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亞
摘 要 近年來,隨著海上航運事業的發展,船舶對海洋以及大氣的污染亦日趨增加,船舶對環境的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巨大的。為了積極防止和減少船舶給環境帶來的影響,從法律防控方面,一要靠制訂有關公約、法規和標準強迫實施,二要依賴采取各種技術措施予以保證。
關鍵詞 船舶污染 法律防治 國際公約
中圖分類號:DF468.3 文獻標識碼:A
1船舶對環境的污染
人類直接或間接地把有害物質引入海洋(包括河流),因而發生諸如危害人類健康、損害海洋生物資源、破壞海洋環境或妨礙海水利用等有害影響。船舶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主要分為油類污染和非油類污染兩大類。
1.1油類污染
船舶油類污染是指由于船舶運輸而使石油及其產品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污染,它約占油類對海洋污染總量的47%。其主要來源是機動船舶的機艙艙底污水、油船壓載污水、洗艙污水以及一些海難事故及裝卸事故中的溢油等。船舶對海洋的污染以油類污染最為嚴重,據統計,到1978年底,平均每年約為600萬t油類流入海洋,嚴重地破壞了整個海洋的生態平衡。近年來,由于有關保護環境的國際公約的實施,海上油污染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對比1981年,目前由于海運而排入海洋中的油類總量下降了60%。這是世界各國重視和努力的結果。以1990年的統計資料為例,該年因海運排入海水中的油類總量為568800t,其中因油船作業而排入海水中的油量為158600t,機艙污水中的排油量為252600t。
1.2非油類污染
船舶非油類污染主要是指船舶生活污水、固態廢物對水域造成的污染。生活污水是船舶灰水與黑水的統稱。灰水是指源于廚房、浴室、盥洗室等處的污水;黑水是指廁所、醫務室等處的排水。
1.3排放有害氣體污染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當前船舶排放的各種有害氣體對港口與海洋上空的大氣污染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船舶對大氣的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1)硫氧化物的污染。SO2、SO3以及H2SO4可稱為硫氧化物。船舶、特別是遠洋船舶,多燃用劣質重油,含硫量較高。SO2在大氣中的一些粉塵的催化作用下,會進一步生成SO3,轉化率可達5%左右,SO3溶于雨水中形成(硫酸)酸雨,使雨水的pH值降至5.6以下。硫氧化物對動植物以及人類能造成嚴重危害。酸雨造成的危害也很普遍:它使森林遭到破壞,農作物大量減產,建筑物發生淋傷,金屬受到腐蝕。
應當指出,很多國家對近海和內河航行的船舶硫氧化物的排放要求很嚴。如果超過規定,甚至不允許靠近碼頭或進入內河航行。
(2)氮氧化物的污染。氮氧化物主要是指NO和NO2。NO2、O2以及空氣中的烴類能在光的作用下生成O3、醛、酮以及硝酸過氧酰酯類,這些物質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它們對人體粘膜有很大傷害,會使眼睛紅腫、喉痛、呼吸困難。
(3)烴類的污染。在柴油機或鍋爐的燃燒室內,因燃油的不良燃燒可以產生一定數量不飽和烴,能與O2、NO反應,生成光化學煙霧的某些極毒物質。
(4)煙塵的污染。燃料燃燒后排出的廢物中除了上述氣體物質外,還有大量固體顆粒狀物質-煙塵,其粒子直徑大小不一。化學成分有碳、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以及硫酸鹽等。
煙塵對人的危害與其直徑有關,直徑在0.001cm以上的顆粒大部分滯留在鼻腔、咽喉部,0.005cm左右的顆粒90%沉積于氣管和肺泡。
2防止船舶對航運環境污染的公約及法規
控制和防止船舶對環境的污染一靠法規,二靠技術。前者是指制訂有關公約、法規和標準強迫實施;后者則是采取各種技術措施予以保證。
2.1國際公約
目前國際上對海運防污最有影響的是MARPOL 73/78公約,全稱是《1973年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國際公約及其1978年議定書》。該公約是由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于1973年在倫敦召開的國際防污大會上討論制定的,后于1978年對其作了修訂與補充。該公約附有五個技術附則,分別為:
Ⅰ.“防止油污規則”,與MARPOL 73/78公約同于1983年10月2日生效,在我國也與同日生效。
Ⅱ.“控制散裝有毒液體物質污染規則”,1987年4月1日生效。我國對該規則的生效沒有表示異議,默認接受。按IMO的規定,在異議期內,沒有表示異議的國家即是以默認的方式接受并承認該規則,這種接受形式簡稱為默認接受。
Ⅲ.“防止海運包裝、集裝箱、可移動罐柜或公路及鐵路槽罐車裝運有害物質造成污染規則”,1992年7月1日生效。
Ⅳ.“防止船舶生活污水造成污染規則”。
Ⅴ.“防止船舶垃圾造成污染規則”,1988年12月31日生效,我國于1989年2月21日生效。
國際海事組織于1992年分別對MARPOL 73/78公約的附則Ⅰ、Ⅱ、Ⅲ作了修正,我國也都默認接受。
除上述MARPOL 73/78公約五個技術附則對污染海洋環境的五種不同類型的污染物進行控制與要求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IMO目前正在擬定防止船舶對大氣污染的新規則,即MARPOL 73/78公約技術附則Ⅵ。在該附則生效前,為了有效地控制船舶對大氣的污染,各海協國家于1987年在蒙特利爾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該議定書以消除損害大氣層的化學制劑為目的,已于1989年生效。
2.2國內法規
我國有關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主要有1982年8月23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983年4月頒布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1983年12月29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等法律、行政法規,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船舶污染內河水域環境管理規定》, 已于2005年6月20日經第12次部務會議通過,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船舶排放船舶污染物應當符合國家和地方有關污染物排放的標準及要求。不符合排放標準和要求的船舶污染物,應當委托有資質的污染物接收單位接收處理,不得任意排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