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艷
對“迎南古遺址”的調查
梁 艷
虎林市“迎南古遺址”位于虎林市迎春鎮南,七虎林河東側左岸一臺地上,緊挨七虎林河大橋,東西長112米,南北長 109米,計達一萬余平方米。此遺址距離迎春鎮4公里。
189年,我縣水利施隊在此處推土筑壩時,發現六件比較完整的磨制石斧,及殘缺的三件石 ,兩件紋飾的陶片,一件陶制的魚墜。
此后,虎林縣文管所與上級文物考古隊多次對其進行了實地考察,又發現了兩件石質刮削器、一件骨質矛頭和數十件陶片,由于推土筑壩,整個遺址基本被破壞,現場可見的只有殘缺的陶片等,再未見完事的陶器和其它器物。
所見的石器均為琢制與磨光結合的石器,及半打半磨石器和通體磨光的石器。(所為琢制,是用一塊較小而帶尖的石頭作錘,在石器表面細細敲打使之平整。通體磨光的石器均棱角明顯、刃部鋒利。)
從目前資料來看,新石器時代,大體在公元前七千至兩千年之間。新石器時代是現代智人;地質年代處于全新世;地球上地理環境和動植物基本與現在相同;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定居,從事農業或畜牧業為主的生產經濟活動,工具以磨制石器為主,并有較固定的村落,也有較固定的葬地。陶器在新石器時代被發現,人們第一次用泥土和水為原料,經過火燒創造出自然界沒有的東西——陶器。
廣義的新石器時代包括: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銅石并用時代。狹義新石器時代指公元前七千年前后至公元前兩千年。中石器轉入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歷史上一大轉折,從這一時期開始,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過去人們的謀生手段主要靠采集和漁獵,新石器時代則出現了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過去人們以打制石器為主要工具,新石器時代則出現了磨制石器工具,而且日益普遍起來。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制作和廣泛使用,是此時期重要特征。新石器時代還具有人們相對定居,居址選擇在靠水源河邊臺地,高于平地的高崗,方便交通,適合農牧生產的特征。
虎林迎南古遺址恰具上述特征。
從石器特征看,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早期打制石器比較重大?;⒘帧坝瞎胚z址”所出土的生產工具石斧、石 刮削器多數為磨制的。密山“新開流遺址”以壓制石器為主,“饒河小南山遺址”與虎林“迎南古遺址”一樣均為磨制石器為主。
從出土的陶器后,“迎南古遺址”出土的陶器多為夾砂灰褐陶、黃褐陶、紋飾具有魚鱗紋、魚網紋、菱形紋、蓖點紋等,這些紋飾與1972年所發現的位于興凱湖邊,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密山“新開流”新石器遺址一樣,是當時漁民水上捕魚生活的藝術再現?!坝瞎胚z址”所處的七虎林河是虎林的發祥地。七虎林發源于虎林境內西部的老龍背山和老崗山,水勢頻盛,是橫貫于虎林中部境內重要河流。它長262公里,流域面積283703平方公里,寬20米,深1—16米,由西向東流入烏蘇里江。其流域曾發現多處古遺址點。“七虎林”為滿語語音“齊爾虎勒”,意為“灰鷗鳥”之意,因同音異譯,口語相傳就變成“七虎林”,虎林縣名即由此河名而得。七虎林河直通烏蘇里江,河中魚類繁多,沿岸土地肥沃,其漁獵農牧條件皆備,水上交通又便利,極適合先民生活。
“迎南古遺址”出土的陶片上所具有的刻劃紋、篦紋、方格紋。其陶器出現平底侈口、鋸齒口、卷沿口這幾點與1971年發現的,位于烏蘇里江邊距今四—五千年的饒河小南山新石器時代古遺址相同。
饒河“小南山”新石器古遺址,出土了許多玉器。其中有玉璧、玉 、玉環等。這些古代裝飾品,都是關內黃河流域原始先民發明并喜歡佩帶的。四千年余前這種制造工藝品,千里迢迢從黃河流域傳入烏蘇里江流域,它確切地證明了,在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原和這里的原始居民在就發生了密切的文化聯系。
密山“新開流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比較早的早期遺址,其遺址器物類別少,變化單調,以大口平底罐和直口筒形罐為代表。
虎林“迎南古遺址”距烏蘇里江40余公里,屬于烏蘇里江流域,介于密山“新開流”和饒河“小南山”新石器古遺址之間,與其各相距約130公里,同屬三江平原,從文獻記載的關于肅慎人分布的區域,這使人們有理由推斷,迎南古遺址的居民,應是中華民族肅慎先民的遺存。通過上述對出土遺物的考證,以及根據“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所處的自然背景和聚落具有四種類型,一類:平原河邊遺址;二類:河谷階地遺址;三類:山間谷地遺址;四類:山麓遺址。一類、二類遺址較晚,三類、四類遺址時代較早”的論斷,虎林“迎南古遺址”當屬一類平原河邊遺址類型。此類遺址位于海拔較低的河邊階地,周圍是平坦的沃野,古人活動在地平線上,平坦的地帶適于耕作,加之靠近河邊,交通也極方便。遺址所處的自然背景和聚落的特點,在一定程序上制約著該文化發展的時間序列。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虎林“迎南古遺址”斷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至少4000余年,與饒河“小南山遺址”距今四—五千年的時間大體相同。
“迎南古遺址”的發現,添補了虎林地區古代歷史的空白,它與鄰市密山“新開流遺址”,鄰縣饒河“小南山遺址”均為實地、實物進一步地證明了: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烏蘇里江流域的三江平原都有我中華民族先民在活動。
“迎南古遺址”的發現是研究虎林地區古代史的有力佐證。1990年7月17日當時虎林縣人民政府(1996年縣改市)頒發了〔虎政發(1990)22號〕文件,決定將其遺址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劃分了保護區,(即從遺址外邊緣起延外20米),由虎林市文物管理所直接管理,迎春鎮文化站具體負責監護。
1.《考古學通論》蔡鳳川、宋百川 1988年山東大學出版社。
2.《中國考古學統論》孫英民、李友謀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三次印刷。
3.《中國史綱要》剪伯贊,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4.《黑龍江紀行》張泰湘、魏正一、李俊武 1993年黑龍江出版社出版。
5.《渤海史稿》朱國忱、魏國忠1984年黑龍江省文化廳印刷廠印刷。
6.《虎林縣志》劉翰章、孫景興、高山峰1992年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