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艷
(牡丹江市黨政辦公中心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22)
從《鏡泊湖志》看特色志的編纂與開發利用
高 艷
(牡丹江市黨政辦公中心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22)
反思特色志存在的意義,以及有效的利用途徑,如何將特色志變封閉為開放,將“死”的資料庫變得充滿生機活力,從而實現特色志的價值最大化。這對提高方志服務大局的能力,并以此推動方志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話語權,在堅守民族文化自信中實現更大的擔當,讓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具有特殊而典型的意義。
特色志;開發;利用
《鏡泊湖志》于2013年初編纂出版,是黑龍江省地方志系統編纂的首部風景名勝特色志書,同時揭開了黑龍江省編纂出版旅游景區志的新篇章,對于我省打造“大美龍江”,將旅游資源優勢轉變為旅游產業優勢也具有深遠影響。
《鏡泊湖志》既是山水志,更是一部特色志。它以歷史為基點,以景觀為亮點,以文化為看點,以發展為重點,以文圖并重的形式,多層次、多角度展示鏡泊湖地區的歷史脈絡、地理特征、審美特質、文化底蘊,成為了解鏡泊湖、宣傳鏡泊湖、指導鏡泊湖旅游的綜合性資料著述。對于總結鏡泊湖歷史、弘揚文化、擴大景區知名度、加快旅游事業發展等,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該志的出版不僅為牡丹江市旅游文化發展提供了范例,對于保護歷史文化遺存、開發地方民俗資源、復建傳統文化旅游等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以自然景觀聞名遐邇的鏡泊湖,形成于火山群的五次噴發,熔巖流堵塞了牡丹江古河道,從而造就了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成為著名旅游、避暑和療養勝地,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國際生態旅游度假避暑勝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地質公園。鏡泊湖邊墻作為中國長城的一部分,在“世界文化遺產”中也占一席之地。如此殊榮與盛譽之下,《鏡泊湖志》作為特色志的編纂出版可圈可點。
關于“特色志”,顧名思義,是專記一地特色的志書,主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歷史發展和自然資源特點。由于它是地情資料中最精華、最具地方特色的“著名的事和物”,在方志界正逐漸得到重視,而得以不斷歸類出版。2000年,在規劃編修二輪志書的同時,上海市政府在全國首次把特色志作為系列志書編纂出版,編纂的上海特色志叢書包括《上海名鎮志》《上海名建筑志》《上海名街志》等。從此,各省市特色志的編纂方興未艾。筆者了解,2007年四川開始編纂《川菜志》《都江堰志》《川劇志》《川茶志》等10余種。2015年,《青海花兒藝術志》填補了青海省沒有特色藝術志的空白。2015年10月,青海省第二批特色志書編纂工作又開始啟動,包括《青海民俗志》《絲綢之路青海道志》《青海名山志》等9部特色志書。2014年,湖南省首次編纂特色志叢書7部,2016年,叢書首卷《岳陽樓志》出版發行,社會反響強烈。近年,黑龍江省以地域特色為基礎,也相繼編纂出版了《黑龍江省冰雪圖志》《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志》《2010年黑龍江省參與上海世博會圖志》《黑龍江省公路建設三年決戰志》《黑龍江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志》等一批以圍繞全省中心工作、服務大局為重點的特色志書,
前人一向將方志作為“輔治”之書,認為有益于資政施治。新方志則提出“資政、存史、教化”的功用,“存史”是基礎,“資政”“教化”才能實現方志價值最大化。“夫修志者,非示觀美,將求其實用也”(章學誠《方志略例一,記與戴東原論修志》)。前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組長李鐵映強調,“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僅當代人用,也為后人用”,指示各級地方志機構“要研究和開拓志書的應用功能”。《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也指出,“提高地方志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加強對地方志資源的深加工,拓寬服務渠道,增強服務功能,創新服務手段,更好地貼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貼近人民群眾需要。做好《中國地情報告》《中國方志發展報告》《中國年鑒發展報告》編纂工作。發揮地方志資源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類媒體廣泛宣傳地方志成果,推動方志文化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軍營,推動城鄉方志文化建設,培育地方歷史記憶。”
特色志因其內容有獨特的針對性,在方志領域中獨樹一幟,更容易貼近受眾群體,應該更具有廣泛的普及性和更強的生命力。但在目前,特色志的開發利用不容樂觀,僅以《鏡泊湖志》為例,據筆者所知,《鏡泊湖志》出版至今已逾四年,知之者甚少,除了當地或鏡泊湖景區作為旅游宣傳名片或紀念品送與相關單位和來訪者,其所用寥寥。不得不讓我們反思特色志有效利用的途徑,如何將特色志變封閉為開放,將“死”的資料庫變得充滿生機活力,從而實現特色志的價值最大化。
首先,在特色志的編寫上,應該與一般的志書有所區別,不能是完全的資料性著述文字,在內容詳實的基礎上,文體中應有適當的寫景狀物的描寫,增強特色志的可讀性和親和力。《鏡泊湖志》在對黑龍潭的記述中,就有如下描寫,“黑龍潭的霧凇堪稱一絕。當嚴冬的氣溫降至攝氏零下20-30度時,潭水的溫度仍為攝氏8度,溫差之大,致使水面熱氣蒸騰,嵐霧飄渺,霧珠凝結在黑龍潭四周的樹枝上,形成霧凇。其狀如塊塊白云,似團團棉絮,像朵朵銀花,真是‘雪塑臘梅千萬株,露涌梨花億萬朵’,晶瑩而壯觀”。這樣形象生動的描寫,如臨其境,比平鋪直敘的文字對讀者更有吸引力,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讀下去。在標題的擬定上,簡潔中可稍有修飾,使其輕松活潑,避免像規規矩矩的方志標題那樣過于呆板嚴肅,產生距離感,讓人敬而生畏,畏而知遠。結構安排上,還要追求一氣呵成的流暢,讓讀者得到完整的印象,盡量回避因篇目層次設置過多而導致閱讀受阻,使信息碎片化。版式設計上應突出現代審美情趣,力求圖文并茂,加大信息含量同時,提升視覺效果,增強了歷史情境和帶入感。
其次,要在官方的引導上下功夫。作為“官書”,特色志的開發利用,無疑是離不開官方的重視和經營的。沒有官方的力薦和宣傳的主動性,特色志有多少能夠被認知呢,似乎只能“養在深閨人不識”,在資料庫中自生自滅。
另外,創新載體,以傳統媒體和現代各種自媒體相結合,擴大受眾面和信息范圍。不僅可以在廣播電視紙媒等平臺進行定期做專欄介紹,同時,可以利用互聯網 +的影響力,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隨時發布,對特色志的宣傳推廣必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黑龍江省浩源地方文獻博物館所做的“黑龍江民俗”“百年道外”“黑龍江地域口述史”“黑龍江電影百年”等系列專欄,其強大的宣傳攻勢不只得益于電視臺的合作,更在于他們充分利用自媒體微博、微信公號等,以一傳二、二傳四的幾何級遞增,極速地擴大了其知名度和宣傳效果。試想,《鏡泊湖志》如果不只停留在新聞式“豆腐塊”消息的短暫報道,而是創新宣傳形式,加大力度在不同媒介定期推出,同時抓特色,突出亮點,設計好宣傳主題,如“為什么叫鏡泊湖”“‘毛公山’在哪兒”“神秘黑龍潭”“‘地下森林’如何在地下”等,將信息化整為零,步步為營,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推介效果。
此外,還需在數據分類和檢索上做文章。特色志一方面是檢驗地方公共文化有無特色的標準,另一方面,它也是社會建設、科學與人文研究以至藝術創作的重要參考資料。明確客戶群是誰,表達對象是誰,科學合理地設置表達路徑,讓不同需求的人,根據自己所需選擇尋找路徑,“殊途同歸”才是數據科學分類的應有之義。劇作家白先勇創作電視劇《懸崖》,在北京時曾苦于尋找日偽時期黑龍江的典型背景資料之難,后來在朋友幫助下得了一本《黑龍江省大事記年表》,才以此更好地實現劇本對當時歷史的“真實”靠近和呈現。
“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只有出發,才能到達。”如何把特色志做成品牌工程,做成地方志事業的標志性的文化,充分展示地方志的價值及永恒魅力,是一個永久性課題。這對提高方志服務大局的能力,并以此推動方志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話語權,在堅守民族文化自信中實現更大的擔當,讓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具有特殊而典型的意義。
高艷,牡丹江市地方志辦公室鑒史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