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剛,朱小玲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
理論自覺與執政自覺:從“兩論”透視習近平的人民觀
宗剛,朱小玲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繼承前人人民觀的基礎上又有了創新和發展,其思想內容可以凝練概括為“人民主體論”和“人民中心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把人民作為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作為改革的主體。以人民為中心,要在心態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方向上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在行為上不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技能。兩者體現了在新形勢下黨在認識、處理黨與人民關系上的理論自覺與執政自覺的高度統一,為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深入推進“四個全面”的實施、助推中國夢的實現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人民觀;人民主體論;人民中心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人民觀的相關論述尤為顯著,可以說在其諸多講話中,“人民”一詞高居詞頻榜首。他在眾多場合反復強調一種理念:人民是黨的事業的根基和血脈,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所在,要把人民放在心底、放在最高位置。通過系統梳理習近平人民觀的論述,可以將其思想內容概括為“人民主體論”和“人民中心論”?!叭嗣裰黧w論”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和取向是把人民放在主體地位,強調“人民主體”,就是要讓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使他們能夠有序地參與政治生活,參與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人民中心論”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自身作為“工具”為人民謀利益的“工具價值”,強調“人民中心”,就是要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要把維護和實現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黨執政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處處以人民為中心。
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民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價值目標和評價尺度?!叭嗣裰黧w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相關理論的持續發展,是在“守”的基礎上的“立”,“守”的是繼續繼承原有的人民觀點和理論,“立”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結合新的要求進行理論創新?!皥猿忠匀藶楸?,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1]97,這充分體現出新一代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人民理論的核心主體——人民賦予了更大的主體性、自主性、創造性。這也意味著,在現在和將來的政治生活中,人民將具有更明顯的主體地位、更積極的政治角色、獲取更大的政治參與空間并由此發揮更大的政治作用?!叭嗣裰黧w論”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內容。
第一,人民是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最終評判者。江澤民曾指出,有且只有人民才是黨的工作的最高裁判,習近平對此作了重申并有新的發展,指出“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保?]28“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強調執政者不能凌駕于或者脫離于人民,否則將被歷史淘汰、被人民拋棄,同時也更加明確了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凸顯出人民的主體性、自主性和能動性。裁決是“經過考慮,作出決定”之意,強調人民是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權力是由人民賦予的,人民是國家權力的主體,也就意味著黨的一切工作要圍繞人民作出考慮和決定;而評判是“判斷勝負與優劣”之意,強調人民是最終評判者,不僅表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成效必須由人民評判,而且還表明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有權利評判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也準確地指明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價值遵循和利益實現的主體?!叭嗣袷俏覀凕h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的精準闡釋和深刻表達,生動詮釋出人民是權力主體、利益主體、價值主體三者的有機統一。
第二,人民是改革的主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體,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2]204,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則進一步指出,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同樣是人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報告又提出了“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著眼點也是人民。盡管側重內容和話語表述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是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和實踐需要適時得出的結論,是在改革進程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立場體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由原來的“基礎性”作用轉變為“決定性”作用,這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時代發展脈搏的準確把握,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系具有二重性。它既有增強人們民主權利意識的一面,也有與社會主義平等原則相抵觸的一面,市場經濟的一般屬性會導致社會分化和社會差別擴大,導致經濟資源和社會權利向少數人集聚,形成所謂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對人民群眾的經濟、社會平等地位造成沖擊”[3]87,對于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同樣存在這個問題。面對兩者之間體現出的雙重性特點,越是形勢嚴峻,越離不開人民的參與。唯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堅定且明確地把人民作為改革的主體,才能符合人民的期待。人民的期待得到回應,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匯聚力量、凝聚共識,為改革發展提供力量支撐。
“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4]369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表明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并且明確指出要在具體工作中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這充分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無論是在加強政黨自身建設還是在執政具體實踐中始終站在人民立場,時刻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的方向作為黨奮斗的方向,就其內容主要體現在心態、方向、行為三個方面。
第一,在心態上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深刻認識到國情的復雜性,抱著“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執政態度,時刻把人民的所思所盼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并且多次反復強調:“作為國家領導人,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我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記責任重于泰山,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業業,夙夜在公,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保?]102習近平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更加明晰了黨與人民的位置。也正因如此,才能讓共產黨人從內心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使命,更加自覺地拜人民為師,虛心接受人民的意見和建議??v觀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史,人民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創造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走向,新形勢下黨的歷史方位發生了新的變化,如何在新的形勢面前更好地保持其自身的先進性、純潔性,更加密切黨與人民的關系成為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诖耍h員領導干部只有從內心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才能真正做到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才能“走到尋常百姓家”,真正聽到人民的心聲和呼聲,真心向人民學習,甘當人民的小學生,從中汲取無窮智慧和巨大力量,才能把新形勢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工作順利推向前進。
第二,在方向上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心態上擺正位置,這還不能充分激發出中國共產黨的“洪荒之力”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還需要有目標指引。只有制定“以人民為中心”的切實可行、可驗、可度量的目標,執政工作才能有方向,可檢驗,可評判。中國共產黨95年的成長與發展道路證明,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無論是作為革命黨還是執政黨,無論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還是堅定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歸根結底都是在擔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和使命,都是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了順應人民的期望和意愿。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康莊大道上,必須時刻抓牢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民之所盼、解民之所憂、謀民之所利。如何去實現,只要抓住一點: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就其具體內容而言就是實現人民所期盼的“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保?]4人民盼望的“七個更”涉及到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與人民的學習、健康、工作等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目標設定的具體性、方向性和系統性,使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更清晰明了,指明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謀發展的詳細藍圖。
第三,在行為上要不斷增強為民服務的本領技能。只有自身具備了強有力的本領技能,才能不怕困難、勇往直前,但是在實際中“我們的隊伍里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1]402,黨員干部之所以會出現為民服務“本領恐慌”的根源就在于“壓力不足、動力不足、熱情不足”,即和平穩定的國內環境使相當一部分黨員缺乏密切聯系人民的壓力;長期穩定的執政使得部分黨員干部過度依賴權力,從而導致密切聯系人民的動力不足;擁有權力的黨員干部成為不法分子的重點公關對象,從而使得密切聯系人民的熱情不足[5]。增強為民服務的本領技能,要加強對經典原著和理論的學習和研讀,因為這是我們黨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看家本領,只有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先進的科學知識,才能守護好看家本領,才能形成執政為民的自覺意識。此外還要提高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執政的本質就是為人民服務,一切活動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多次強調黨的領導干部要提高做群眾工作的水平,正是執政自覺的最深刻體現。提升執政為民的能力,就是要鍛煉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本領。其中關鍵點就是要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為做好群眾工作提供切實的保障。
把人民放在主體地位、工作以人民為中心,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要求。“人民主體論”和“人民中心論”的思想表達,是對習近平人民觀的高度概括和凝練,實現了國家結構中國家、政黨、人民三者之間的協調統一、相得益彰,豐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一脈相承的政治主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觀作了新的概括,也賦予了更多新的內涵。進一步來講,“人民主體論”強調國家的主體是人民,明確指出人民在國家和社會中的地位,其中蘊含著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繼承與創新,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也表現了黨深刻回應自身執政“合法性”的一種理論勇氣,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在實踐基礎上正確認識和把握“一切權力來源于人民”的理論自覺;“人民中心論”強調黨時時、事事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彰顯出其一以貫之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為中國共產黨的合理合法執政提供了目標指向和行動指南,體現出其作為一個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執政黨的執政自覺?!叭嗣裰黧w論”和“人民中心論”使理論自覺和執政自覺實現了有效高度統一。
但就具體內容而言,兩者各有側重。前者體現在更加凸顯人民的自主性和重視人民在實際政治生活中“上位者”的地位。一方面,時代的不斷發展,激發了廣大人民的自主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權利意識,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在實現黨和人民事業時更加凸顯人民的自主性,真正把人民作為具有自主意識和能力,能夠主動解決問題并為自己負責的主體。習近平多次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黨的財富,是我們黨開創事業的力量源泉,要尊重并堅持好人民的主體地位,讓人民在當家作主中提高主動性、積極性。習近平著重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主體,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認識人民對社會歷史創造作用的高度理論自覺和政治自信;另一方面,人民是改革的主體,決定著改革的成與敗,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取得的偉大成就的源泉和動力就在于人民的生動實踐和超群智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需億萬人民共同參與的事業,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更需要強調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但在實際政治生活中,由于人民不是國家權力的直接行使者,造成其參與政治生活“下位者”的困境。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體現出更加重視人民在實際政治生活中“上位者”的地位,更加重視人民的作用,真正把人民的聰明才智釋放出來。
而對于后者而言,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作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怎么才能真正實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耙匀嗣駷橹行摹钡陌l展思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被首次正式提出,強調“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民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6]而習近平在時隔八個月之后的“七一”講話中又進一步強調“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7]“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提出,是更好地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和深刻反映,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更是體現了其“不忘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取利益。
中國共產黨正在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的人民觀,蘊含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價值觀、權力觀、政績觀,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應遵循的客觀執政規律,為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極具現實意義。
第一,為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提供理論遵循和實踐思路。習近平的人民觀,體現了對群眾路線精髓的深刻把握,體現了在新形勢下黨對正確處理黨和人民之間關系的理論自覺與執政自覺的高度統一。黨的歷史方位和新形勢的變化,也給處理黨與人民關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在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黨內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我們黨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兩學一做”等學習教育,通過工作作風的深刻轉變,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推進,進一步緊密了與人民的聯系,政治生態得到明顯改善,但是脫離或凌駕于群眾之上的現象仍舊大量存在,有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是根深蒂固,特別是“四風”問題尤為突出?!叭嗣裰黧w論”凸顯的是更加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和主人翁地位,而“人民中心論”解決的是在執政實踐中怎樣為人民謀利益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以人民為方向的根本途徑就是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把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解決好,正如習近平所說:“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系,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保?]可以說,習近平人民觀的相關思想闡釋,為新形勢下正確認識、處理黨與人民的關系、踐行群眾路線、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提供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新視野、新方法、新思路。
第二,有助于深入推進“四個全面”的實施。“四個全面”偉大戰略決策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適時作出的正確抉擇,從根本上來講也正是為了維護和實現人民的利益,因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保?]368習近平的人民觀為深入推進“四個全面”明確了目標。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實現既定目標、促進社會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在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在發揮人民主體作用中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全面深化改革而言,人民作為改革的主體,也是共享改革成果的最大受益者,在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特殊條件下,必須落實好、發揮好人民在改革中的主體地位,依靠人民進行改革,并在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上,尊重并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最大程度地激發他們的聰明才智,為全面深化改革匯聚最強的力量。要積極主動打破利益的“藩籬”,特別是對于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問題,“要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情于民,……做到讓人民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作主、讓人民群眾受益、讓人民群眾滿意,真正使群眾成為利益的主體?!保?]245對于全面依法治國而言,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是人民,在深化法治體制改革、推進法治建設過程中,必須做到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切實保障人民的根本權益;而對于全面從嚴治黨而言,黨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黨的根基、血脈和力量都來自人民,從嚴治黨離不開人民,全體黨員干部要努力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敢于主動接受人民的批評和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切實為民謀福祉、做好事,要在思想上、行動上遵循好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
第三,助推中國夢的順利實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全體中華兒女最美好的愿景和向往,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發出的時代最強號角?!爸袊鴫魵w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保?]40習近平人民觀的相關思想闡釋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實踐路徑。一方面要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人民是我們黨的事業蒸蒸日上的堅強后盾,中國夢的實踐主體就是廣大人民,無論是實現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還是人民的幸福,都要靠廣大人民通過發揮自己的主人翁作用來不斷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來實現,要切實保障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不斷擴大人民民主,切實保障人民的權利;另一方面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造福”既是中國夢的核心內涵,更是實現中國夢的邏輯起點和根本落腳點。中國夢也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廣大人民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必須把人民利益作為最高價值取向,堅持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真正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讀本[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4.
[3]房寧.民主政治十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理論與實踐的若干重大問題[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5]肖劍忠.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一種操作性思路[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4(1).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03-18.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8]盛若蔚.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水平[N].人民日報,2011-01-06.
[9]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劉宏蘭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6.005
D 610
A
1004-0544(2017)06-0026-0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YJA710043);江蘇省研究生創新工程項目(KYZZ16_0435)。
宗剛(1989-),男,山東費縣人,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朱小玲(1956-),女,江蘇宜興人,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