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宏欣
摘 要 立足于智能制造和終端產品智能化,職業教育必須以推動制造智能化、平臺化、網絡化、數字化、綠色化中創新發展,為企業輸送新鮮血液,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中引領新產業,育成新經濟,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攀登。“互聯網+”帶來的融合創新層出不窮,教育機構也應當隨著大數據的發展融合創新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思維 創業就業 創新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當先進制造遇到互聯網、物聯網,用智能化的技術生產智能化的產品,推廣智能化的應用,就可以實現產業、產品、商業模式的集成創新,帶動智能裝備產業產值的良好發展。立足于智能制造和終端產品智能化,職業教育必須以推動制造智能化、平臺化、網絡化、數字化、綠色化中創新發展,為企業輸送新鮮血液,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中引領新產業,育成新經濟,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攀登。教育培訓機構應當隨著大數據的發展,而融合創新發展,否則,培養出來的專業無人接收,甚至所學無所用。其實,職工培訓應緊緊圍繞互聯網的核心內涵,在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的核心精神指導下謀思路,找辦法。
1強化互聯網思維教育,樹立開放共享理念
在全球化時代,教育工作者要以更高遠的眼光、更包容的態度、更開放的理念,努力打造人才發展的新環境。高校要著眼于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的趨勢,充分發揮互聯網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思維的特點,面向“互聯網+”融合發展需求,鼓勵地方高校向社會提供“互聯網+”基礎知識和應用培訓,探索建立傳統行業與互聯網企業人才交流等合作機制,加快推進“互聯網+”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不斷創新完善政策體系,探索建立由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以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以財富效應激發聰明才智。
2結合人才需求,創新相應課程及專業的內容
職工培訓應當圍繞企業需求為導向。社會人才需求動向是人才培養的風向標,破除當前教育培養中出現專業或課程內容與社會實踐脫節情況。譬如,數據分析師被稱為電商企業的“高級參謀”。許多企業急缺數據分析師和數據專員,并且年薪可觀,然而,沒有相關課程設置,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高校卻沒有;用人單位不需要的,高校卻設置的相關課程與實際需要人才脫節。在人力資源市場調查中,雖然有不少電商企業高薪誠聘數據分析專員,然而大學生能夠駐足者多詢問者少,投遞簡歷的更是寥寥無幾。其中一名會計專業畢業生,被招聘方建議嘗試“數據分析專員”崗位,遭到果斷拒絕,這個學生其實并不清楚數據分析是做什么,的確讓招聘方既尷尬又無奈。招聘單位在選人時,一般青睞統計學、數學、會計、物理、計算機等專業的。另一家科技信息公司,以年薪15萬元至20萬元的高薪,誠聘“大數據分析師”,同樣問津者少。那么,作為培養人才的機構應當深刻反省,用人單位與求職者相脫離,不僅是浪費的相應資源,而且對于求職者來說,所學無所用,畢業就失業,并不是教育機構所希望的。仍以數據分析師為例,數據分析師可以通過各方面數據分析,提供可行性的營銷方案,預測未來發展趨勢,通過對數據的有效分析獲得洞察力,幫企業改變策略,增加收入等,有了數據支撐,銷售計劃也好,營銷方案也好,都不再是靠拍腦袋完成。這類人才挖人成本太高,培養太難,著實讓用人單位傷腦筋。數據分析師掌握著公司的機密,一旦培養起來,公司寧愿逐年加薪,也不會輕易放走。過去用人單位嘗試找獵頭挖人,但付出的代價,都足夠培養四五個數據分析師。可見,用人單位求人也是千兵易尋,一將難求。
3搭建職工教育互通平臺,建立人才數據庫
要努力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統籌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突出高技能人才優勢提升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集聚,釋放人力資本紅利,形成人才支撐引領發展的新局面。可以將這些智力資源根據知識結構、素質特點進行梳理整合,建一個人才數據庫。這是一個開放的網絡數據庫,讓其與業界或政府等用人單位無縫對接,各取所需。用人單位可以在這個數據庫里找人才,找智力支持。這種模式可以實現將人找工作到工作找人的模式的轉變,這個過程就是資源共享的過程。
4創新體制機制,推動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職業培訓也應當從社會到用人單位,要圍繞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依托政府相關規定,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以人才政策突破和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探索推行體制內外人才順暢流動和科技人才兼職兼薪途徑。當地政府部門與用人單位也要營造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形成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例如,可以對特殊人才給予多崗位鍛煉的機會,暢通其發展通道;對于創業型人才給予政策和啟動資金的支持,為其營造良好的投資營商環境。可以圍繞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凝聚“高精尖缺”人才;也可以將人才團隊整體引進和專門人才的個別引進相結合,以人才發展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對此,搞好政府、用人單位、職工人才培育的良好生態環境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 郭淑芬.打造高素質職工隊伍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工教育,2016(01).
[2] 龍小敏.試探如何利用好校企合作開展職業指導[J].中國職工教育,2012(12).
[3] 張境安,張新民.關于企業職業培訓實現良性循環的思考[J].北京成人教育,1993(08).
[4] 張金鳳.淺析員工培訓三要素[J].人力資源開發,2017(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