語言”這一概念在以往文獻中很少被提及,但在電視新聞傳播中,曾有學者提出過。張頌老師曾指出在電視新聞節目中,主持人所運用的副語言,是語言的副產品,體語伴隨著語言,附屬于語言,輔助語言共同完成表情達意、言志傳神的任務[2]。這里所說的副語言,除上述的體語之外,還應包括背景環境氣氛、布景等的空間語言。作為人的主觀信息傳播的有聲語言與副語言在主持人傳達信息的方式上以及兩者在舞臺中的應用表現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眾所周知,電視傳播是視聽藝術的一種,而受眾在完成“聽”這一過程中也在通過“視”把對主持人的各方面評價投射到腦海里,因而從這個層面講,張頌老師對副語言的定義確有其片面性。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83%是依靠視覺,即非有聲語言,僅有11%的信息獲取是通過有聲語言,可見副語言的重要性。而副語言在舞臺的應用表現有時比有聲語言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傳達信息也往往更為準確[3]。主持人作為美的傳播者,主要通過有聲語言與副語言的交叉使用,密切配合來實現最佳的傳播效果。而其中,有聲語言是觀眾聽覺的需要,副語言則是觀眾視覺的需要。
主持人的目光語、表情語以及主持人形象等都屬于副語言。副語言是優秀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對節目本身以及在舞臺上的表現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絲路夢》演出過程中的導演、樂團指揮、舞蹈編導等都充當著副語言的使用者這一重要角色。此外,副語言中,手勢語也是最常用的,手勢語可以起到補充口語表達效果,增強生動性和感染力的作用,如樂團指揮就是運用手勢語這一副語言的最好例證。
四、結論
綜上,有聲語言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類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與媒介。副語言是有聲語言之外的同樣重要的傳播手段,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節目敘事以及在舞臺藝術中的應用和表現。但由于有聲語言會受時空限制,就難免會造成信息的丟失,要保證信息傳播的完整性就需要借助副語言來彌補,因而有聲語言與副語言在信息傳播中同等重要。
參考文獻
[1] 張頌.朗讀美學.第2版[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 張頌.中國播音學.第2版[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3] 辛逸樂.淺談主持人副語言在節目主持中的運用[J].視聽,2015(01):72-73.
[4] 戴文宇.此時無聲勝有聲——談美術教學中副語言藝術的運用[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8):172-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